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7 毫秒
1.
吴卉莲 《教育艺术》2005,(12):38-39
我们知道,历史上由于我国各民族地区社会结构、经济类型、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制约,千百年来民间舞蹈是在特定时空、特定群体中传承的,这个“特定时空”大多包括宗教仪式、祭祖祈神、年节聚会、生产劳动、婚丧嫁娶、谈情说爱等各种民俗事象;这个“特定群体”是指各民族的广大民众。  相似文献   

2.
一个民族的化可以通过这个民族的语言反映出来,汉藏民族由于传统不同,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诸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民族素质,这些东西反映到语言和语言的运用上就成了语言的社会心理,不同民族语言的社会心理有着不同的表现,尽管客观事物相同,但不同民族认识有异,一定的民族语言是同该民族所处的特定自然地理环境紧密相连的,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可能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3.
本文信为明清戏曲兴盛的基本原因有二,一为始终坚持面向中下层群众的审美趣味,又不放弃必要的文化导向的“雅俗共赏”;其二为中国戏曲基本美学特征在于,承袭中国美学重“神似”轻“形似”而形成的舞台艺术的“虚拟之美”,与民族审美风尚契合而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喜爱。这种文化导向和美学内蕴可以视为文化转型期的“古典法式”。  相似文献   

4.
杨丽霞 《中国德育》2004,(10):36-38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与民族心理休戚相关,是民族心理的升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离不开对我国民族心理的扬弃与优化。民族心理包括个人心理素质和社会心理素质,本文主要是指社会心理,即中华民族的整体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原型现象,“二女 男”模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群体心理的沉淀和凝聚,具有“集体无意识”的特点。它是特定情景下的文化、社会、心理需求等诸种要素的契合生成物,包容了中国人面对自身生存空间的特殊体验以及带有民族普遍性的情感态度和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6.
谈丧葬礼俗中的习俗控制丁玲习俗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与生产劳动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习惯和风尚,是人类生活中产生最早也较稳定的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于各民族所处的环境及信仰的不同,也就产生不同的习俗,但不论是哪个民族中的个人,一出生,便会落入特定的习俗圈内,...  相似文献   

7.
由自然环境差异而形成的风尚称"风";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俗叫"俗".民族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婚丧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传统.这种传统是各族人民在特定的自然和历史条件下,沿袭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有时称为"风俗习惯"或"民族风情".风俗所包含的内容很广,如民居形制、饮食、服饰、婚丧嫁娶、节庆佳日、文体活动以及待客等均属风俗范畴.  相似文献   

8.
一、为什么要志“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在社会发展中长期沿袭下来的风尚、习俗的总和,是各族人民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下所创造并享有的一种共同传承的社会意识,它具有传承性、时代性、地域性、变异性和民族性等特征.民俗是为适应人类各种社会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为人类各种  相似文献   

9.
所谓“语境”问题,是指某一说法得以流行的现实情境,实际上涉及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涉及时人的认识心理与解释角度。所谓“胡/汉”语境的“消解”,在历史上并非与朝代兴亡同步,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一方面是民族冲突与民族融合进程的自然结果;另一方面,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观念与认识的演变也是促成这种“消解”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带有特定地域惯习的文化印记。形态各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有不同的地域所属、民族所依,但作为各地区民族精神特质与心理结构的承载体,它们都兼具特定地域的民俗性、民间审美的艺术性与道德信仰的规约性。民俗性指向非遗的特定地域归属,艺术性规定了非遗的外现表达形式与特定地域的民族审美,规约性折射出特定地域民族浓郁的乡土文明。站在“文化复兴铸魂民族复兴”的历史高点,应推进各地“文化记忆”整理及数字化工程,强化地域民俗挖掘与保护;建构“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机制与非遗再生机制,推动非遗“文化力”向“市场力”的转变;建立传统村落归档机制,守护乡土规约、留住乡土文明。  相似文献   

