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三国演义》成书过程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三国演义》非一人独著,而是一部累积性的作品。其中关键性的作者是《三分事略》的作者,罗贯中、毛纶、毛宗岗父子。并就其成书的具体过程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已被一些人严重矮化与俗化。其实,老子是东土民间第一位大道,《老子》的目的在于展示道的境界,留下道的文化,使人们有所参照,不至丧尽道德与本性,最终能明白真理。《道经》论及至高无上的道、道的基本特性、得道者的表现、求道的途径等命题。《德经》论及道与德的关系、德的运行规律、大德之士的表现、如何德治天下、如何修养道德等命题。它们以“道”、“德”、“无为”为核心,无不指向修习身心、返朴归真的非凡意义与根本做法。  相似文献   

3.
《老子》成书于战国时代是近现代学术界长期沿用的观点。但从社会制度的存在,去寻找思想脉络的先后;从春秋和战国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解决矛盾的主要手段的不同,以及从文字内容到文字风格的各异,《老子》一书都饱和着春秋时代的色彩。《老子》应成书于春秋时代。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古代重要著述之一的《老子》,从其内容的构成角度看,分为“道经”和“德经”两个部分。“道经”部分是对“道”的多角度阐释,“德经”部分则是以“道”为标准对那些不合“道”的社会现实的批判。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着重对《老子》一书作了更为细致的理性梳理,以彰显其微观结构的特质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郭小娟 《文教资料》2009,(36):6-6,30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忍的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典籍中包含了丰富的忍文化言论。《忍经》是中国第一本关于“忍”的书,从《忍经》可以窥见中华忍文化之一斑。因而对于《忍经》的研究是必要的。但是人们对于《忍经》还很陌生.本文从各角度对《忍经》的“隐形埋名”与成书缘由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老子》思想体系中,"德"是宇宙——生命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生命力量,"道"是整个生命系统之大体,"德"乃从属于"道",分化于"道",并实现对"道"的引渡,"德"与"道"息息相关,"德"本身回归于"道",是生命整体的具体表现,万物只有尊"道"贵"德",如此"德"方能长生久安,"道"源远流长,生命源泉不断。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先生针对《禹贡》提出了五条置疑,认为其撰写必不早于战国时代。通过解析顾氏的置疑,提出如果局限于西周或春秋时期,顾氏的置疑似难回答,但当放眼到夏商时期甚至是龙山时代,这些置疑就不难回答了。又通过对九州的排序和贡赋的分析,提出《禹贡》的内容,恰是舜禹时期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8.
对<老子>思想的研究,学术界历来只关注它的反道德性,而对其道德修养理论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老子>不但不是道德虚无主义的,而且有着一个严整的道德哲学体系.它强调个体要通过"无欲""无知""无 .为"的无形通道不断地修养自身,趋近与实现真实道德,这对加深我们对道德修养问题的认识,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老子》"上德不德"章中存在着一个价值观念体系。对此体系,我们可以作出"上…"、"下…"之分。所谓"上…"者,指"道→上德→上仁→上义→上礼"之迭为体用关系的价值观念体系,而所谓"下…"者,则指这一观念体系中彼此间体用关系的散解,并因此分别沦落为"下德""下仁""下义"和"下礼"。分析这一价值观念体系,对于我们把握《老子》在处理儒、道等关系时的双重维度具有重要的分析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不是任何事物都可以用进化论来解释的,特别是对于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如文学、艺术,或许还有哲学.共有81章的<老子>一书的首、尾两章是全书的总纲,首章讲的是道或天道(自然之道),末章讲的是顺应天道.  相似文献   

11.
帛书《黄帝四经》因循为治主张与老子无为而治思想之共同点是都强调对天道和客观实际的尊重。两者的不同是老子以顺任天道自然为目的,认为如果能做到顺任天道自然而去掉人为则自然达于治;而帛书则以因循天道自然为手段,主张顺任天道和时势而为之以达于治。西汉初年的政治实际体现了黄老的因循为治思想。帛书的因循思想保留了老子之无为主张,尊重天道和客观实际的认识,同时又在这一前提下提倡积极有为,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诸子百家兴起.儒墨道法等家都针对当时的现状,提出自己的主张,并与其他学派激烈争论。与其他各家创始人大都有明确的身份及明确的代表著作不同。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身份及《老子》一书的成书年代.自汉代以来就纠缠不清.  相似文献   

