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在中共赫章县委宣传部当了10年的专职通讯干部,于1992年4月退休。退休时已在中央、省、地级报刊发表文艺、新闻(包括艺术图片和新闻图片)共2400多篇(件)。先后被省、地县表彰100多次,有荣誉证书100多张。算是尽了自己应尽的一点职责。  相似文献   

2.
深圳特区报将20多名新分配来的博士、硕士、学士,第一课是叫他们去发行公司报到,参加一年一度的大收订。博士硕士 先干发行  相似文献   

3.
命运的差遣,1980年我被招工到安化县新华书店。置身在书的山,书的海,让人感到新鲜,它把我带到了一个广阔与多彩的世界。真正使我热爱上图书发行工作这一行,还是从这么一件小事情开始的。  相似文献   

4.
在档案馆、室提供档案利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借阅档案长期不归还的现象,给正常的档案利用工作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甚至因归还不及时造成丢失.而丢失档案是<档案法>已明确规定的违法行为,那么借阅档案逾期不还是否违法呢?  相似文献   

5.
李希光 《传媒》2014,(6):25-26
正自2012年春天起,笔者开始不看电视、不读报纸、不上网看新闻。无独有偶,2013年春天,瑞士小说家罗尔夫·多贝里在英国《卫报》上发表文章《新闻有害健康,丢弃新闻,去过幸福生活》,称他已经4年没看新闻了。他说:"新闻有害健康。新闻导致恐惧和好斗。新闻阻碍你的创造力和深度思考力。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干脆不再看新闻。"  相似文献   

6.
我爱书店我爱发行孙晓明新华书店自1937年在革命圣地延安诞生之后,已走过了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在六十周年纪念之际,作为一个“新华人”,我非常高兴,感触良深。自孩提时代起,除了衣食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外,对书象许多爱书的人一样,我也情有独钟,觅求有加,有时...  相似文献   

7.
还我洞庭     
  相似文献   

8.
现代图书的广告意识是越来越强,封面广告语成为吸引读者的常见形式。如果一不小心,就中了这些语句的招,精彩的内容都让书皮上的几句话给说完了。回头寻思:连做书人都开始造假了! 现在的新书尤其是引进版,读者还来不及看内容,就让书皮上的一大堆“头衔”给镇住了:《商业周刊》  相似文献   

9.
单位的日渐不景气,使我感到了来自诸方面的压力,另谋出路,已是迫在眉睫。虽然求职一天比一天难,竞争之激烈不亚于大浪淘沙,然而经验、思维、口才、文字功底、市场运作理念、责任心等要素依然支撑着我的信心,因为我一直在努力,并未被时代抛在后面。“何惧竞争!竞争彰显实力,暴露  相似文献   

10.
由去年年底本刊编辑部与湖北人民出版社合搞的武汉座谈发端,到年内在本刊所展开的笔谈,围绕"中青年编辑的历史使命"这一题目而进行的讨论已持续了近一年时间。本期刊物上,我们除了再登载两篇中青年编辑的笔谈文章外,还特邀了四位编辑出版界的前辈谈谈他们的看法、意见和对中青年后学诸生的期望,以此作为这次笔谈活动的压轴。另外,在武汉座谈及其后笔谈活动的基础上,本刊编辑部又于9月间召开了全国中青年编辑座谈会,根据这次座谈而整理的《纪要》亦发表于本期,供广大读者、特别是中青年编辑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还我记者名     
1998年9月16日,光明日报在第一版刊登一篇《小戴彬喜上加喜》的文章,署名为“本报记者亚男 监利报记者 袁呈彦”。看了这个署名,让人好生羡慕。其实,小报记者在大报上被署以记者,并与大报记者齐名。这本来是个寻常事,因为大记者小记者,都是记者。但实际上有时不是这回事。  相似文献   

12.
我干编务     
常有作者狐疑地问我是干啥的,好像编辑部里的人他比我还熟悉。怎样告诉他呢?说是这个作坊里的工匠吧,从来没给谁做过一袭嫁衣,人家当然不认你;说不是工匠吧,自己又委屈,因为举凡作坊里的针头线脯尺棒刀剪里进外出杂杂碎碎,都是咱屁颠屁颠操办的。假如没有唁的小心侍侯,那一拨儿一拨儿的“靓女出闺”,没准儿也会出个三长两短的。可真要出个三长两短的,咱又比谁都着急。  相似文献   

13.
有不少发行界的朋友对做发行工作没有多大信心,缺乏动力和激情,一个主要的借口是"发行不赚钱".笔者认为,这是对发行的误解,有必要对这一认识误区进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4.
之四:发行不赚钱.是当前多数报社已经接受的现实.习以为常.好像本应如此.其实未必。  相似文献   

15.
早在六年前,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在同学家见到一本有关书的杂志,我立刻被吸引住了。作为一名读者,我没有想到图书竟然有这么多的学问,我深深地喜欢上了它,并且把它的名字牢牢地记住了。它就是《图书发行研究》。 1990年高考填报志愿,我毫不犹豫地填下了江西省出版学校这个第一志愿。我们学校求学风浓厚,学校老师大多是武汉大学、安徽大学等相关专业的高材生,他们渊博的知识使人着迷。那时学校  相似文献   

16.
刘琼 《编辑学刊》2007,(3):38-44
一、从"土记者"的诱惑到留校的"权宜之计" 每个人进出版业,似乎都有个契机.尤其是在80年代就进入出版行业的那批人,有更多的人生故事.  相似文献   

17.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发行界推行连锁经营制,在建立出版物连锁经营总部和连锁分销门店网点的同时,不断强化发行“中盘”的作用,在“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定价、统一结算、统一服务标准”的原则下,将出版物供应链中的几项大权揽于一身。这一重大举措无疑大大加强了出版物发行主体的规模,提升了我国出版物发行主体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但或许却在不经意之间切断了分销店与出版  相似文献   

18.
去年,我应东北某广告报之邀,采访了本地一家有地方特色的工厂,并写了一篇报道。几个月之后,我又到这家工厂采访,厂长突然对我说:“××广告报的报费我们寄去了。”这使我大吃一惊!细一问,原来是这家广告报,在发表我的报道后,向厂里寄了一千份报纸,索款一百元,美其名曰:这些报纸可供该厂作宣传用。可是,一个只有一百来人的小厂,哪  相似文献   

19.
读到一则出国进修人员座谈出版改革的摘要,说是在日本,出版社的体制与机构设置是编辑与发行两大块并重,编辑与发行的人数是一比一,起主导作用的是贩卖部门;又说在日本,社长多出自发行部门,这几乎是惯例。 可是,读读日本人自己写的书,却像是麻花不叫麻花——满拧。如1994年10月印行的《报纸·电视·出版的构造》,植田康夫在书中谈出版现状,有云:“与编辑部相比,营业部的工作总是被视为附属,这种倾向在出版社历来很严重。”植田,以前是《读书人》周报的主编,现为大学教授,讲授出版论,同时任日本出版学会副会长、日本新闻学会理事。日语的“营业”二字相当于我们说的发行或销售,  相似文献   

20.
去年,我应东北某广告报之邀,采访了本地一家有地方特色的工厂,并写了一篇报道。几个月之后,我又到这家工厂采访,厂长突然对我说:××广告报的报费我们寄去了。”这使我大吃一惊!细一问,原来是这家广告报,在发表我的报道后,向厂里寄了一千份报纸,索款一百元,美其名曰:这些报纸可供该厂作宣传用。可是,一个只有一百来人的小厂,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