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丛飞,一个才华横溢的歌手,一位被人誉为爱心大使的普通深圳市民,他的名字伴着歌声,早已家喻户晓.作为发现挖掘这一重大典型人物的新闻记者,我发表了四十多篇反映丛飞无私奉献情怀的通讯,并亲眼见证了他生命最后一年的不凡经历.  相似文献   

2.
RRR书社给我们的启示董丽波(烟台师范学院图书馆)1994年8月11日中国青年报再次报道了“张少鸿与他的ngR”(是“读来读去读书社”三个读字的英文缩写),介绍了他创办的书社近况和他的事迹,再一次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张少鸿并非著名的企业家,更不是大款...  相似文献   

3.
没有人会忘记1998年夏秋之交,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战洪魔那些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然而,对于九江人民和《中国青年报》的同仁,更难忘的是这年8月7日这个特殊的日子。 这天下午,正在长江九江段采访的《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贺延光,准备去灾民安置点拍照,忽闻决口的消息,于是立即调转车头直奔决口处的四号问。他在冲锋舟上,一面抢拍决口现场,一面用手机向远在北京的编辑部报告现场实况。编辑部决定就采用这种实况“播报”的形式,用简讯作滚动式报道这一重大的突发事件的新闻。于是从8月7日16时5分第一条简讯发出,到…  相似文献   

4.
近两三年,我国报纸的版式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块状版式成了流行的主角。笔者平日关注较多的几份大报如《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石油报》、《辽宁日报》等,都成功“变脸”;《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石油报》的头版版式基本上是左右五三开或六二开的大块模式;《辽宁日报》没有拘泥于此,但是对线的弃用和留白的加大,明显强化了让稿件各自为“块”的用意。  相似文献   

5.
1993年2月16日《中国青年报·经济蓝讯》中登了一封信给该报副总编周志春的信——《中国青年报,你讲不讲理?”》。信中,作者卢茂亮同志斥责该报用他稿件未给稿酬,他曾写两封信向该报群工处催询过……他申称,“这封信如果仍不能引起重视”,他将设法“跟你们讨个说法。”口气何等强硬! 周副总编真是差点心眼儿。他怎能把自家的一点工作失误、不足(准是在个别工作者身上发生)的“丑”,曝光于自家大报之端,让国人尽知呢?而有家  相似文献   

6.
陈珂 《新闻实践》2013,(2):37-39
当下最流行的“神曲”莫过于《江南Style》了。这是韩国歌手“鸟叔”朴载相(PSY)的一首单曲,于2012年7月15日发布,MV上传至著名视频网站You-Tube76天后获得3亿点击量,12月22日突破10亿次。成了第一个在YouTube网站上点击次数突破10亿大关的视频。Psy凭借此曲横扫各大音乐奖项,他在许多场合与著名歌手麦当娜、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名人同台亮相,还被受邀出席如美国总统选举等许多国际重大场合。  相似文献   

7.
一提起《中国青年报》,摄影圈里的人马上就会说:那可是个出好照片的地方。的确,《中国青年报》摄影部曾出过不少优秀的报道。记者柴继军的一席话也许点出了这些成功的原因.“我在摄影部工作了五年,无论做编辑还是摄影采访,都感受到一点:比。和同事比,和兄弟报社比。遇到重大事件,《中国青年报》的摄影记者就会绷紧一根弦——如何打破常规,如何用全新的摄影语言来捕捉新闻……这份压力要求摄影记者更多地思考镜头以外的东西,更自由地展现摄影视觉的想象力。” 且听《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对新闻摄影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文摘     
1986年4月27日是《中国青年报》创刊三十五周年纪念日。二百多位老青年报人从各条战线赶回“娘家”过“报节”,更增添了纪念活动的欢乐。三十五年来,先后有一千一百多人参加了《中国青年报》的工作,至今,报社已为各条战线输送了五百多人。因此,中国青年报社又有“人才摇篮”之美称。  相似文献   

9.
近一段时间,大型人物专栏《劳动者之歌》正成为社会关注的又一舆论亮点,一大批工作生活在基层一线的普通人物被中央各主要媒体同时聚焦。在此之前,四川凉山州木里县马班邮递员王顺友,云南省德钦县云岭乡乡邮员尼玛拉姆,青岛港码头工人许振超,深圳歌手丛飞,带着妹妹上大学的大学生洪战辉,吉林省长春市“小巷总理”谭竹青,贵州省双腿残疾跪着教书几十年的山村教师陆永康等普通人物的感人事迹、心路历程和生活状况打动了亿万受众。为“平民英雄”、“草根人物”、“百姓典型”树碑立传是《劳动者之歌》专栏的最初创意。根据中宣部领导同志指示…  相似文献   

10.
上蔡县高中学生李均德利用课余时间采写新闻稿件,两年中在《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和《驻马店报》发表各类稿件120多篇。他采写的调查报告《新形势下青年之家出路在哪里》被报纸刊登后又选入《共青团工作调研文集》一书。去年3月,他被县、地区评为模范通讯员,还被团省委命名为“优秀未来建设者”。  相似文献   

11.
“今天,我们请来的嘉宾是大家所熟悉的著名歌星×××。”“没错。”“他曾被授予‘百名中国艺术家称号。”“没错。”“然后他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受欢迎的歌手’,然后他推出新专辑《珍  相似文献   

