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分析《热往哪里传》一课由“水温的变化、哪颗豆子先掉下来、保温与材料”三个活动组成。教学本课时,我采用“猜想——验证——分析——结论”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在掌握物体导热相关知识的同时,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都能经历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都能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幸福。  相似文献   

2.
1问题的提出 笔者研究了大量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结果发现.实验探究活动设计被越来越“严格”地恪守于科学探究的六个环节。在一节课内,学生经历由教师设计“完美”的从提出问题到反思评价的“全”实验探究过程,各环节之于学生如走马观花,成为一种简单的、重复的“行为体操”。为了将实验探究作为一种科学方法介绍给学生,笔者探索在“硫酸”教学中以实验活动中的科学思维为线索打破界限分明的探究步骤,在思维批判性——深刻性——灵活性水平逐渐提升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掌握并达到应用实验探究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空气占据空间井能流动,让学生初步经历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2.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空气存在,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学习“提出猜想——实验验证——评价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大胆猜想、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等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叙述并分析了“空气”教学案例,体现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的课程理念,挖掘教材内容的科学探究的教育教学功能,深入开展科学探究,有效地发展学生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5.
设计理念整节课的设计围绕“自主探究”这一主线展开,即“提出问题——进行预测——实验探究——记录现象——得到结论”。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过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一定的了解,产生科学探究的热情。考虑到学生年龄较小。课堂设计了多个情罱.以激发学年的学习兴积.  相似文献   

6.
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TI辅助,互动体验——归纳整合,概念建模”为主线展开“血糖平衡的调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探究血糖浓度在激素调节下的过程。学生的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得到训练和提升,并逐步从系统的角度理解“稳态与平衡”,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  相似文献   

7.
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教学过程中,通过挖掘、整合遗传物质的发现史为科学探究创设真实情境;以假说—演绎法为主线,引导学生分析现象、提出问题,思考推理、作出假说,设计方案、演绎推理,分析证据、得出结论,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8.
科学史是科学概念教学的重要素材和途径。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重构科学史,让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究历程,使他们“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提升科学思维品质,感受科学精神和方法,最终养成良好的科学核心素养。本文以“光合作用科学史”为例,以科学发展的本质观为核心观念,围绕三条主线,历史线、探究线、方法线,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历程,经历阅读、推理、假设、实验验证、改进等不断完善自己的猜想和实验。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科学探究在物理课程中的作用,教师在实施探究教学活动时,往往只注重探究教学中的知识问题,即“形似”,而忽视了探究教学的另一面“神似”——即学生从探究学习过程中领悟科学探究的本质,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否则探究教学就会演变成对智力进行徒有形式的机械训练,无法使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迷失探究教学的方向。探究教学活动要做到“形似”又“神同”,追求“形”“神”兼备的科学探究。  相似文献   

10.
在“人的性别遗传”一节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推理探究和模拟探究的探究式教学方式,融入立德树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探究活动解决重难点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科学思维的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1.
小学科学课应当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科学教师必须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用丰富的感知材料、探究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但是,在我们极力营造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时,学生的探究往往不会按教师的教学设计“顺利”进行,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意外”。  相似文献   

12.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应以探究为核心。”然而当前不少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中照本宣科。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主要表现为“接受——理解——巩固——解题”,以至于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更不会自主提出问题,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科学学习应以探究为核心”呢?笔者认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就必须对过去的教学方法加以改进、创新。笔者通过实践认为:  相似文献   

13.
本课将以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力求将传统教学的“以知识为本”转移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先讲解并演示一个实验,接着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不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而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李新 《教育导刊》2023,(5):44-52
科学探究教学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教学方式。研究基于PISA2015数据,考察科学探究教学过程的相关变量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非认知发展的影响。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教师课堂上开展“提出问题”“形成结论”探究环节的频率越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整体表现及各维度指标得分越低;“开展活动”探究环节频率越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整体表现及各维度指标得分越高;“提出问题”“设计探究”“开展活动”探究环节能显著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乐趣、科学自我效能感、科学认知信念和科学相关职业期待。为此,需要合理设计科学探究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将科学探究教学与其他科学教学方式相整合。  相似文献   

15.
以“变压器”教学为例,让学习者深度参与科学探究和模型建构过程,充分厘清物理模型和实际客体的边界,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自主建构物理模型。  相似文献   

16.
科学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基础性课程是重要的科学教学途径,但不是全部。拓展性课程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途径,能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另外,“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解决问题的科学习惯,从而提升科学素养。然而,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拓展课设计存在质量不高等问题,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文章以《水力小车》为例,围绕“技术与工程”领域,按照制作—调试—分析改进—探究的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设计,将《运动和力》这一单元的知识与实际结合,学以致用,让学生体会“做”的成功和乐趣,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小学科学拓展课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吉霞 《四川教育》2002,(10):38-38
自然课是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教学中教师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行探究的能力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一、根据自然学科特点,激发“自行探究”的欲望。小学自然课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自然教学《大纲》强调:“自然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认识自然事物和应用所获取的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这里,“主动的认识”和“自行探求”突出了自然课的素质教育特点,也体现了让学生“自行探究”的重要性。自然课的…  相似文献   

18.
观察蜗牛     
王春燕 《科学教育》2006,12(3):51-53
二期课改新课程《科学》课程标准中对初中阶段科学探究要求是:初中阶段的科学探究活动要在小学阶段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加深对科学探究过程各要素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可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不是任由学生随意探究,而是应该明确探究的目的和方向,在我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试图以“引导学生先通过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再通过设计实验,动手观察等”活动进行探究,使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如我在上生物课“叶的结构”和“微生物”这两堂课时都采用了这一方法,但总觉得我的这一做法有许多不成熟之处。教师在教学中怎样…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教材分析和对动量概念的教法分析,立足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新课程理念,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突破口,笔者对“动量”概念的教学进行了简捷有效的设计.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既帮助了学生深刻理解“动量”概念,又指导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让学生感悟到其中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体验到探究过程的艰辛和乐趣,享受到合作学习的愉悦和创造的幸福.  相似文献   

20.
以“机械功”一节中能量与功的相互关系及教学重难点为研究对象,突出“通过做功过程来了解能量的变化,从而认识能量”的思想;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提出基于STEM的教学模式探索,通过创设情境、模型构建、科学推理、科学探究,采用学习进阶的形式,培养学生通过已知探究未知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