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区教育之于社区治理而言,不仅是重要的基础性工程,从发展逻辑上看还具有高度的同构性,二者的有效耦合意义重大。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战略要求下,沿着"经济—社会—教育"的逻辑分析认为,发展动力同源、价值理念契合、制度变迁同向等方面是社区"教育+治理"的现实逻辑, "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以及模式—技术—制度创新是社区"教育+治理"的耦合发展机制。遵循上述逻辑,社区"教育+治理"的路径包括:加强政策制度建设,落实集中统一领导, 拓展社区教育功能,促进社会治理对接, 搭建国家资历框架,引领终身职业发展,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建立智慧支撑体系, 优化多元协同合作,创新组织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2.
为准确测量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确保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磁耦合谐振涡流检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方法。首先建立等效电路模型,分析磁耦合谐振增强检测信号的内在机理,通过有限元仿真和试验验证了磁耦合谐振对检测信号的增强作用。开展了基于磁耦合谐振涡流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试验,检测误差小于6%,表明该方法可对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进行有效检测。相较于传统的涡流法,通过双线圈结构的传感器可将检测信号转换为易于测量、分析的电信号,通过调试频率形成磁耦合谐振,显著增强了检测信号,提高了探测距离及灵敏度,为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高精度检测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阐释范式,覆盖了政治学界针对传统中国乡村治理领域的研究。本文在重新剖析、审视这种阐释范式的基础上,认为“官治绅理”的分析逻辑虽然能够通过对治理主体进行本质性解构来说明传统乡村治理的权力逻辑与组织行为,但却忽略了乡村治理中“民意”的张力与作用,无法清晰揭示在中国传统乡村“治理场域”中的权力—权利内在逻辑。虽然学界已有突破原有研究框架的努力,但本文认为仍需在前人基础上将研究视角从传统的“国家—社会”二元主体分析维度,转向国家—民众—士绅(以民众为核心)的多元主体分析维度。并且还要突破传统研究范式仅仅从静态治理主体解构乡村治理结构的局限,从动态的治理机制视角解码中国传统乡村治理的运行规律,实现从二元结构到全景关照的研究视角转换。  相似文献   

4.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各个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分析中国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上总结而成的。本文从"政府—市场—社会"三维视角来探析泉州市社会治理的创新和现代化,力图在现实动力因素和障碍因素间的紧张关系之中,探寻出一个更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泉州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景观。  相似文献   

5.
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外部制约与激励的制度安排,内部也没有形成制度创新的内生机制,当前我国大学治理改革陷入了"内卷化"的困境。这主要表现为大学治理改革基本上是对原有治理结构的复制、延伸和精致化,结果导致当前大学的压力越来越大,但效率并不高。规避大学治理改革的"内卷化"需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国家推动现代大学制度的强制性创设;二是形塑"国家—大学—社会"动态均衡的治理结构,构建国家、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制度化合作治理机制;三是培育现代大学文化,为深化大学治理结构改革提供内源性的支撑。  相似文献   

