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德育生活化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德育理念,它要求把德育理论“化”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与日常生活中。这种“化”是一种渗透、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它所要“化”的对象是人,特别是青少年。德育生活化既是内容,又是方法,其核心是青少年思想道德行为的“优化”。本文试图通过对德育生活化模式的探讨与论证,寻找好的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2.
胡金木 《中国德育》2012,(19):19-22
若说道德可教,那么教的方式一定是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只能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而不能是学科化、知识化的。这样,人们往往把生活德育理解为一种模式,仅仅认识到“生活”与“德育”之间的一种工具性关系。其实,“生活”与“德育”具有一种本体性关系,生活是德育的基石,本真的德育就表现为一种生活德育。生活德育并不是要人们把德育直接搬到日...  相似文献   

3.
林青 《中国德育》2005,(11):64-66
2002年,我们确立了“德育生活化,生活主题化”的德育思路与策略。提出了“德育要源于生活、融于生活、高质量地回归生活”这一主体思想,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更加有的放矢、有章可循,使孩子的心灵成长始终与生活同步!  相似文献   

4.
根据杜威的德育思想构建生活化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的德育思想全面而又系统地构建了生活化德育的合理本质与内核。以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作为理论依据,文章解释了生活化德育“回归生活”的基本价值取向,即把社会生活作为德育的本源与基础,在新课程的教材上体现了回归有意义的儿童生活的主题;“做中学”思想说明了“经验”和“活动”在生活化德育课程中的重要作用,它们是形成儿童道德品性的重要教育方法;“儿童主体性原则”确立了德育中儿童的主体地位,通过发挥儿童主动性,培养儿童的能力和情感。文章从杜威的思想联系德育实际探讨了生活德育的价值观、方法论和学生发展观。  相似文献   

5.
德育如何才能取得实效,这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德育源于生活,为了生活,因此,在当前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我们从生活这一逻辑起点来探讨高校德育,分析其非生活化的现状,并力图构建德育生活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倡导以人为本,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要达到这样的目的,转变德育观念,改变德育课堂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德育课不能再“老师讲、学生听”地满堂灌,而应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化、生活化、自主化、情感化”的新型教育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7.
夏建文 《文教资料》2007,2(8):28-29
大学德育生活化的“生活”是大学生“现在”的客观真实的、多元的生活。大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必须确立过善而美的生活德育理念,关注客观真实的生活,注重体验与实践,侧重大学生的发展评价。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德育的改革与发展走向是关系新世纪德育的成效以及人的素质提高的重要问题。对新世纪德育的生活化本性、生活化内容、生活化目的、生活化模式四个方面的研究探讨,说明了新世纪德育向生活回归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努力实现德育的生活化。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其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德育的生活化,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上实现生活化。  相似文献   

10.
德育的生活化应是德育回归本真状态的必然诉求,德育应成为人的一种生活现实。德育应该如何走向生活,这就需要从德育生活化的逻辑起点,其逻辑边界、价值基点、基本要求和实践路径进行逻辑思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让孩子们在生活德育的浸润和陶冶下和谐成长,已成为不少品德教师的积极追求。然而,就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游离于真实生活之外的虚假因素也悄然走进课堂,以致学生难于分辨,影响了德育的实效。如何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坚持“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正确方向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激活优秀民俗文化:高校德育回归生活的重要切入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萍  林宁 《江苏高教》2006,(5):100-102
当前阻碍高等学校德育回归生活的主要原因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缺位和德育生活化切入点的错位。把激活优秀民俗文化作为德育生活化的切入点,有助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树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引导大学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优化高等学校德育的方式方法。因此,要正确引导和规范大学校园的“洋节热”,加强优秀民俗文化教育,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民俗文化活动,以促进高等学校德育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德育工作面向大众生活是德育本体的复归。归纳整理《朱子家训》生活化的德育观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发展的需要,亦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提供文化源动力。《朱子家训》较为集中的体现着“源于生活又复归生活”的生活德育观,它以日常化的德育内容、通俗化的文本表达、体验式的德育路径、典范式的德育追求共同构建了生活化的德育体系;它深刻的德育理念、丰富的教育内容、有效的德育方法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借鉴吸收《朱子家训》的德育精华,突出生活化内容、注重生活化实践、运用生活化表达,加强榜样典型的示范引领,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全面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4.
金小红 《中国德育》2006,1(3):57-61
“赤岸文化”作为一种德育校本课程,重在人文熏陶,符合人的发展和人格完善的课程价值趋向;探索了一条以学校特有的“赤岸文化”为蓝本、发挥本土德育资源优势、把地方文化与各学科进行整合实践研究的新路子。“赤岸文化”实施的途径与方法追求生活知识学科化、学科知识生活化,使学生的知识得以生成,情感得以升华,拓宽了师生学习的视野,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急剧变化的社会形势 ,人们经济利益、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趋势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不断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新的课题、新的机遇。这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解决德育实效性的世纪难题更增加了复杂性、艰巨性 ,传统的学校德育存在着缺乏整体化育人观念 ,目中无人 ,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大而空” ,“虚而浮” ,德育目标过高过大等弊端 ,使德育实践的有效性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笔者在此提出道德教育“四化”主张 ,拟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思路。一、生活化的内容生活化 ,是对道德教育目标、功能的定位…  相似文献   

16.
道德与生活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赖以生长的根基。生活化的德育把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它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师德示范、拓展德育空间,并关注儿童生活的整体性,做到德育“无痕”。  相似文献   

17.
德育生活化理论认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于生活的孤立的道德。小学德育课程要使学生在品德学习中找到一条通向生活的道路。因此,建构“生活德育”课堂,非常重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去建构“生活德育”课堂。  相似文献   

18.
职校生对德育多不大感兴趣,而教师大多空对空讲大道理,远离学生思想实际,结果是学生听课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教学效果低质低效。新一轮公共课程中德育教材在“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但如何让课堂“活”起来、“乐”起来,让德育理念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关键在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力求做到“五化”:即教学内容生活化、德育课堂开放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语言生动趣味化、学生评价多元化。  相似文献   

19.
加强中学德育建设关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关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当前中学德育存在着学生拒绝、排斥接受道德教育的倾向,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且很难较好地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冲突问题。德育生活化为中学德育建设提供了新视角。实现德育生活化的原则是:(1)重视中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的要求;(2)适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3)实现德育主体充分参与。为此,应突出德育的“生活”特性,丰富德育内容;注重德育的“实践”特性; 改革德育方式;构建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20.
“宜都的经验很好,可突出宣传。”这是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昌尔同志在2004年8月30日,看了宜都市陆城一小《“一袋四卡”强德育》德育创新案例后作出的重要批示。在全社会共同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今天,如何改变过去学生受教育的被动服从地位?改变过去封闭性、说教性、约束性的传统德育模式?让学校德育真正在生活化、开放性和学生自主教育的轨道上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