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材解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以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传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第二部分叙述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  相似文献   

2.
【教材解读】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与前几册教材中出现的《咏华山》、《母亲的恩情》、《李广射虎》、《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等课文相比,《黄鹤楼送别》传承着“文包诗”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等特点,但又有着自身独特的韵味。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他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  相似文献   

3.
谭学健 《师道》2013,(10):22-22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1.教材简析。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相似文献   

5.
教学王维七言绝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人教版课标本三年级上册)这首诗,要着重引导学生设想诗人独处异乡的情景,初步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导入部分采用从看图入手创设情境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文包诗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课文诗文互照,以“情”为主线贯串全文,表达了李白、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相似文献   

7.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艺术奇葩,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9课安排了《古诗两首》,分别是南宋江湖派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和唐代田园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下面,结合两次执教这两首古诗的教学片断,谈一谈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正>"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这类课文,有的是全诗照引,诗文共融,如《李广射虎》;有的是凸现名句,写出场景,文章中包含诗句,如《少年王勃》,故名"文包诗"。在这类课文中,文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  相似文献   

9.
“文包诗”是苏教版创新的一种教材文体。在这类课文中,文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教学这类课文的关键是对“诗”“文”进行有效链接。那么,如何实现有效链接呢?下面,就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来谈谈我实践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采取了文包诗的形式,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写作此诗时,王维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又年少孤身漂泊于他乡,倍感孤单,非常思念亲人,情之所至,便直抒胸臆,写出了这传诵千古的名诗。读完这首诗,真的被王维炽热的思乡之情所感动。读这首诗,我们可以从以下四点来体会作者的感情:  相似文献   

11.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这是编者对古诗进行的"再创作",课文对古诗的解说虽有合情合理之处,但是过于片面和单线性。这篇课文仅仅是学习这首千古名诗的一个参考而已,但绝不是全部。这样一篇文包诗课文,为教师"用教材教"提供了  相似文献   

12.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形式特殊的课文。这类课文由一个小故事和一首古诗词组成,如《每逢佳节倍思亲》(三年级上册)、《李广射虎》(三年级下册)、《黄鹤楼送别》(五年级上册)。这类课文该怎么教,值得探讨。不少教师教学这类课文也像教学其他课文一样,故事内容从头到尾一段一段细致地教,宇词一个一个地抠,朗读也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相似文献   

13.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被选人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教科书中。此诗很有名,因此诗的释义颇多,所以疑义也就难免。为加强探讨、交流,就做了点释义与释疑工作,写下了这篇小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199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有一条古代文化常识题:下面这首古诗描写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令的情景。这个传统节令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A、中秋 B、七夕 C、清明 D、重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17岁时在长安谋取功名时的作品,题目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是蒲州人(今山西永济),蒲州在华山之东,故题曰“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月日都是“九”,两个“九”逢  相似文献   

15.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采取了"文包诗"的形式,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文章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明白  相似文献   

16.
发现之旅     
正打开百度网,输入"文包诗"三个字,出现如下文字描述:"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这类课文,有的是全诗照引,诗文共融;有的是凸现名句,写出场景,文章中包含诗句,故名"文包诗"。在这类课文中,文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佳作。  相似文献   

17.
蒋凯 《文学教育(上)》2011,(18):136-136
为了准备公开课,我选择了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五册的一篇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苏教版“文包诗”课文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也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创举,作为一种新的课文结构形式,要求教师在此类课文的教学中运用新观点、新手段进行教学,提高古诗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8.
古诗词教学的难点并不是解字词、明诗意,而是进入古诗所营造的意境、感受意境。《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名句,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作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明诗意似乎不成问题,但要深入体会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  相似文献   

19.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题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十七岁时寓居长安之作。  相似文献   

20.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那天思念亲人的情景。这首诗提到了重阳节的两个主要习俗:登高和插茱萸。你知道重阳节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