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文望远镜可以观察到太空中的星斗,看不穿人心,盲人能够看穿人心;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细胞的构成,看不到人性,盲人能看到人性。这是现代社会两类知识——关于自然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与关于人心和人性的道德知识体系——之间的龃龉,也是科学时代人心的沦丧。知识在根本上是人心与人性本身,也是人心与人性的自我运用,不是外在于人心与人性的东西,而是心的本源智慧的外化,又回归到心的本源智慧。作为教育基本内容的知识,使人在人文世界的气质之性,皈依于天地之性,方是教育的最大工夫,亦是人生至乐。  相似文献   

2.
张载是宋儒中人性理论体系的重要奠基,他从天地之性、气质之性以及人性与教育等方面建构了其人性论的逻辑结构体系。天地之性主要说明主体人的善良本性来源于天命,是人所皆同的,是人性的本然状态。气质这性则主要解答了天地之性如何落实于现实层面,表现为个体人的本性,形成千差万别的人的具体品质,是人性的实然状态,而人性与教育的关系则着重回答了道德教育在人的品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这三个方面就构成了张载人性论的逻辑结构体系,一环紧扣一环,环环演进,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一切哲学思辨,思终都落实于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上,为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张载所言之性包括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天地之性至清、至善,是人性善的来源;气质之性善恶相混,乃恶之发端。气质之恶可变而为善。变化气质,须有立本、学礼、善反等涵养工夫。其人性理论为从根本上阐释道德善恶问题提供了新颖的方法和视角,有力地推进了传统哲学及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但在从天地之性到气质之性,又从气质之性反归天地之性的跨越中,他缺乏有力的逻辑推演,从而使得变化气质反归天地之性在理论上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张载认为“人性”本于“天性”。他把“人性”分为两个层次,即“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气质之性”是善恶混杂的低层次状态,“天地之性”是久大永恒的完美状态。要达到理想的人性就应该从“变化气质”出发,不断祛除“气质之性”中的恶,使“天地之性”充分发展。由“气质之性”向“天地之性”发展的过程就是“成性”的过程。从实践层面讲,这一过程的主要途径是“知礼成性”和“学至成圣”。  相似文献   

5.
人性是人区别于一切动物而为之人所特有的属性,是一切人所普遍具有的共同属性的总和。它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性论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古老的问题,也是宋明理学的重要问题。理学的人性论是作为本体论的推演或论证而存在于各个哲学家思想之中的,从表面上看,它似乎仍然纠缠于性善、性恶的纷争之中,实际上则已突破了这些传统的伦理命题,已经从更深的角度来探讨人性。朱熹的人性论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他通过对人性的二分,讨论性与情、性与心的关系,完整地提出了他的人性论思想。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来集中阐释和分析朱熹的人性论思想的。  相似文献   

6.
性善论是儒学的重要观念。关于人性是善还是恶,古圣先贤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从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到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从荀子性恶到董仲舒性三品,从朱子“性即理”到阳明“心即理”,儒家人性论的辩争,基本上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史。性善与人性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人性论问题来说很重要,这反映了儒家先贤的思路架构。儒学关于人性善恶问题的讨论凸显了中国哲学的特质:求善——一脉相传的仁义之道和关注内在道德性的生命学问。  相似文献   

7.
研究人性论必须区分两个层次:其一是人性的内涵和外延,其二是理想的、先验的人性和现实的、经验的人性,这是澄清人性论之争的关键。颜元《存性编》人性论的主旨是为了倡导尧、舜三事、六府之道,周、孔三物:六德、六行、六艺之学,并批判程朱的气质性恶论。实际上颜元的人性论和程朱的人性论在旨趣上是一致的,其差异就在于混淆了先验与经验的区别。从理想、应该的角度而言,人总是要向善,且要抑恶扬善;但从现实、事实的角度而言,人总是会作恶,而且极易作恶。所以人性要修养,要约束,要建设,不能放任自流。  相似文献   

8.
我们可以去教教的形而下之术,却无法直接教教的形而上之道,但人可以领会、理解和体悟道。深刻地理解这个世界,才能深刻地存在于这个世界。教育依然。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范梅南深究教育之思,他们都表达了对教的深刻洞见。教乃让-学习。这种让予的姿态是一种开放的姿态,敞开的姿态,自由的姿态。让-学习的根本是让-生长(let-live或let-exist)。教就是让孩子们学习思想(thinking),学习存在和存在之思。教就是让孩子们的本质显现出来,敞亮起来,澄明起来。人之为人的本质恰恰是这种本源之思。教就是要引出这种本源之思。海德格尔和范梅南的追求都很明确,目的在于获得关于思的事情的智慧,而不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思想的事情(thoughtfulness)就是那源头活水。师者,思也!  相似文献   

9.
孟子与苟子分别从“人的特有恒常性”和“人与动物共有的恒常性”上来谈论人性,并将其分别归结于心理的先验和现实的历史。可见,性善与性恶是在两个不同层次上所讲的人性论观点。并且,他们的观点有许多共同之处:如主张一切人都具有相同的人性,人性都是建立在圣凡平等的基础之上,恶都是“心”任“生理之欲”横行所致,道德感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标准等等。由此可以断定,他们所主张的性善论和性恶论并非对立。  相似文献   

