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洪峰 《小学语文》2012,(10):21-22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在“走进毛泽东”的专题中,无论是毛泽东,还是红军长征,对于现在的小学生而言都比较遥远和陌生,这是教学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学习并体会诗句中的重点词语。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3.探究“远征难”与“不怕”的独特表达。[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了解长征师:关于长征,除课后小资料以外,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大家还有哪些更多的了解?(关注长征中的重重困难)师:同样走过长征的毛泽东在走完长征之后写下了一首诗《七律·长征》,表达了对长征的感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和探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七律·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和《毛主席在花山》,分别从“杰出的诗人”“伟大的领袖”“慈爱的父亲”“密切联系群众的主席”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全面地展现了毛主席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此类“红色经典课文”文本内涵丰富.人物形象鲜明.读来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种有害的观念,那就是“一次完成”论。所谓“一次完成”论,就是教师在教完某篇课文之后,就视为完成了任务,从此,再也不让学生研论这篇课文了,学生学习课文,只要老师教过了,也视为完成了任务,从此再不诵读这篇课文。实际上,读文章不是这么回事,“文章不厌百  相似文献   

5.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画面和课文生动地表现了一群孩子在一块空地上进行的一场小足球比赛。课文插图是一幅著名的油画作品,画面角度新颖,人物形象逼真。根据课文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将观察、阅读、想象结合起来,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辅之以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进一步落实学生、教师的双主体地位,真正实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教学设想】本文为自读课文 ,共计 2 30 0余字。指导学生自读此文 ,要有明确的指导提要 ,以便使学生在有限的4 5分钟内有读、有想、有议、有得。在这篇课文之前 ,学生已经学过了《鲁迅自传》和《哥白尼》,从中了解了传记文体的自传和人物评传。本文也属人物评传 ,关于这一点 ,学生阅读感知课文后 ,教师稍加提示或点拨即可。学生自读这篇课文 ,教师要在文章取材及语言特点上精心设计思考题 ,给学生阅读以指导。同时 ,要在导语中“瞻前”又“顾后”,使之起到衔接知识、自然导课、提出问题、明确学习要求之作用。【导语】学习前面一篇课文 ,我…  相似文献   

7.
主题单元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安排了《七律长征》《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大江保卫战》3篇课文以及习作和练习。细读这些课文,让我们聆听了一组雄浑的"八一壮歌"。《七律长征》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都是描写长征的故事。前者以56个字概括了工  相似文献   

8.
目前,略读课文的教学大多陷人了误区,其主要表现有二:一是略教略学。即把“略读课文”中的“略读”同“略读能力”中的“略读”混为一谈;以为既然是“略读”,那么教师只要引导学生粗略地感知一下课文内容就算万事大吉。这种教学不但导致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非常肤浅,而且使学习方法得不到迁移、运用,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二是精教精读。即以为既然略读课文是语文教材中和精读课文一样重要的课文类型,  相似文献   

9.
该例话侧重于指导阅读教学。板书先展示出什么是内容,什么是思想,再显示出《古井》这篇课文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各是什么,最后指出课文表达的思想是怎么体会出来的。教学时,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古井》一课的学习实际,明确课文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各是什么,初步懂得怎样“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这种重要的读书方法的理解,并在今后的阅读实践中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定数量的“情感型”课文,很多教师也喜欢这种类型的课文。教学“情感型”课文,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让学生的体验过程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始终,把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形成的积极情感和内心感悟作为教学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富有想象力的表达和交流。一、重组教材,优化结构  相似文献   

11.
设计理念 这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学生通过对这一单元前三篇课文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能做到在整体感知课文的 基础上,读懂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节课力求让课堂成为真诚对话的生命殿堂,以自主、合  相似文献   

12.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叙事与感悟有机结合,二是叙事过程中插入了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两位教师均能根据课文表达上的这两个特点来设计教学。一是"事"与"理"结合。引导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不"孤立",而是与"事"有机结合,或在"事"中渗透"理",或以"事"  相似文献   

13.
梁丽 《山东教育》2010,(10):24-26
<正>【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走近毛泽东"这一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其中,《七律·长征》是毛泽东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开国大典》和《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则是他人对毛泽东的回忆及讲述毛泽东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课程的错位     
章礼华 《学语文》2008,(1):52-52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长征之歌”,第一课就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便是对学生进行革命历史教育.使学生深刻理解长征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安排本身无可厚非。但要把放在更大的背景下,从课程角度来看,就有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案例评析     
这是两篇风格迥异的教学案例。阅读两篇教学案例,心中自然产生两个词语:“同课异构”与“殊途同归”。同课需要异构。我们常常运用几乎相同的设计,重复教学着一篇课文,即使时间变了,地点变了,甚至授课的学生也变了,我们仍然以“不变”去应“万变”。  相似文献   

16.
一、为什么要教这篇课文? 我们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教着一篇篇课文,尽管我们也都知道是在“用教材教”,不是在“教教材”,但我们是否思考过,为什么偏偏要教这篇课文?不难预料,可能的回答会有以下几种:①教材这么安排的,②教师本人喜欢或擅长教这种类型的课文,③教研活动组织方指定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对“左联”五烈士满怀悲愤之情的悼文,也是一篇声讨国民党反动派血腥罪行的战斗檄文。全文叙事、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火一样的爱憎感情。第四部分中的一首七律诗,是全文的核心,也是这种爱憎感情的高度概括和凝聚。这篇课文我以四教时教完,头两教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讲清各部分的内容和写作方法上的特色;对七律诗,只作字面上的解释。第三教时,重点分析研究七律诗。第四教时,根据课文提供的内容,要求学生以“于无声处”为题,把鲁迅在  相似文献   

18.
张梅 《考试周刊》2012,(67):47-47
一、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全诗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记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既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又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相似文献   

19.
《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课文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同时也反映了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我上小学学习本课时,学到的知识如此,我走上三尺讲台十余年,向学生传授课文所表达的内涵,也一直如此。前些日子,我教学本课时,学生的认知出现了“节外生枝”,才让我重新认识了这篇课文,也让我对教学方法又有了新的看法。那是一次公开课,事先没有通知学生教学内容。在教学《穷人》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旨…  相似文献   

20.
导入是教师在新的课题或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课文的导入,实质上就是课文的最初呈现,也是课文教学的“序曲”。针对目前的英语课文教学模式和大多高职生的英语学习态度,英语教师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导入课文,从一开始就牢牢地抓住学生,激发起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课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