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还珠楼主的剑侠精神有其自身的文化渊源,一方面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来自于西方现代文化,还珠楼主将两者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超越的融合了儒释道一体并且具有现代意义的生命观,这种观念就是剑侠精神。还珠的剑侠精神虽然受到动乱时事影响发展不够成熟,仍为后世武侠小说作者提供了新的价值观念,对侠文化的发展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
武侠小说研究的理论模型问题,已经成为武侠小说研究进一步深化发展的瓶颈。从还珠楼主的研究中,我们知道,武侠小说研究需要更加重视的是“第二世界”的建构,并由此建构起武侠小说研究的有效理论模型,带来武侠小说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在民国武侠历程中,还珠楼主是一个典型的存在。早在1948年,就出现了关于还珠楼主的研究著作。后人进一步提出“雄伟文体”和“生命哲学”,为还珠楼主研究树立了两大支柱。至今,关于还珠楼主的学术研究,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学术逻辑、较系统的学术构成、较突出的学术亮点,可对武侠小说研究理论模型的建立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作品思想论、作品艺术论、作品源流论、作品价值论等四个方面,对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的研究历史以简要述评,期以促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对还珠楼主创作成就的整理和重读,增进学界对渝东南地域文化的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武侠小说家中,朱贞木是一位重要作家,但多年来由于其小说散佚难觅,生平资料发掘甚少,对手他的研究一直滞后于还珠楼主、白羽、郑证因等与他同时代的武侠作家。朱贞木是具有探索精神并已形成自己的特色但尚未大成的武侠小说家。从还珠楼主到金庸,从民国旧武侠到港台新武侠,朱贞木是一位关键人物,其小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20世纪武侠小说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5.
还珠楼主李寿民先生年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还珠楼主(1902—1961),本名李寿民,中国武侠小说大宗师。著有武侠小说36部:《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等11部出世仙侠(剑侠)系列小说,述正邪两派剑仙间善恶之争,文笔华美,极富诗情,想象瑰丽,气势磅礴,融儒、道、释三教哲理于一炉,寓意深远;《云海争奇记》、《兵书峡》等25部入世武侠小说,提倡崇善除恶、孝友义侠,表彰人的价值尊严。还珠武侠对郑证因、朱贞木、梁羽生、金庸、古龙等均有启迪之功。  相似文献   

6.
《蜀山剑侠传》描绘威力巨大的阴雷等,主要来自清代小说《荡寇志》,更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等先进武器触发。还珠楼主紧密结合灾害民俗记忆,将战争科技创新化入小说,并表现出同情万物众生的生命意识和生态眼光;还珠楼主将正邪双方对生态破坏的区别、邪教"阴雷"不负责任的毁灭性艺术化地揭示出来。还珠创作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生态美学与反战意识,达到了民国小说生态思考的巅峰。  相似文献   

7.
武侠小说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记》中的游侠列传。至清末民初,借助出版业的力量,在市民阶层广为流传,获得了巨大的繁荣和现代性的增长。不肖生(向恺然)、赵焕亭、顾明道、还珠楼主、宫白羽、郑证因、王度庐等  相似文献   

8.
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的成败得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集剑仙神魔化武侠小说之大成,其想象力丰富、怪谲,令人叹为观止;笔佳妙;写打斗则层次井然,高潮迭起;写风光历历在目,如诗如画。但也表现出了逃避现实、恶性发展剑仙神魔小说、为嫌取稿费不惜胡编乱造的创作倾向,同时亦充满了恐怖血腥、黄色下流的描写。  相似文献   

