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违法性在大陆法系犯罪成立中是占有重要位置的,大陆法系的犯罪成立需要符合以下条件即构成要件的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当行为符合这些条件时就可以断定其构成了犯罪。违法性判断是在构成要件之后进行。违法性的判断是一种具体的,客观的,价值判断。因而他不同于中性无色的构成要件符合性判断,也不同于后来的主观的有责性的判断。在欧日刑法学中违法性理论有三对相互关联的理论:形式违法和实质违法、主观违法和客观违法、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违法性判断是在行为符合犯罪的构成要件的基础,判断行为是否违客观的违反了法秩序。但是由于构成要件是违法行为的一种类型化的行为模式,一般符合构成要件该当性的行为就具有违法性,所以违法性的判断是一般从否定方面做出的,仅是对没有违法性行为的认定。但是在大陆法系关于违法性的理论聚讼颇多。本文将以此聚讼的争议点探讨并且述评我国的违法性理论。1形式违法性和实质违法性形式的违法就是指行为违反了法规范即违法是违反了客观法秩序本身。如宾丁认为犯罪不是违反刑罚法规本身。而是违反了作为刑罚规范前提的规范,例如杀人行为是符合刑法规范的行为,否则将不能适用刑法规范,它违反作为刑罚规范的前提的不得杀人的规范。但是这种理解可被认...  相似文献   

2.
刑事违法性是刑法学之重要范畴,从其与刑事权利、刑事义务的统一关系来看,是指行为对作为整体的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特别是刑法规范的违反,即为刑法所不容许,并且有违反刑事义务、侵犯刑事权利的性质。刑事违法性应只是对实体刑法的违反,不包括对刑事诉讼法的违反,具有明确性、稳定性、客观性、法定性和可操作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刑法中违法性本质理论主要包括主观违法性论与客观违法性论,形式违法性论与实质违法性论,行为无价值论、结果无价值论与危险无价值论和违法二元论等,均未妥当解释刑法中违法性本质的合理内核。其科学内涵应为"新结果无价值论",即刑法中违法性的本质在于客观的法益侵害及其危险和主观的行为样态与刑法规范违反。该理论试图构建出一种全新的刑法中违法性的本质理论。  相似文献   

4.
“法律责任”的章节是法律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违反法律的各种情形及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做的规定。法律责任是指人们对实施了违反法规的行为,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必须承担的具有惩罚性或补偿性的强制性后果。法律责任分为刑事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行政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是指违反刑法构成犯罪的行为人,依照刑法的规定应承担刑罚处罚的法律后果。民事法律责任,是指公民、法人侵害公共财产或他人财产,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违反合同或不履行债务的,应当依照民事法律的规定承担的补偿的法律后果。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律的规定.构成行政违法而依照行政法律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行政法律责任,一般又可分为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行政处分是国家机关对本机关的违反法律的工作人员所作出的内部纪律上惩戒措施。但学校、企业、群众团体、事业单位在内部管理活动中,也规定了行政处分。行政处罚则是特定的行政机关或法定授权的其他组织,对违反行政法律的行为人依照法律的规定所作出的外部事务管理上的惩戒性强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战争犯罪指的是违反公认的战争法规和惯例的行为,这类行为不仅破坏国际法,通常也违反犯罪者本国的刑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关于战争法规的条约中,对违反战争法规应负法律责任还没有系统的文件,只  相似文献   

6.
刑法是保障法,是第二次保护的规范。刑法调整的不是一般的社会关系,而是经民法、行政法等其他法律调整过的社会关系即法律关系,因此,犯罪客体的本体应当是法律关系而不是一般的社会关系,具有广泛性、重大性、多重法律属性等特点。犯罪客体属于判断而不是概念的范畴,其内容是“行为对法律关系的破坏性”即行为的违法性。犯罪客体的实质是就行为的法益侵害性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7.
1理论起源及其争论所谓可罚的违法性就是值得刑罚处罚的违法性,或称刑法上的违法性。可罚的违法性这一概念源于德国刑法中的straf-baresunrecht一词,最先由黑格尔在其1821年出版的《法哲学原理》一书中提出,黑格尔以有无意识为基础,认为与特定的民法上违法行为系“无意识的”(unbefangen)相对,犯罪即刑法上的违法行为是对作为法的有意识的暴力侵害,主张刑法上的违法行为的违法性与刑法以外的法的各领域,特别是民法上的违法行为的区别,从而主张刑法上的违法性的特殊性和独立性。①但黑格尔的主张一经提出,立即遭到了包括刑法学和民法学在内的各学者的批评,他们从违法性的一元论角度出发,对黑格尔关于刑法上的违法性的特殊性的主张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同时也因其以故意、过失作为犯罪与其他领域的不法划分标准与实际不符,到了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关于可罚的违法性的提法在德国刑法理论界基本上得到了否定,可罚的违法性在刑法体系上也基本不占据任何地位。除了极少数学者,如瓦亨费尔德(wachenfeld)在1914年的刑法教科书对民事的违法与可罚的违法概念的区分予以维持之外,几乎再也没有学者对此区分予以认同,包括李斯特、希培尔(hip...  相似文献   

