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与周立波《暴风骤雨》不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对新时期以前的主流意识形态既基本遵从,又有许多重要突破。其具体艺术描写,客观上解构了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对"地主"与"恶霸"概念的有意焊接。后来其他作家的土改叙事在地富子女形象塑造等方面对丁作有正面呼应。丁玲《在严寒的日子里》初刊本仍有许多突破性描写,但其重写本却有意向既有主流意识形态靠拢。该作未能终篇有其复杂原因,新时期以后主流意识形态内涵调整所致土改叙事的尴尬,是其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改选》“双百方针”贯彻和整风运动的背景上问世,是对“样版”文化和霸权势力的一次危险的挑战。它和它的作者后来遭到围剿和整肃,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它的成功就体现在它用真实的描写打破了一种政治文化的好梦。除了揭露社会主义政冶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尖锐深刻之外,这部小说对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是规避了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的英雄化典型人物的塑造模式,  相似文献   

3.
文化民生:让主流意识形态走近人民群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不仅仅是基本物质的满足,还与基本的文化需求密切相关。文化民生事关人民群众的精神信仰、思想状况、文化权益和生活品质,体现国家的“软实力”。因此,它既是更高层次的民生,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生长点。当前应通过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等路径,推进文化民生建设,让主流意识形态走近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汉族知识分子(包括一些已成名的作家),或随军、或屯垦、或“支边”、或以记者身份长驻塞外,或因政治运动“流放”边地,或为文学写作深入生活,成为边疆地区文学创作的主力.笔者认为,这类“边地创作”(或称“边地叙事”)在十七年文学整体的政治化语境中表现出其在主流意识形态创作之外的某种异质性,十分值得关注.本文以闻捷的《复仇的火焰》为范本,试图阐释“边地叙事”在叙事策略、叙事结构等方面存在着的独异特质.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通过"人民"的界定、文艺"为什么人"及"如何为"三个核心问题确立了文艺为人民的基本精神。《讲话》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艺术理论,其确立的基本理论引导着中国当代文学在资产阶级启蒙文学——新民主主义文学——社会主义文学历程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蜗居》的电视版非常忠实于小说原作。电视剧《蜗居》的被禁不仅折射出了当代文化语境的非生态性,更暴露了整个当代文学创作的结构性匮乏:一是,写实性使《蜗居》在塑造人物、构置情节上遵循人物的情感逻辑和生活逻辑,而非当代都市小说那样在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立场上书写都市文明病中的边缘群体,《蜗居》折射出了当代文学对"五四"文学"写实性"的整体性遗忘;二是,《蜗居》的悲剧性紧扣现实生活层面中的普通人,既不同于十七年文学、文革后文学将悲剧历史化处理,也不同于先锋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寻根文学等将悲剧文化化或哲学化处理,《蜗居》使悲剧体现了舍勒意义上的那种普遍性,也打破了当代中国文学无现实悲剧的意识形态神话;三是,《蜗居》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折射出了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困境,现实主义已被沦为一种意识形态策略,从而使"现实生活"在当代文学中遭到遗失。因此,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不具备生态学意义上"灌木丛式",而更像是一株美丽而苍白的"盆景艺术"。  相似文献   

7.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重要阵地,直接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但在当今自媒体高度发展的时代,自媒体的开放性和自主性、信息的海量化和碎片化以及多元化的特征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成巨大挑战。应对自媒体发展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兼容并蓄、疏堵结合,不断拓展话语阵地、净化话语环境、转变话语范式,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引领力、影响力、掌控力。该文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8.
由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政治部出版发行的《八路军军政杂志》是展现抗战相持阶段我党政治、军事动态的重要阵地。它的通讯文章细致地体现了相持阶段党的军事高层的战争策略,而服务于战争策略的这种战争叙事对后来中国主流的抗战文学中的战争叙事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文学(1949-1966)明显地受到左翼文艺运动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宗派主义在当代文学(1949-1966)中的"影响"进行考察,从这考察中笔者发现,当代文学宗派主义的"根源"来自左翼文艺运动。它直接导致了当代文学在开创初期的作家身份以及新中国建立后文学领域中的批判运动。  相似文献   