10.
张载的“心统性情”说在其作品中虽只有一句话,但在其整个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后学的影响颇大。虽然有些学者对此有所论及,但由于张载此论直指内奥、大提整体,故对张子此论的理解有不少的歧义和曲解。因此,在张载的整个哲学的宏观背景下,厘清“心统性情”说的“心”、“性”、“情”等概念范畴及其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阐释“心统性情”的内涵和要义,以及与“心统性情”相关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这两个观点中的发见就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孟子与荀子分别从"人的特有恒常性"和"人与动物共有的恒常性"上来谈论人性,并将其分别归结于心理的先验和现实的历史.可见,性善与性恶是在两个不同层次上所讲的人性论观点.并且,他们的观点有许多共同之处:如主张一切人都具有相同的人性,人性都是建立在圣凡平等的基础之上,恶都是"心"任"生理之欲"横行所致,道德感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标准等等.由此可以断定,他们所主张的性善论和性恶论并非对立.  相似文献   

12.
明代理学家薛瑄提倡"复性",理论依据就是他所继承和发展的孟子"性善论"和张、程、朱的本然之性、气质之性理论。他认为本然之性是纯粹至善的理,气质之性是"兼理气言",是与气质相结合的本然之性,是本然之性的现实体现。性本来"善而无恶",由于"气质之拘"才产生了恶。只有通过"变化气质"之功,才能使人最终去除物欲,实现复性。  相似文献   

13.
罗钦顺是明代中期气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在理气论上,他主张气为本体,理气不能分离,理乃气之理。在理气论思想的影响下,他的人性论表现为明显的气质人性论,反对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性乃人之生理,离气质则无天命之性,性必有欲,欲出于天而非恶。罗钦顺的气质人性论思想,是明清人性论由天命、气质二分的人性论向气质一元人性论转变的开端。  相似文献   

14.
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蕴含了身体—主体、身体间性、身体表达与语言以及"世界之肉"等重要思想。基于这些思想,现代教育理念应该在教育宗旨上实现由"塑心"到"重身"的转变,在教育手段上实现由"灌输"到"对话"的转变,在教育话语上实现由"意识语言"到"身体语言"的转变,在教育运行路径上实现由"外部入手"到"内部入手"的转变。唯其如此,现代教育才能迸发鲜活的生命特质,受教育者生命本源的动力也才能被激发出来。  相似文献   

15.
教育回归人性,指教育要基于与利用人性之真,达成人性之善,促成人完满的生命体验,实现真、善、美的统一。教育理论回归人性的基本方式,是在全面把握人性与教育的相互意义及其现实表现的基础上,给予教育根本性、基础性、总体性的理论指导与价值引领,让教育更加尊重人性、更好地利用人性、更合乎人性,让人性在教育的作用下尽可能地向某种理想状态发展。教育活动回归人性的基本方式,则是要踏上回归真实、走向至善、追寻智慧之路,尊重人的本性,贴近人性的真实存在——现实生活,以美善的方式实现对人性的改善与提升,让教育主体全面占有自身的智慧本质,成为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统一体,达成完整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6.
道德与人性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人性与道德具有本质上的相通性,这种本质就是视人之为"人"。在一定意义上,人需要道德来反映和表现人性,而道德的产生和存在又必须以人性为根基。人性之善是道德的本能体现,凸显精神之性是道德的人学追求。  相似文献   

17.
王廷相是明代中期气学的代表人物,他以元气为世界的本原,将理纳入气中,认为理为气之理,没有超越于气之外的理。在理气论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性出于气,人物之性无非气质所为,离气不能言性,气质之性之外无本然之性;性出于气,有善有恶,人性可通过教化和习行而为善。  相似文献   

18.
修丽娟 《考试周刊》2009,(10):207-208
对教育与生命本源性的关联的认识,可以从教育源于生命、教育循于生命、教育达于生命进行分析,以加深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生命本源性的理解,加强对生命的敬畏和关怀之情,使学校认识到教育的根本是通过适当而全面的教育切入点,遵循生命规律或特点,力求生命在教育中获得最大的发展与延伸。  相似文献   

19.
新安理学家程先、程永奇父子是朱子的及门弟子.程先以古稀之年从朱子学.程先排佛老,反对方士盗用儒家学说招摇惑众;重视儒家丧葬之礼,认为这关系到后世为人子者知慎终之义的问题.程永奇著述甚丰.其人性学说坚持孟子性善说,恪守程、朱关于人性二分法,论述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辩证关系,为丰富儒家人性学说作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生之理"是唐先生诠释儒家"性理"概念之重要解析,并将其落实成为人性之理,是具有改变人之现实生命形态的能力。本文主要论述唐先生疏释二程之学之理路,即以"道德义务之感"为起点,并基于"道德义务之感"所蕴涵之义理来解述"心""性"。唐氏于"心气"之见解也是左右他对二程之学的诠释与评价,从他对朱子之"心为气之灵"的解析、疏释之过程,可以见出唐先生一步步抬升了"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