8.
1 理论起源及其争论   所谓可罚的违法性就是值得刑罚处罚的违法性,或称刑法上的违法性.可罚的违法性这一概念源于德国刑法中的strafbaresunrecht一词,最先由黑格尔在其1821年出版的<法哲学原理>一书中提出,黑格尔以有无意识为基础,认为与特定的民法上违法行为系“无意识的“(unbefangen)相对,犯罪即刑法上的违法行为是对作为法的有意识的暴力侵害,主张刑法上的违法行为的违法性与刑法以外的法的各领域,特别是民法上的违法行为的区别,从而主张刑法上的违法性的特殊性和独立性.……  相似文献   

9.
就违法性认识及其可能性在犯罪成立中的地位问题,尤其违法性认识是否是故意的构成要素,中外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从刑法域外学科视角,以经济犯罪为分析的类罪基点进行研究,以期建构经济犯罪中违法性认识的二元分野模型。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是经济犯罪产生的社会根源。国家干预经济,运用刑法介入经济生活,是经济犯罪产生的法律上的原因。"经济犯罪"这一概念的内涵有争议性,浅析经济犯罪有关特征,确定经济犯罪的犯罪构成,对于准确适用、认定经济犯罪,打击和预防经济犯罪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确定刑事违法性,应当遵循刑法总则和刑法分则相统一、刑法规范和非刑法规范相结合及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以刑法规范和非刑事法律为确定依据。普通刑法刑事违法性确定,要以刑法分则规定为依据,在社会危害性这一犯罪本质特征指导下展开;单行刑法刑事违法性确定要与普通刑法总则性规定相统一,对单行刑法中的总则性规定,应当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而优先适用单行刑法中的总则性规定。  相似文献   

12.
违法性认识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违法性认识,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否违反刑法规范的认识。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故意中应占据何种地位,中外刑法学对此都有不同的看法。既然违法性认识和社会危害性认识都反映了行为人的反规范意识,体现了犯罪故意的本质特征,行为人只要具有其一,就应认为具有犯罪故意。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法》201条关于偷税罪的规定采用的是叙明罪状的罪状描述方式,此方式的优点在于详细地阐明了犯罪特征,符合罪刑法定的原则,但由于经济生活的复杂性,该条规定及有关司法解释并不能达到惩罚偷税行为的目的,"比例加数额"的犯罪认定标准使得侦查人员对会计年度尚未结束时发生的偷税行为难以处置。笔者认为应该将刑法中有关偷税罪的规定更好地与税法等行政法规衔接,在《刑法》中采用空白罪状的罪状描述方式,并以单一的数额标准取代"比例加数额"的犯罪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4.
若民事主体在从事民商事交易时违反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其合同效力并不当然无效.对合同的效力评价,需考虑当事人之间和当事人与国家、社会、第三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可就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种类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区分,同时还需从构成合同要素来区分违反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效力.我国<合同法>第52条第(5)款应修改为"违反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且侵害国家、社会利益的合同无效."  相似文献   

15.
作为承认过失犯实行行为的新过失论的基础的行为无价值论不可取,所以对过失犯违法性的判断要回到法益侵害或侵害的危险上来.以结果回避义务为核心来探讨过失犯,就把过失犯理解成了不作为犯.将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看作是过失犯的实行行为必然导致过失犯成为了违反行政取缔法规行为的结果加重犯.承认过失犯有实行行为违背了因果规律.过失犯没有独立的行为,过失行为是伴随结果发生后,从目的行为中抽象出来的一种依附行为,过失犯也就是伴随结果发生后对目的行为的一种评价.  相似文献   

16.
违法性认识作为刑法学的基本问题,西方两大法系对其认识均经历了由坚持"不知法律不免责"到近代以来的逐渐松动。我国则主要停留在理论讨论的层面,刑法并未对其进行规定。违法性认识作为犯罪故意的内容,其认识的含义应是违反法律规范或者侵犯刑法所保护的法益。在司法实践中重视违法性认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梳理是该理论进入我国犯罪论体系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传统刑法理论中关于违法性错误的解释,有值得反思之处。违法性认识属于故意的要件。行为欠缺违法性认识,在有违法性可能且法律有关于处罚该过失犯罪的规定时,应作过失犯罪论处;在法律无处罚此项过失犯罪规定以及行为人无认识违法性之可能时,应作无罪处理。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刑法理论中关于违法性错误的解释,有值得反思之处。违法性认识属于故意的要件。行为欠缺违法性认识,在有违法性可能且法律有关于处罚该过失犯罪的规定时,应作过失犯罪论处;在法律无处罚此项过失犯罪规定以及行为人无认识违法性之可能时,应作无罪处理。  相似文献   

19.
我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款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但在司法实践中,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一律视为无效,不利于体现《合同法》的立法目的,也与法律解释的原理及精神不一致。通过对法律规范和法律解释的分析,并借鉴德国、日本的立法实践,对《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行政处罚是行政制裁的一种,它是根据法律规定,由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对于犯有轻微违法行为而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公民或法人的一种法律制裁措施。本文试图对我国行政处罚的条件、种类和程序问题作些简要论述。一、行政处罚的条件行政处罚的条件是指行政法规定的行政处罚适用的情形,也即在什么情况下才适用行政处罚。行政处罚适用的是违反某种特定的行政法规的行为,是国家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法的当事人所作的一种行政强制性的制裁方式。构成行政处罚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