6.
"元治理"与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耦合表现为国家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协同治理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中体现"元治理"具有现实必要性,具体而言:坚持大学内外部贯通是发挥"元治理"作用的逻辑起点;服务学术权力是发挥"元治理"作用的基本内涵;遵守大学章程是发挥"元治理"作用的重要依据;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是发挥"元治理"作用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运动式治理是当代中国治理实践的常见模式,是国家治理制度逻辑的重要组成。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和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提出,脱胎于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运动式治理不再局限于应对官僚制失灵的政治动员方式,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政策工具和治理策略。以F市创建文明城市为例,基于“嵌入”的理论要点,以“吸纳共治”的逻辑构建“结构—资源—嵌入共治”理论框架,分析运动式治理呈现的新特征和内在机理。研究发现,运动式治理依托科层组织,通过组织和制度的双重嵌入构建治理的结构制度基础,通过纵向层层包挂和横向社会吸纳,提供共治资源。双重嵌入和吸纳共治内在逻辑一致,二者相互构建、释放了治理的现代性因子,共同打造运动式治理的嵌入共治模式。研究跳出常规治理和运动治理的二元视角,基于鲜活案例审视中国治理的实然图景,有助于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运动式治理的新样态。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存在着耦合共生的逻辑关联。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存在多维度耦合关联,是集动力耦合、组织耦合、价值耦合、结构耦合、系统耦合于一体的综合体系。增强党的领导能力、维护制度权威、凝聚发展动力、增强风险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国家治理的有效路径,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9.
战国世局变迁,上承三代文明之余绪,下接秦汉帝国之开端,蕴含古代中国治理转型新陈代谢机理的丰富信息。战国世道变迁的两个关键变量,一是以国家能力为核心的集权国家政体形成;二是以个体小农为基石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确立,前者决定了国家权力结构的制度走向,后者则奠定了基本生产方式的社会基础。从而对秦汉"大地域"国家治理模式的生成,提供了制度基础、技术储备和思想准备,成为古代中国"深度变迁"与"结构再造"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学术自由与外部干预的冲突整合,作为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变革的制度逻辑,为各类法定权力(权利)的互动格局演变提供了合法性支持与法理依据。基于"任务导向型"法权配置模式,世界各国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正在形成行政权力"上移"与学术权力"下沉"的"上下分治"格局。其中,以美国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传统公立大学的共同治理模式,受外部市场竞争机制的冲击而日渐式微。大学"中央控制系统"的行政权力持续增强,而学术权力则"退缩"至基层学术组织。而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欧陆传统的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则日益摆脱"国家管制"与"学术自治"的双重集权体制,表现出"契约治理"与"管理自治"的变革趋势。大学管理自治与学院式治理的持续博弈,构成欧陆传统国家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变革的焦点。应基于任务导向型法权配置理念,依据全局统摄性、最低层次决策与学术事务归属等原则,对各类法权要素进行有效配置,形塑中国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的"互动式"法权结构。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企业治理和企业财务治理的关系,从企业治理历史演进的角度出发,提出企业的市场治理、国家—市场治理以及国家—市场—社会治理演进的一般路径,并揭示了企业财务治理市场论、国家—市场论的演进逻辑和弊端,最后指出企业财务治理未来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基石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国家安全观,在经历各个阶段的发展之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总体国家安全观"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继承和发展我国各个阶段"安全观"的集成与提升,同时对边疆治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中国边疆治理关系到国家整体治理的效应与效果,须在方针政策、制度保障、法制与法治3个维度上确立起主体框架。"国家安全概念"具有的双重二元性是实践发展的使然,也是在学术上进行学理分析的基础性工作,有助于对我国边疆治理的拓展研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这意味着理论产生于实践,又在精炼之后指导实践的过程。边疆治理与国家安全、平安中国建设等有着内在的强关联性,夯实边疆治理的基础,建构边疆治理体系,对实现国家整体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政党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在中国突出表现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建构者,也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推动者。与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呈现"政党缺场"的特点不同,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中,提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绘制中国现代化的蓝图、创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布局、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现代化的力量、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都体现了"政党在场"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任务。必须通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统筹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彰显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强化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最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和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实践。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核,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全面认识国家治理的历史渊源,巩固既有优势,传承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因,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历史机遇、回应时代要求,在党的全面、系统领导下深化改革,发挥“政府—市场—社会”联动作用,在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的良性循环转化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正经历着由"辩护性"角色逐步向"建构性"角色的拓展.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价值方向的"指引者",它通过传递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代"价值意蕴,解决"何种国家治理",又通过坚定价值立场,系统回答"谁之国家治理"的问题.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基础的价值共识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以构成结构的社会要素为起点,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层面都分别展现了其结构理论观点,这一理论对当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方法论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价值。为此,我们可以"回到马克思",从结构体系的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合理布局社会结构内部不同层次和领域中各要素关系来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并以有效的制度供给及其执行力来不断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简要叙述了磁制冷的基本原理和历史发展。着重阐述了稀土一过渡族金属问化合物Gd—si—Ge系合金及钙钛矿型锰氧化物的磁热效应及其巨磁热效应机理,对高温磁制冷工质材料的研究现状及磁制冷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齐慧 《湖北教育》2014,(9):10-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推进以治理现代化为核心的国家建设,这个过程经历了重建治理结构、改革治理方式和提升治理能力三个阶段。通过推进以治理现代化为核心的国家建设进程,中国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政治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利益关系的嬗变和权力结构的变迁无疑成为乡村社会治理最为关键和核心的要素。进入后税费时代后,乡村社会利益关系的嬗变使国家在乡村社会的治理正经历从"控制逻辑"到"服务逻辑"的转变。然而,这样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治理真空"、政策认同弱化以及利益表达和利益传输不畅等问题。从权力结构来看,无论是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的进退,还是"积极"和"消极"的控制,客观上都难以有效克服内在的缺陷和不足。进入后税费时代的乡村治理,应通过有效提升国家权力的整合效度,推进国家与社会合作,进而确保乡村社会善治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20.
以消除直流偏磁为突破点,提出了应用于四相电压调整模块(VRM)的阵列式集成磁件。研究了VRM的稳态电流及动态响应受阵列式集成磁件各电感耦合系数的影响;利用“场”、“路”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阵列式集成磁件消除直流偏磁的原理;推导得到了阵列式集成磁件等效电路;设计了阵列式集成磁件的实现结构,并给出了阵列式集成磁件的电磁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