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政治认同是大学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主要体现在政治认知认同、政治情感认同、政治价值认同、政治体系认同、政治工具认同和政治绩效认同等方面。通过对大学生个体内在因素和家庭、学校等社会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寻求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政治认同关系党和国家维系其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础与政治资源。新时代网络舆情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既产生了新机遇,又面临新挑战。为此,在复杂多样的网络舆情境遇下,引导大学生作出正确的政治选择,深化其政治认同感,党和政府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加强网络主流价值引导,增强政治认同的牵引力;优化网络舆论环境,增强政治认同的感召力;完善网络舆情制度建设,强化政治认同的保障力;加强网络内容规制,塑造政治认同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作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历史高度的文化自觉,突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源、价值和理想.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但受到多元文化影响,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不足,需要将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杨红英 《教育评论》2020,(1):102-105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教育,提升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一是培育公民国家认同与塑造国民价值秩序的理论诉求;二是文化多元化时代抵御外来文化渗透与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现实要求;三是有助于更好地培育价值观自信,实现以文化人的战略目标,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四是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成长成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某高校大学生对泰山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情况进行调研,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对高等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及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文化自信的培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黄向明 《教师》2019,(11):7-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已经在各种场合中提及过文化自信。他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再次重申了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肩负着弘扬中华文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传承中华民族珍贵历史文化,以及实现“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文章立足于当代文化自信的背景,探寻大学生思政教育现状,分析原因,并对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8.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是新时期的首要任务,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璀璨文化的熏陶、党性教育、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政治认同对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突出时期,研究和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在化解地方社会矛盾、维护民族团结、保持地方社会稳定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实现地方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产生了冲击和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出现国家认同危机、政治权威危机、政治信仰危机和政治冷漠等问题。剖析大学生政治认同危机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缺陷,注重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政治实践教育,从而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红色文化是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从民族独立到国富民强的百年奋斗历程为历史背景,通过红色理论、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作品、红色旧址遗物等载体进行表达优良精神和彰显制度体系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它对培育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构建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政治认同两者之间的联系,挖掘红色文化的独特价值,进而探讨红色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有效路径,帮助大学生加深在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制度、中国道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四个方面的认同,从而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且紧迫的意义([1])。目前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丰富性与学生掌握的断折性共在,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与低并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被动性同行。因此,需要高校领导统筹建立全方位文化育人体系,高校教师要做坚定文化自信的表率。并且,新时代大学生要增强自觉性,做文化自信的自学者。唯有高校领导、教师、学生上下齐心、共同发力才能做好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13.
14.
张珍 《广西教育》2014,(31):41-43
分析当前高校政治认同教育在增强大学生“三个自信”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思路:打破封闭式的内容框架,强化理论宣讲与社会现实的结合;打破单向的理论宣讲方式,强化互动和引导;打破各自为政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强化统筹、规划和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5.
分析当前高校政治认同教育在增强大学生“三个自信”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思路:打破封闭式的内容框架,强化理论宣讲与社会现实的结合;打破单向的理论宣讲方式,强化互动和引导;打破各自为政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强化统筹、规划和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是一个通过经济的扩张而推行其政治理念和文化价值的历史过程.全球化、社会的转型和网络的普及给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生活带来了与传统革命文化完全不同的很多新符号的冲击.如何引导青年学生以自觉主动的态度去面对全球化语境,在积极的适应中理性地建构自身的文化认同,成为当前教育界面临的一道课题.  相似文献   

17.
18.
跨文化情境已然显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交织与客观挑战。在当下日益繁复的跨文化体验中,确立大学生的引导理念不仅是应对异质文化压力的现代要求,也是破除大学生认知狭隘,提升政治文化辨析能力的有益路径。随着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与裂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矛盾与困惑凸显,这反映了既有教育思路对跨文化情境的不适应。在跨文化的对抗与融通中,重视大学生教育层面的政治实践、文化认同与自我建构成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自洽性的三个命题。  相似文献   

19.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折射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政治符号。红色文化的政治认同功能主要表现在提供执政认同来源,构建政治制度认同以及增强意识形态认同。为此,要从红色文化的利益本质、红色精神宣传、红色成就教育等三个方面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强化人民群众的内心归属感,实现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20.
培育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是高等学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之一。高等学校必须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阵地,以文化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认同度和践行度,从而不断强化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