10.
以年代作为文学史划界的分期,严重地忽略了现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特殊性。虽然沈从文、老舍等少数民族作家的写作在某种层面上确实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具有某种不谋而合的倾向,但是,这并不抹除少数民族文学与主流文化之间的裂缝。沈从文、老舍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区别,不仅突出了两者之间文艺观念上的不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也划分了少数民族文学的阈限。这并不是说少数民族文学就不能与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某种合谋,从而为短期的目标共同努力,少数民族文学之所以为少数民族文学,显然是在与主流文学的互动关系中显现出来的。但是,这也并不是说放弃了民族意识以及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文学还是少数民族文学。  相似文献   

11.
在考察海南文学(1949-1979)创作、作品出版情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海南文学(1949-1979)总体上具有"以琼岛革命史和建设史为主体的文学叙事"特征。文章试图从滥觞(海南当代文学最早的"三个一")、特质(琼岛革命和建设史为主体的叙述)、期刊(飘摇中的摇篮与旗帜)、规训("感时忧世"作的缘悭命蹇)四个方面,对此特征进行勾勒,考察当时政治文化环境对海南于文学创作、作品出版以及文学批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自1949年开始,“机关刊物”逐渐成为中国文学期刊的主要组织形式。与1949年以前文学刊物的主要组织形式——“同人刊物”相比,它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形态色彩,是政府意志主导下的产物。因此,它是社会主义文学体制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文学体制下的“机关刊物”模式,至1955年左右始基本定型。在这个过程中,《文艺报》与《人民文学》这两份刊物奠定了“机关刊物”的基本范式。从1949—1955年间的《文艺报》与《人民文学》在办刊路线、组织架构、用稿制度等方面的沿革,可以发现“机关刊物”与社会主义文学体制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从1949年到1966年,作为权威文学杂志的《人民文学》-直重视图像的视觉表达.这里通过对发表在这一时期《人民文学》杂志上的民族题材的美术作品的分析,阐述在功利文学观念的影响下,图像如何成为《人民文学》杂志建构民族文学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周扬建国前的文学批评理论是自成体系的,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积极推崇文艺斗争是周扬建国前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周扬建国前的文学批评实践则是作为政治家的社会政治批评与作为文艺家的审美鉴赏式批评的矛盾统一。对周扬建国前的文学批评的研究和阐释,可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提供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文革”文学与“十七年文学”之间的联系是微妙而复杂的,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联性”。这些“关联性”是我们能够走向对“文革”文学进行“客观”评价的重要理由。“文革”文学与“十七年”文学之间,除了在“文学体制”、“文学生产方式”和“文学与时代政治的关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之外,更为值得注意的还有文学的“理论命题”、文学创造的“实际操作”和“文学行为”等具体体现的文学思潮类型、形态方面的大量“同源”“同向”的现象。二者之间呈现为鲜明的“历史”的“成长性”与“观念”的“层积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云南以独特的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乐土。新中国成立后,拍摄了多部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以政治性叙事、历史性叙事、情爱叙事、歌舞叙事为主要叙事模式,以期反映现实,形式与内容关联性强。近年来拍摄的有关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则更注重对其生存状态和心理的表现和叙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从<人民文学>(1949-1966)提取案例,探讨在中国当代文学制度中,一般意义上的"组稿"如何获得了特殊的政治-文化地位,因而具备了特定的意义、功能和价值.组稿不仅直接参与了文学(史)的书写,而且,一部组稿史,也可成为一部别样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18.
论文由分析《今天》如何想象"自我"为"悲剧英雄"、如何指认"世界"为"他者"入手,描述《今天》的文学立场与文学主张.在此基础上,把《今天》纳入"新时期"的文学格局之中,梳理《今天》作为"同人刊物"如何应对自身的规范化、秩序化,如何面对"伤痕文学"这一新时期"第一个重要成规",如何应对主流文学规范.以《今天》为中心,从这样的三重规范入手,深入新时期文学话语秩序的内部,尝试着还原"新时期文学"如何建构与发生.  相似文献   

19.
论文主要从主流性的底层叙事,以及此外的其他表达空间两大方面,对2006年度中国短篇小说创作状况做了一个概括性的描述和评价。并由此进一步涉及对当前文学批评话语的若干反思,以及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当前文学创作等一些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20.
哈萨克民间叙事长诗是哈萨克文学中最具光彩、成就辉煌的部分,也承载着哈萨克民族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情感心理。哈萨克民间叙事长诗中常见的审美意象有:草原意象、马意象、鹰意象、猫头鹰意象、狐狸意象、狼意象等。这些审美意象充分传达出哈萨克民族深刻的心理感受、丰富的思想情感以及独特的文化精神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