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本刊第十四期‘讨论会’刊载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张发仁这样的孩子’,随即有些读者来稿来信发表意见,这说明教师同志对于新生一代的教育和培养问题是非常关切的。这一期我们先发表五位读者的意见。同时也把前清江市老壩口小学?づ砥裘鞫哉欧⑷适录?提出意见的来信一并发表。希望大家继续对张发仁的性格、行为、学习态度各方面的表现,分析其原因,作为今后进一步讨论‘为什么教不好’‘怎样才能教好’等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从一九五四年二月号的‘物理通报’上发表了雷树人同志的译文‘给水加热时气泡的来源’以后,我们小学里教自然的教师们对它非常注意,特别关于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高小自然课本上册四十五页实验3的问题。现在我们介绍姚昌学同志的一篇文章来帮助我们对这一个问题作一些分析和研究,虽然他的结论还是初步的,但是我们认为他能以认真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这一个科学问题,这种精神是值得提倡的,所以把它发表出来,供大家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3.
这是中央高等教育部在今年四月召开的‘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经验讨论会’的主要报告之一,曾由‘高等教育通讯’编辑室编入‘中国人民大学教经验讨论会报告彚编’。为了进一步学习苏联经验,深入贯彻教育方针,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动教学改革,特将此报告发表在这里,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章诊所     
‘像’与‘象’在报刊和荧屏上,经常把比较容易识别的‘像’字错写成象字。例如:‘小李把自己打扮得象一朵花’.‘雪象棉花一样白。’这两个例子均应把‘象’改为‘像’。‘像’表示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好像、如之义等。一九八六年,我们国家发表的《简化字总表》,规定了‘像’和‘象’分开使用。‘像’不再是繁体字,而是规范字了。‘名不副实’与‘名不符实’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日,北京一家小报一版头条通栏标题为《名不符实的……》。‘符’即‘符合’之意。‘副’意为相配、相称。‘名不符实’的用法不准确。而‘名不副实…  相似文献   

5.
一、教育局小学教育科的答覆: 天津教育小学教育版一卷五期发表了读者闻同志的‘批评一区中心小学干部子弟寄宿舍的管理工作’一文,其中所提各点,与实际情况大致相符,意见也是正确的。本市共有干部子弟寄宿舍三处,计:实验小学,一区中心小学,及四区第一小学。我们过去对于这几点寄宿舍的管理工作注意不够,最近发现这几个寄宿舍在各项制度  相似文献   

6.
说“鼎新”     
在以词解词时,我们要注意双方词义的适用范围是否一致。先请看《现代汉语词典》‘革故鼎新’条:‘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又‘革新’条:‘革除旧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B刊第3期上发表了北京教育学院的学者王漫的文章《重构散文的文体知识与教学知识》,在这篇文章中王老师认为:一般情况而言,诗歌教学抓‘意象’,小说教学抓‘人物’和‘叙事技巧’,而散文教学可以抓‘情思’、抓‘线索’。王老师认为,散文教学的抓手是情思和线索,所以,王老师说:‘情思’、‘文脉’是统领散文内容的,也是读者进行整体把握,并深入领会作者情思的一个好途径。  相似文献   

8.
贵刊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发表的《读鲁迅散文〈雪〉》在解释“大阿罗汉”时说:“‘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一句,‘罗汉’之前加一江南民间习用口语‘阿’字,不仅突出了罗汉傻乎乎讨人喜欢的样子,而且使孩子们亲热、欢悦的感情溢于言表,著名的无锡泥塑‘大阿福’我们不就是这样称呼的么?”  相似文献   

9.
这里发表的‘介绍小学课本语文第一册形式方面的五个特点’及‘小学课本语文第一册八个练习的说明’两文,是由该书的两位作者特写的,对了解这一课本的特点和进行教学会有一定帮助,希望能引起各地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同时也希望读过之後,把不同的意见,提交我们,以便展开讨论,做为再版修正时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情动人     
要在作文中写出动人的感情可真不容易!书上老说:“真情流露”就能感动读者———我们对父母的感情还不真吗?可一“流露”到作文本上,往往就成了“感谢信”似的,自己读着也别扭。“写人情、亲情,最忌做‘表面文章’,”老师说,“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那样,就很难以情动人(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在于它的通俗、豪放,恰恰不是因为‘情深’)。“有些同学动不动就写‘我的眼泪又掉了下来’,写‘激动得热泪盈眶’,还有的在文章中不加选择地罗列大量材料,以为事例越多越好……其实,这种‘作文套路’,未必能让读者‘热…  相似文献   

