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性采访自它诞生之日起,就因为它特殊的采访方式--记者为完成自己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采访意图有意地隐藏起来,而遭人议论,是非难判.但一旦产生,它就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并发生着作用,具有了存在的合理性.其采访的过程是隐秘的,但其最终的作品往往要展示给公众.总而言之,作为一种新闻现象,它广泛存在,并且有蔓延发展之势.  相似文献   

2.
闫淑慧 《今传媒》2016,(12):33-34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有时新闻媒体通过一些正常的采访形式无法了解事实的真相,在这种情况下隐性采访就大显身手了.隐性采访能使记者获得更加丰富、真实的新闻素材,具有相当的社会价值和新闻实践意义,但从近年来大量的新闻实践可以看出,它并非"通关令",本文现就徐州台广播电视具体栏目为例,试从法律、道德伦理角度对隐性采访做些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3.
公黎艳 《青年记者》2010,(16):68-69
隐性采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的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是指新闻记者在不表明真实身份或身份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隐去自己的采访意图,以秘密的方式采获新闻事实的采访活动。但是,随着隐性采访的广泛使用,它开始受到质疑。  相似文献   

4.
运用隐性采访的形式获取某些新闻事实,已是新闻媒体常用的方法。所谓隐性采访,又称暗访,是新闻记在不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运用拍照、摄像或录音等各种方式获取新闻事实的行为。通过隐性采访,记往往能得到比较真实的第一手材料,特别是电视媒体的暗访、偷拍,产生  相似文献   

5.
曹东 《记者摇篮》2004,(4):12-12,16
隐性采访是法制新闻报道必不可缺的一种采访方式,这是由于法制新闻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所谓隐性采访,也称暗访.是指新闻记者以部分或者完全不公开自己职业身份、不公开自己的采访工具或者设备、不公开自己的采访意图的方式所进行的新闻采集活动。隐性采访既是新闻采访的需要,也是法律所允许的.但它又确实存在侵害公民隐私权  相似文献   

6.
慎用隐性采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运用拍照、摄像或对其谈话进行录音等各种方式而获取新闻事实的行为。记者通过隐性采访得到的往往是比较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可信度高,说服力强,舆论监督作用大,深受群众欢迎。一、隐性采访运用不当的弊端然而,隐性采访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会起到立竿见影的舆论监督作用;用得不当,不仅达不到记者的采访初衷,有时还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引起法律纠纷。从近年来大量的新闻实践可以看出,隐性采访的弊端正在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隐性采访,就是记者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蔽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隐性采访,可以准确、真实地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诸多有作为的记者、通讯员运用隐性采访的方法,获得了大量宝贵的材料,创作出一批具有重大价值的新闻精  相似文献   

8.
马宇丹 《新闻世界》2013,(4):274-275
隐性采访是一种敏感而鲜活的采访方式。尽管在国内外的新闻工作中得到广泛运用,但是隐性采访不能作为采访的常规手段。与显性采访相比,隐性采访有其独特优势,同时也因其与生俱来的缺陷长期受到学界的质疑。本文从新闻伦理的角度出发,分析隐性采访中存在的争议及其使用原则。  相似文献   

9.
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公众利益,尤其是对一些社会丑陋现象进行批评、揭露时,显性采访就难以获得真实的、有价值、具有说服力的新闻。这时候就可以适当采取隐性采访的方式。新闻媒体是代表公众行使舆论监督权,必然要关注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更容易接触到事物的本质,得到真实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了解事物的真相,使新闻具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10.
隐性采访,就是记者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蔽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隐性采访,是进行舆论监督、写批评性报道的一种重要的采访方式。它可以真实地、准确地、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通过隐性采访获得的材料写出来的作品,更加真实、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感。那么搞隐性采访要做好哪些心理素质准备呢?  相似文献   

11.
随着舆论监督的逐渐深入,随着新闻竞争的加剧,记者采访的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格局。除了显性采访(即亮证,公开记者身份)外,隐性采访越来越为记者所倚重,并成为调查性、批评性、揭露性报道等舆论监督行为的主要采访方式。 隐性采访的长处这里不表述,其隐含的风险,不得不向同行们提醒。因为隐性采访涉及很多法律问题、新闻职业道德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慎重其事。 一、以什么身份采访 任何记者首先是作为一个自然人、一个公民而存在,具有在法律上的任何民事行为能力。凡一个公民所享有的法定权利,他都可以行使。警察为了侦查、…  相似文献   