11.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民族问题之所以如此激化并成为联盟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固然与沙俄的民族遗产、以往苏联当局民族政策失误等因素有关,但更主要的是由戈尔巴乔夫偏离正确方向的改革所致。戈尔巴乔夫发起改革时对民族因素的致命忽视、“民主化”和“公开性”丧失无产阶级党性原则的运用、否定党的领导的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的实施加之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使民族矛盾和冲突日渐成为苏联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且愈演愈烈,并与政治、经济、社会等一系列问题纠合在一起成为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团乱麻,最终导致了联盟国家的解体。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常把苗族学生的伦理生活习俗与思品课教材内容的要求加以对照解析,有的能够找到共同点,有的却是“牛马不相及”。这样我就萌发了在思品教学中结合民族习俗进行教学。通过教学实践,这种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民族地区效果很好,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时代效益。一、运用民族习俗结合实际丰富思品课的教学内容民族习俗,指民族地区的劳动人民在长时期的劳动、生活中逐渐养成、形成的并能够代代相传的行为、风尚、礼节、习惯。既然民族习俗是长期形成,能代代相传,我们就可以大胆断言:大多数的习俗是符合国情的,与社会伦理道…  相似文献   

13.
分析导致当前中国城市审美风尚发生流变的因素。它们主要分为“硬件”因素和“软件”因素,“软件”因素已经渗透到“硬件”因素中,并对“硬件”因素的进一步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硬件”因素可以说是“软件”因素的物质表现形式。它主要包括中国的城市化、市民社会的形成、都市中产阶层的产生、科学技术特别是传媒的迅速发展。指出了当前中国城市审美风尚的种种具体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作品中写尽了狗相,如“乏走狗”、“洋狗”、“叭儿狗”等各种蕴含深意的狗形象,成为了一种“社会相”的类型形象,既构成了鲜明生动的艺术特征,也反映了“狗”这一类型形象在多个历史时期的精神特质。“狗相”的产生是强大的民族文化心理后援、历史语境的契合及书写者个人的立场及其思想发展历程合力推演的结果;而鲁迅先生的批判与呐喊精神在当今社会思想层面与社会层面仍有一定的时代和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朝毅  顾伟 《高教研究》2005,21(4):85-87
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改革和扩招,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些我们称之为“特殊群体”的学生。所谓“特殊群体”学生,是指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具有各种不良行为特征与心理特征的群体,主要包含经济弱势群体学生(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弱势群体学生、学习弱势群体学生(学习困难生)、行为弱势群体学生(违纪受处分学生)等。  相似文献   

16.
文章探讨了有关颜色词在中英文化中的不同内涵,对比分析它们的结构特点,词义演变、语法功能和修辞作用等,认为颜色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人们的民族心理、社会属性和时代风尚。同时,对照分析了相当数量的颜色词的翻译实例,总结了译法,阐述了深刻了解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语言学习中,联系文化学习语言这一观点已为人们普遍接受。脱离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要想真正掌握英语,我们必须探索产生与使用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文化背景。说到数字,世界各国民族都有自己的数字文化,由于受民族心理、宗教信仰、语言崇拜、审美观念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数字被赋予了各种神秘的褒贬凶吉和象征意义,从而形成各自独特的数字崇拜或禁忌文化,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的文化心理。从宗教神话、隐喻含义差异、历史文化价值观和谐音、谐义等方面剖析了形成中英数字文化差异的不同原因。  相似文献   

18.
姓名是一个特定的符号,体现了各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及民族性格。景颇族的姓名是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演变发展而约定俗成的。通过姓名可探究民族的历史、民族心理及性格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晋代书法与唐代书法作为我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两上高峰,在创作及审美追求上都各具特色。晋人书法呈现出平和自然、含蓄蕴藉的美的境界;强调情理统一,崇尚刚柔相济、骨肉相称、骨势与韵味和谐统一的“中和”之美,以“尚韵”著称。唐代则推崇雄强肥硕、豪放飞动的阳刚之美,以“尚法”见长。而这种创作及审美的差异性,则主要是由社会文化心理、时代风尚以及创作主体的情感好恶等主、客观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肯定、否定和羡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认知角度研究汉语语法,肇始于朱德熙,展开于沈家煊、石毓智,等等。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正一步步走向深入。其前景是乐观的,但问题及困难也逐步显现。就特定的肯定、否定句式以及否定的羡余而言,并以“没有VP之前”为例,认为这一有否定标记的句式比没有否定标记的另一句式,即“VP之前”,仅仅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这样的分析未免简单。“没有VP之前”的句式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它与汉族人民谦恭、内敛、守常等社会心理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