9.
在还珠楼主的武侠小说《蜀山剑侠传》中,初凤降服神兽坐骑,条件有三:一是发现天书所载龙鲛弱点,二是初凤受仙蚌庇护拥有神性,三是初凤和龙鲛的终极目标都是“谋一正果”。“神兽坐骑”与法器是剑仙的身份标志,显示了剑仙的正邪取向、个体修为与仙界地位。神兽坐骑母题具有“琴高骑鲤”的仙话渊源,鲤鱼构成仙话质素和拥有超凡能量。还珠楼主将鲤鱼“仙性”与剑仙仙话融合,开拓了海中世界愿景,世俗性与传奇性熔铸在女剑仙以及“龙鲛”形象上,在“神兽坐骑”母题演绎中折射出理想社会结构整合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现代“中国武侠小说之王”还珠楼主巨著《蜀山剑侠传》内容宏富,无所不包!号称是“武侠百科全书”,曾开中国小说界千古未有之奇!更引领了大半个世纪大陆及港、台武侠小说家的创作趋势与方向。但该书及其系列作品却大多没有写完,留给世人无穷遗憾。通过梳理其创作轨迹及出版过程中种种疑情,加以深入剖析,作出客观评价,当有助于中国通俗文学研究之完善与发展。特其“物理的玄理化,玄理的物理化”创作方法及奇思妙想交织成章,则不啻为指引当今玄幻武侠创作的一盏明灯,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香港新武侠电影《东方不败》系列所依据的文化母题源于中国古老江湖社会中的侠义文化,作为徐克改编自金庸小说的电影《笑傲江湖》的续集,它造就了一个现代江湖神话;作为关于东方精神的隐喻,将这个回归中国历史精神的神话演绎到它现代性的极致,具有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早年的林语堂服膺钱玄同的意见,认为中国人是根本败类的民族;进入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对国民性的看法有了较大的转变,虽然仍然采取批评的态度,但锋芒已不毕露,且多有赞赏。更重要的是,他对“国民性”认识的思维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即不是以“一元论”而是以辩证的态度进行理解。晚年,林语堂对于中国文化及其人格的欣赏往往大于批评,肯定往往大于否定,表现出复归的倾向。林语堂对“国民性”的认识对于新世纪中国文化乃至于人类文化的建设都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第一,“和平”、“容忍”与“和谐”等内涵有助于世界“和平与对话”的主调。第二,“知足常乐”与“诗化人生”的人生观,对于冲破物质主义和金钱至上的迷雾,十分必要。第三,理想与梦幻、奇思与妙想、放逸与优雅,这些灵心对于克服当下过于现实的人生困境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本试图从苏轼的避同趋异的化观、“五谷”、“药石”的艺观和顺天遵道的人生观等三个方面,探讨苏轼豪放词风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并进而阐述“豪放”风格的本质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陈序经的文化观是他全盘西化论的理论基石。陈序经认为“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时代,以满足其生活的努力的结果和工具”,他还强调文化的世界性和中国文化的惰性。从文化的定义、文化的世界性、文化的惰性三方面对陈序经东西文化观进行考察,才能够真正理解其内心的苦衷,澄清人们的误解。  相似文献   

15.
贾平凹的小说《古炉》从地域文化符号、组织文化符号、生活文化符号三个符号象征系统,通过对20世纪下半叶彻底改变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历史还原,向人们揭示出,这场运动就像点燃了熊熊不息的社会炉火,对中国人造成了乡土文化精神的寂灭,主要包括家园乡土文化、家族乡土文化和家庭乡土文化精神的寂灭。可以说,正是这场运动,使得中国人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生死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位作家和翻译家,林语堂在国际国内文坛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他一生发表了几十篇小说和专著,从不同角度刻画出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在各种环境下的生活。其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思想及命运的安排等所体现出来的佛教哲学观无疑印证了作者林语堂本人的哲学观中的佛教的成分,折射出其东方宗教哲学体系中的佛教观。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的人生悲剧,有其复杂的思想根源。其中,作为"爱智者",其早期的生命与进化观、存在与历史观中,就潜伏着与鲁迅迥然不同的消极成分,加之其文化性格的独特性,使他在命运的沉浮中,呈现出人格形态的分裂情形,虽以理性自恃,热衷于"生活之艺术",仍然不能不堕入悲剧性的泥沼。探究周作人的命运与道路,有助于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历史宿命。  相似文献   

18.
留学日本的生活经历,划定了鲁迅一生的生命坐标,正是这段生活经历,开拓了他的人生视野,改变了他的人生追求,使他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人。留日期间,鲁迅经由多种方式了解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确立了以"国民性"改造、人的解放、创建理想人性为宗旨的"立人"思想,从此他以精神界之战士的姿态,在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中,弘扬了他的这一具有崇高境界的现代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9.
拜伦的死亡观与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之下乐死的传统认识相悖离:一方面他将死亡看作是客观存在,是对自然的回归,悖离了基督教文化中人的生死属于上帝的传统轨迹;另一方面,他视死亡为生命的最终归宿,生命只有短暂的存在,没有永恒,对抗着基督教文化中将人的归宿指向为上帝的天堂,从而获得生命的永恒的彼岸理想。这种死亡观指向性内含着积极抗死、追求生命意义的超越性认识。  相似文献   

20.
纵观张之洞的一生,对他的最大争议莫过于他的“中体西用”文化观。解读其文化观的发展轨迹、主旨、特征,并对其文化观的历史地位进行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