12.
李毅 《青年记者》2000,(1):44-45
暗访,又称隐性采访,是一种不暴露记者身份、不公开真实目的的采访方式,是一种隐蔽性的新闻收集。暗访是舆论监督的有效途径,具有显性采访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种采访方式涉及到一些法律问题尚未解决,如暗访能够随意进行吗?暗访的法律依据是什么,会不会侵权?以下就美国的一起“迪特曼诉《生活》杂志案”说明一下暗访中存在的法律问题。退伍军人迪特曼,是一名水暖工,同时在自己家中用泥疗方法给人看病,属  相似文献   

13.
再议隐性采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某次特定的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又称"暗访"、"秘密采访"。隐性采访的初衷往往是为了降低常规揭露报道的风险,在当事人拒绝采访、明示"无可奉告"时获得事实真相,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进而发挥媒体舆论监督效能。但是新闻从业人员在进行隐性采访时往往要背负来自各方利  相似文献   

14.
新闻记者在做调查性报道有时会采取隐性采访的方式,我们所说的隐性采访又称暗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这种采访不仅采访过程十分曲折,而且学界和业界一直存在争议,不管如何,隐性采访必须坚持新闻真实及接受新闻职业道德之制衡。  相似文献   

15.
新闻暗访,也称为隐性采访或者是秘密采访。由于这种采访得到的往往是比较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可信度高,说服力强,舆论监督作用大,所以深受群众欢迎,成为时下新闻记者挖掘深度新闻的常用手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邓倩  徐翀 《传媒》2003,(12):51-53
近年来,隐性采访这种鲜活的新闻采访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广播电视记者广泛运用。目前,新闻界关于隐性采访的争议颇多,见仁见智。众所周知,采访的目的在于挖掘新闻事实,维护新闻的真实性,隐性采访存在的根本合理性即在于能够更大程度地实现这一目的。在进行批评报道时,如果记者采取显性采访,亮明自己的身份,说明采访意图,一般是很难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因此,把隐性采访用得恰到好处,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隐性采访的常识 所谓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  相似文献   

17.
高峰 《新闻三昧》2008,(8):24-25
采访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采访对象、采访内容千差万别。很多采访线索是在采访过程中,不断被挖掘出来的,这就需要采访者能够准确地思考、判断,把握住新闻外延,挖掘出隐性新闻。所谓隐性新闻是相对于较为直观,容易被采访、发现的显性新闻而言,它是不太直观地藏于事物之林或埋于事物深处的新闻。要知道,任何人都想到、看到的表面新闻往往不是高质量的新闻,而少数人才能想到的深层次的新闻才是好新闻。  相似文献   

18.
一、隐性采访的涵义及作用 隐性采访,相对于公开采访(显性采访),它指的是记者通过偷拍,偷录(录音、录像)及秘密收集(主要指文字记者)等手段进行采访从而达到获取事件真相的行为。其采访的方式包括两类:一类是记者不干预新闻事件的发展,始终保持中立,只是将事态发展过程偷偷记录下来,成为新闻事件的“旁观者”;另一类是涉入采访,即记者在不公开真实身份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新闻实践中,这两类隐性采访都经常得以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隐性采访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满足了人们的知情…  相似文献   

19.
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记者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偷拍、偷录或亲身感受的方式对新闻事实进行的采访。由于隐性采访具有真实可信、方便易行、收视率高等优点,成了各大媒体的“香饽饽”,广受青睐。但是,隐性采访的广泛运用在为传媒行业带来种种效益和利益的同时,也给传媒业本身以及整个社会带来了许多潜在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记者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偷拍、偷录或亲身感受的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的采访.隐性采访在揭露腐败、违法、犯罪等社会丑恶行为和现象中成为一个很有效的手段,进而成为新闻媒体获得关注的“必杀技”.但隐性采访过程中侵权行为的不断发生,与程序正义的冲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争议与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