13.
对于《神异经》之成书年代,历来学者众说纷纭,形成了"东方朔时说"、"六朝说"和"汉末说"等多种意见。近年来,学者李剑国又提出新的见解,他在"汉末说"的基础上加补证数条,并上推其成书年代当在西汉成帝、哀帝前后。笔者以为此说不可信,认为其成书年代当在公元2世纪与3世纪之间。  相似文献   

14.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评说《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不能偏离这个核心。《老子》论道,涉及音乐的话虽然只有四旬,却体现了“道”是音乐的灵魂,音乐是“道”的音、声外现的思想。“大音希声”是《老子》音乐审美的至高境界;“音声相和”是《老子》音乐审美的标准;“五音令人耳聋”是《老子》的音乐批判的准则;“乐与饵,过客止”是《老子》的音乐审美追求。这四句话共同体现了“道为乐魂”的音乐美学思想。“道为乐魂”是《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实质。  相似文献   

15.
近年公开发表的有关《老子》的出土文献,为老子思想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从出土文献来看,《老子》上、下篇的划分并非是依据其思想内容确定的,其八十一章的分法亦是后来形成的。老子以"道"为其思想的核心,阐发了"道"与"德"的关系是体与用、隐与显的关系。《老子》第三十八章提出的"下德"即"仁、义、礼",仍属于"德"的范畴,只是未能像"上德"那样完美。  相似文献   

16.
刘屹 《家教指南》2001,(4):138-144
在质疑《变化经》"汉末成书说"的基础上,本文首先根据南北朝末和唐宋道书,试着将敦煌本卷首残缺部分补齐.然后重点从经中老子具有绝对之先的地位和老子平王时出关说展开讨论,提出《变化经》应该成书于南北朝末至隋代,而非汉末成书.  相似文献   

17.
从语言、思想、思维等方面证明今本《老子》比简本《老子》多出的部分不是老子散失的作品 ,而是传释《老子》的注本 ,并进而证明它的作者就是秦献公时期的太史儋。在此基础上 ,从“道”、“德”两个核心概念入手 ,进一步阐述今本《老子》作为疏传体例的注本的特点 ,求证了今本《老子》是如何传释《老子》的 ;最后评价太史儋的功过是非 ,肯定太史儋在发扬光大老子思想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背离了老子思想 ,首开排斥异己之风 ,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不仅尊道而且贵德,老子曾在《道德经》中提及下德、常德、上德、玄德等多种德性,这些"德"都深具微言大义。他主张世人效仿内圣外王的贤德之士,通过建德活动,改造升华仁、义、礼、智等世俗强制规范型的下德,使之逐渐趋近地之常德、天之上德、道之玄德。正是基于大道生而不有之玄德的胜义谛,老子批判了普罗大众的世俗性贤德。为此,他提议不尚贤,并激励民众超越世俗的下德,建构真正的贤德,进而藉由立功济世、功成不居、名遂身退的方式契合玄德返归大道。很显然,在当前运用新媒体广泛传播老子贤德观的精髓,启发民众的智慧,涵养世俗的德行,无疑具有很好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竹简<文子>二次论及"经",四次提到"传",学者多据此认为简本<文子>当时已称"经",且分为上经、下经两篇;甚或认为简本<文子>包含了"经"、"传"、"说"三部分.上说皆可商榷.考之典籍可知:简本<文子>中的"经"非指<文子>本书,而是指<老子>;"传"也是指他书,具体何指,文献阙而难征.竹简<文子>的出土表明,先秦时期<老子>本书虽未题以"经"名,但已被他书尊称为"经",取得了事实上的"经"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中古汉语异形词是指中古汉语阶段中同时或先后产生的同音、同义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以《抱朴子内篇》为例可以看出,中古道经中的异形词对辞书编纂、古籍校理与汉语词汇史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