12.
魏剑美 《新闻天地》2004,(11):23-25
何军岑,1974年7月出生,湖南省资兴市人。曾多次获全国和省级越野赛冠军。1994年开始,身为普通人的他多次见义勇为,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殊死搏斗,先后抓获300余名扒手窃贼、车匪路霸以及吸毒人员。他的英雄事迹被《中国青年报》、《新闻人物报》、《湖南日报》、《年轻人》以及湖南卫视、湖南经视等30余家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他成了三湘大地闻名遐迩的“反扒英雄。”  相似文献   

13.
演艺圈的热闹不好凑,我这个“冒牌记者”管不了那么多。摸准了通俗歌曲界将有大动作,想去逮条大新闻,出门却遇上了“虎”。去年6月下旬的某天,我还在《中国青年报》社见习,人民日报记者陈原给我来了电话,透露了7月初大陆通俗歌手将在“’92中国风大陆通俗歌曲香港演唱会”首次亮相。国内歌星赴港打天下,可是读者关注的问题。但陈原告诉我,出于某种顾虑,访问演出团拒绝了连他在内的几家报社记者的采访。他看我能不能把这条新闻搞到手,并约了我的稿。当时我啥也没想,  相似文献   

14.
“今天,我们请来的嘉宾是大家所熟悉的著名歌星×××。”“没错。”“他曾被授予‘百名中国艺术家’称号。”“没错。”“然后他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受欢迎的歌手’,然后他推出新专辑《珍惜》,然后获得个人‘最佳演唱奖’‘、第五届中国原创歌曲奖’,然后……”“都没错.”……接连几个“没错”“、然后”,播音员、主持人用词如此重复单调,如此枯燥累赘,在某种程度上冲淡和影响了视听效果。“没错”,刚用时新鲜,适当处再用一次也可以,接连用下去就显得词汇贫乏、淡而无味了,甚至给人以厌恶之感。如果改换成“是的”“、对啦”“、真不简单”…  相似文献   

15.
《中国青年报》的新闻评论专栏“冰点”时评自创办以来,越来越受到众多读者喜爱。2000年《中国青年报》读者和专家两个评价系统中,7个新闻版里,“冰点”时评所在《青年话题》版的阅读率都得分第一。在2001年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新闻专栏评选中,“冰点”时评荣获中国新闻名专栏奖。时至今日,“冰点”时评仍旧是《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治文明的进步,时评迎来了跨越式的发展。其繁荣之势,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在这方面,作为中国一份有影响力的大报,《中国青年报》首开风气之先,从1998年的《冰点时评》专栏创办开始,《中国青年报》就一直以“提供意见表达广场”的方式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鼓与呼。  相似文献   

17.
灾难有时也会成为机遇。1991年那场惊天动地的洪水,不仅使安徽出了名,而且也成就了一个记者的“英雄梦”。中国青年报驻安徽记者站记者胡野秋在这不寻常的历史瞬间为新闻界所注目。这年7月,他的《含泪再炸邱家湖》《王诗超人生的最后画面》两篇通讯同时获中国青年报好稿一等  相似文献   

18.
新闻要求用事实说话,而巧妙地使用“直接引语”说话,便是用事实说话的主要方法之一。 直接引语指的是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被采访者的原话。在新闻报道中,直接引语已成为新闻写作不可或缺的手法。随意翻开《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黑龙江日报》等媒体,都不难找到使用直接引语的报道。  相似文献   

19.
来自己的辖区“捉老鼠”;在“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大行其道的今天,他却主动“挤水分”,声称“宁当实事求是的倒数第一,不当弄虚作假的名列前茅”……他就是山西省长治市市委书记吕日周。其率先垂范的气魄、务实亲民的形象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衷心拥护,同时也成了全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人物。但依然有人认为,吕日周是在“作秀”,在“谋求政治资本”。(据2002年10月9日、16日《中国青年报》和2002年10月17日《南方周末》)吕日周到底是在“做事”,还是在“作秀”?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在笔者看来,“…  相似文献   

20.
没有人会忘记1998年夏秋之交,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战洪魔那些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然而,对于九江人民和《中国青年报》的同仁,更难忘的是这年8月7日这个特殊的日子。 这天下午,正在长江九江段采访的《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贺延光,准备去灾民安置点拍照,忽闻决口的消息,于是立即调转车头直奔决口处的四号闸。他在冲锋舟上,一面抢拍决口现场,一面用手机向远在北京的编辑部报告现场实况:“今天13时左右,长江九江段4号闸和5号闸之间决堤30米。洪水滔滔,局面一时无法控制。现在,洪水正向市区蔓延。市区内满街都是人。靠近决堤口的市民被迫向楼房转移。“ 是时,《中国青年报》在九江采访的记者只有贺延光一人。他深深地感到,出现如此重大险情,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最起码的要求,是及时发稿!于是他嘱咐报社接电话记录的同志:“立即报告新闻中心和社领导。我将半小时通报一次情况。我建议见报的电头要标明时间。“ 编辑部决定就采用这种实况“播报“的形式,用简讯作滚动式报道这一重大的突发事件的新闻。于是从8月7日16时5分第一条简讯发出,到次日零点45分,共集纳8条标有报道几时几分的短讯,最短的只有40个字,长的有200余字,并冠以《九江段4号闸附近决堤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