11.
一九五○年夏,中国新史学研究会主编近代史资料叢刊,其中第九种‘义和团’業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当时为了争取在一九五○年内出版,来纪念义和团运动五十周年,所以一些西文史料,虽然是已经列在义和团书目解题的西文书目里面,但是来不及翻译,我们颇引以为憾!现在‘义和团’一书即将再版,我们藉此机会,把内容又补充修改,一下,下面所译的西文史料就是有关‘东南互保’资料中的补充部份——英美方面的史料,现在先行发表,藉供读者参考,並希望予以指正。又本文英国方面史料係根据英国蓝皮书——议会文件:Chira No.3(1900):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Insurrectionary Movement in China中国第三号(一九○○年)关于中国‘暴乱’运动的函件。  相似文献   

12.
<正> 记得我在大学读书的时候,一位老师介绍治学经验时说:“古代有两句诗叫作‘鸳鸯绣罢任君看,不将金针度与人’。而今我要改一个字,把‘不’字改为‘并’字,‘鸳鸯绣罢任君看,并将金针度与人’我们不仅要把绣好的鸳鸯任你们观看,而且还要把绣鸳鸯的方法(金针)告诉你们。”这位老师常把自己发表的文章给学生看,同时还把自己怎样积累资料、如何研究学问,怎么样写成文章的方法,耐心细致地告诉学生。这使我们受到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13.
贾晓岚 《上海教育》2001,(20):32-34
著名学者李政道博士曾经指出:“我们祖先提出了‘学问’两个字,就是要‘学问问题’,不是‘学答’,现在很多青少年很注意‘学答’,而不是‘学问’。”的确,一切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教学过程也应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现行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注重如何设计高  相似文献   

14.
孙淼 《教师》2008,(16):82-82
叶圣陶说:“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直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渎书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减损。”  相似文献   

15.
当前的作文教学,教师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却收效甚微。这的确值得深思,需要我们去探究。这里,我想就作文教学应回到写作本源方面谈些个人看法:一、转变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作文教学刘国正老师指出:我国的传统作文教学,大都是注意指导学生怎么写,不大注意指导学生向生活去探索写作的源泉。‘写什么’是‘怎么写’的前提,不注意写什么,会导致一种八  相似文献   

16.
手势趣谈     
对大多数人来讲,这个手势是最流行的:大拇指和食指指尖相对组成一个圆圈,其余三指自然伸张——没错,这是‘OK’,一切没问题,一切就绪。好,让我们试试,是否所有人都与你看法相同来了一个美国人,‘OK’?‘OK’!没问题。德国人:‘OK’!太棒了。注意,法国人过来了:指尖相对组成圆圈——喂,怎么没反应,还皱眉头?——原来法国人认为你这个手势一点儿不‘OK’,在他们眼里,圆圈表示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在1964年12月1日的一封通信中说 :“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文’本于‘语’ ,不可偏指 ,故合言之 ,亦见此学科 ,‘听’、‘说’、‘读’、‘写’宜并重 ,诵习课文 ,练习作文 ,以为读写之事 ,而苟忽于听说 ,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从叶老的话里不难领会这样的道理 :“读”“写”不能““脱钩” ,不可“苟忽于‘听说’” ,“听”、“说”、“读”的训练是作文训练的份内之事。我在教学中 ,坚持“听”、“说”、“读”同“写”并重 ,注意克服单一练写的倾向。首先是“听”的训练。注重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  相似文献   

18.
浅谈阅读心理四川杨光寅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完整的训练形式。尽管叶老将二者同时提出,但我们不难看...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学术论著的作者,我们有时也会发现自己曾经发表过或者出版过的论著中的错误、失误,对此,我们很有必要做出某种形式的"勘误"。本文就是笔者对自己在2010~2016年期间发表、出版过的语言学论著的一个集中的"勘误"。在此,我们希望各种学术交流都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发展。1."周有光对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递减’原则应该比较熟悉,或许‘汉字效用递减率’是‘边际效益递减’的一种套用"(《语言经济学:非主流语言学与非主流经济学的牵手》,《中  相似文献   

20.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丛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这一精彩片段,有教材用来例说"写得有文采"之"用词贴切":"用‘碧绿’修饰‘菜畦’,用‘光滑’修饰‘石井栏’,用‘高大’修饰‘皂荚树’,用‘紫红’修饰‘桑葚’,还有蝉的‘鸣’,黄蜂的‘伏’,叫天子的‘窜’,有形有色有声,有动有静,让读者如临其境." 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形容词、动词,无疑突出了事物是怎样的.但是,作者写得这么鲜明突出,我们就可以说"用词贴切"吗?如果贴切,又是怎么贴切的?能说"有形有色有声,有动有静"就贴切吗?就"让读者如临其境"吗?就拿这里的色彩词来说,要是我们把"碧绿"与"紫红"换个地方,说"‘紫红’的菜畦""‘碧绿’的桑葚",也是有色的呀,能说贴切吗?又拿动词来说,"肥胖的黄蜂‘卧’在菜花上""云雀忽然从草丛间‘捱’到云霄里去了",也是有动有静的呀,能说贴切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