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新加坡和中国的基础教育都经历了多次改革,分别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新加坡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设置多样的活动课程、依学生能力分层教学、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等做法对我国基础教育创新机制的构建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一、新加坡基础教育的特色1.教育目标注重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新加坡教育部在教育改革文件中明确指出,将继续加强英文、数学以及科学等课程的教学,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基础教育在教育理念、政策体制、课程管理等方面,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很值得我国基础教育学习与借鉴。我国十二五规划要实现科技创新、人才兴国,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比较新中两国基础教育的异同,能更深刻地感受与认识新加坡基础教育,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加坡基础教育在教育理念、政策体制、课程管理等方面,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很值得我国基础教育学习与借鉴.我国十二五规划要实现科技创新、人才兴国,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比较新中两国基础教育的异同,能更深刻地感受与认识新加坡基础教育,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忠宝 《教育》2012,(9):61
新加坡基础教育制度强调:认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注重多元教育。新加坡基础教育的实质就是因材施教,即实实在在地落实分流教育。这种教育制度得到了新加坡家长们的广泛认同。新加坡的小学教育期限为6年,新加坡规定小学五年级开设分流课程并进行分流教学;初中教育期限为4年至  相似文献   

5.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世界各国都把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作为促进教育变革、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前瞻性选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已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发达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如何贯彻落实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是我国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对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和新加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对三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的时代背景、战略目标、发展任务进行全面分析、比较,然后结合大量调查报告、统计数据对三国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强调缩小数字鸿沟,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美国旨在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新加坡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冯华 《中国考试》2006,(5):48-50,53
在新加坡的教育制度下,学生要在基础教育阶段经过四次基本决定了其终生发展的分流考试。从选才角度讲,新加坡基础教育通过各种考试,完成了“精英”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一般劳动者等各类人力资源的鉴别、开发和培养工作,各类人才在新加坡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新加坡教育的分流与开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钟友 《江西教育》2003,(14):7-7,6
作为江西省政协教育考察团的成员访问新加坡时,新加坡基础教育的分流体制和高等教育的开放措施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新加坡没有提出“科教兴国”、“教育强国”之类的口号,但是他们对教育是十分重视的。新加坡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原因之一就在于国民的高素质,这得益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加坡教育的特色之一,就是很重视“因材施教”,在基础教育中就注意充分照顾学生个别的学习能力、兴趣和才智,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因此,教育制度灵活且具弹性,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地实行“分流”。教育体系分四层: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其中…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应该从五个方面抓好基础教育:注重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注重班主任素质的提高、注重学生的正当兴趣和爱好的培养、注重学生责任感和自尊心的培养、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美国基础教育注重能力和品格养成的教育天津市第一百中学田先钰一、人文科学教育重于自然科学教育很多考察过美国基础教育的人都发现,基础教育的重心并不在于自然科学的教育,而是在于人文科学方面的教育,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品格方面的教育,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业和生...  相似文献   

10.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崇高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基础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基础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目标,注重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协调性,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注重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11.
在信息化浪潮的席卷下,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世界各国已经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新加坡是教育信息化启动较早、发展较快的亚洲国家,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规划的国家之一.我国与新加坡具有相似的教育文化背景,解读新加坡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规划对于我国制定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落实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任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文章着重介绍了新加坡最新出台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Master Plan3,并对三个不同时期制定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进行了简单的比较分析,最后得出了若干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美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富有特点,美国注重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新加坡非常重视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完成养成教育.两国都强化国民意识,注重学校、家庭、社会以及政府的齐抓共管,通力合作;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注意教育内容的有机衔接,形成了系统工程;考虑教育对象的接受层次,学生易于掌握和内化,教育效果明显.美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加坡非常重视基础教育评价制度的构建,并将基于质量管理的教育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经过数次改革,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从最初“唯分数”的考试评价逐步转向“重素质”的综合评价,评价制度体系主要包括考试测评制度、卓越学校制度、校群督导制度。借鉴新加坡的经验,我国在基础教育评价改革中应该合理运用课程考试评价的结果,加强对中小学校长的评价管理,强化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过程评价。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师思想政治课必须树立知识、能力教育和觉悟提高相结合的新观念,加强实践环节,注重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积极探索适应基础教育转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金永红 《西宁教研》2001,(5):19-19,23
据报道,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每一次改革,力求精选教学内容,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韩国、英国、新加坡等国都进行课程改革,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成为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二十一世纪人才素质。在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虽已取得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16.
在2019年世界课例研究大会上,亚洲教育强国新加坡提交论文数量总排名第三,仅居日本和瑞典之后.但在论文报告机构的丰富性方面,新加坡排名跃居第一,尤其是基础教育教师参与研究的比例在与会各国及地区中遥遥领先,可谓"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典范.借助NVIVO 12.0分析软件,从论文报告机构与学科分布、课例研究主题、课例研究方法等分析来自新加坡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研究实例,发现其研究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和思维力的培养、注重教师合作和发展共同体的建设、聚焦教与学中的实际困难,开展课例研究的方法则涉及变易理论指导下的学习研究法、遵从解释学研究范式的人种志法和参与式观察法.  相似文献   

17.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特别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培养学生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注重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注重培养学生具有鲜明的创新个性等方面来谈谈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新加坡在保持优质基础教育继续发展的同时,也为解决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不均衡发展问题而采取了一系列的努力和措施.本文分析了新加坡教育的投入与质量保障政策、校群和校群督导政策和弱势群体扶助政策,并联系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对均衡发展政策进行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庆欣 《辽宁教育》2012,(13):85-87
2012年1月,我与学校的三位领导一起,前往新加坡考察学习新加坡的基础教育,并与新加坡的一些名校建立友好关系,便于今后的交流。踏上狮城的土地,让我更近距离地了解新加坡的基础教育情况。我们此行一共走访了南洋小学、宏文学校、友诺  相似文献   

20.
《上海教育》2012,(32):18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是全球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属于新兴的发达国家。新加坡是亚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在亚洲,新加坡是取得巨大成功的典范之一,仅仅用一代人的时间就完成了从一个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工业经济体的转型。在过去的十年中,新加坡的教育体系一直在世界主要教育系统排名中名列前茅。基础教育阶段,新加坡共有360所中小学,所有儿童都必选其一,接受至少10年的教育。新加坡学生的数学和科学成绩在1995、1999、2003和2007年的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成就趋势调查(TIMSS)中都名列前茅。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