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亲的苞谷     
找了半天,不知道该如何传达读钟求是短篇《给我一个借口》之后的感觉。我可以从很多方面总结这篇小说的好处,但最突出的感觉是舒服、熨帖。一篇小说让你读后不硌生,不勉强,而像是口渴的人喝下一杯凉开水,那感觉是很受用的。  相似文献   

2.
讲课文时,我常有一种过瘾的感觉,常有“这才遂我心愿”的感觉。小说教学是解读小说的过程,是师生交流对小说的感受、理解、思考的过程。小说教学的前提是承认一篇小说可以有多种理解。比如莫泊桑的《项链》;难道就只能理解为表现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吗?难道就不能理解为表现人生充满偶然性、戏剧性吗?一个偶然的事情可能成全你,也可能毁掉你,  相似文献   

3.
【我解读】 《最后一课》是一篇被选入多种版本教材的经典短篇小说。但许多老师执教后或许都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这篇非常经典的小说。最后却很容易被我们在小说三要素的分析和我们抽象出的热爱母语、热爱祖国的大主题教学中走向政治说教,成为一种大主题的灌输。这样的教学,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必然是不真实的。  相似文献   

4.
我的朋友于卓写了一篇小说叫《盘点青春盘点疼》,当时我们正在吃涮羊肉,热气腾腾中我忽然就呆了一下,我问,你说那个小说名字叫什么?他重复了一遍。刹那间,一种悲喜交集的感觉涌上心头,散了酒场之后我逼着他把小说发到我邮箱里,刚出锅的小说我趁热读了,读后哽咽难言。  相似文献   

5.
我不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所以读不了长篇小说,读的大多是短篇的。很幸运的是,得到了都德的成名小说集《磨坊书简》,难捺欣喜之情,一口气读完了它。阿尔丰斯·都德,相信这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吧,《最后一课》这篇洋溢着爱国主义热情的小说曾感动过好几代的人。因为《最后一课》及《柏林之围》几篇小说,我便武断地认为都德的作品都是围绕爱国主义展开的。说实话,我们这一代人的爱国主义热情都不高,所以都德的作品让我感觉有些远离心灵。但《磨坊书简》却让我有了一种迥然不同的感觉。首先是它的名字,很雅致。“一座谷物磨粉的风力磨坊,坐落于普…  相似文献   

6.
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觉,在城市中穿行,我很容易想起这样一句话:别人的城市。这句话也是多年前在一本叫《花城》的杂志上看过的一篇小说的题目。那篇叫《别人的城市》的小说讲述的故事我早已忘记,题目却一直铭记在心。也就是说,从那时起,每每打量自己与城市关系的时候,这个句子总不由自主地跳入我的脑海。我想这句话可能代表着我内心深处根深蒂固、拂之不去的一种想法。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在内心深处把自己融进城市,把城市看成也是自己的。事实上我也曾这样努力过。脚下这座城市,我也生活了将近20年,比在老家生活的时间还长,但至今对这座城…  相似文献   

7.
《雪坝下的新娘》会给您带来什么感觉?我想大概是两种感觉。首先,您会觉得这篇小说文字很美,有许多精彩的语言和意象。比如,那豆腐坊的幌子,“就像爬上树梢的一轮月亮”;比如,笑声“就是我心底发出的风,它吹拂着我,舒服极了”;又比如,小说形容一个人穿着白衣服时,是这样写的:“她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以为脚下的雪路断了一截,像梯子一样立起来了”。而最美的,莫过于那“金色的美人”,“她躺在冰河转弯处”,“她的腰枝,看上去是那样的纤细柔软”,“她光洁明艳,浑身散发着暖融融的光”。您的第二个感觉,我想一定是晦涩。这篇小说实际上整个就…  相似文献   

8.
《永远的蝴蝶》是一篇情绪型微型小说,情绪型小说和一般小说有明显区别。一般的小说重视描绘场面,叙述情节,它描绘场面,力求再现真实,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而情绪小说则淡化情节,幻化事实,重在抒写人物的感受和情绪,在描写人物的感觉时,往往采用变形手法,通过变了形的感觉折射出主人公真实的情感和情绪。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发生在马路上的一场惊心动魄的车祸,一个秀外慧中的年轻姑娘在一刹那间死去了,而  相似文献   

9.
<正>《她是我的老师》这篇小小说出自于青年作家田洪波之手。田洪波出生于黑龙江省鸡西市,作为青年作家,曾当选为"新世纪小小说风云人物榜明日之星"。擅长写情感细腻类型的小小说,在《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刊物发表了数百篇作品,他的小小说故事贴近生活,情感丰富,因此吸引了一大批读者。这是一篇讲述师生情谊的温情小说。读罢心中有一种温暖而又失落的感觉。首先吸引我的是小说的题目,题目简单平实,而不是用  相似文献   

10.
假如项链没有丢掉,那玛蒂尔德会有怎样一个结局呢?是拥有了她曾梦想的一切,还是仍被上流社会拒之门外? 其实,从一开始读《项链》这篇小说,我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玛蒂尔德仿佛就是爱玛(包法利夫人)的姐妹,她们同样不安于寂寞,同样嫁给了一个平庸但爱她们的丈夫,同样拥有美丽的外表,我真分不清楚谁是谁了。惟一的区别就是,她们的“造主”给她们设置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结局。我不知道自己更喜欢哪一个结局。始终感觉她们只是  相似文献   

11.
莫言曾把余华称作是“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认为《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篇“条理清楚的仿梦小说”。的确,小说自始至终充满了种种不确定的,令人难以捉摸的情境。开头的一段描写,表现迷蒙离奇,漂浮不定的感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烟罗推荐: 即将被谋害的少女,超能力社团,无限想象的可能,有些幻想却又充满现实共鸣的校园背景——在审稿的时候读到这篇小说的时候,我有一种错觉,觉得不像是在阅读《花火》的来稿,而是在阅读其他奇幻杂志或者动漫杂志的文章的感觉。  相似文献   

13.
写完这个题目,我就感觉自己很,童年是什么概念,童年大概应该是指上学之前吧,那也就是不识字的时候,和写作应该没什么关系。不过既然已经提笔,就不可"忘"言,还是引申一下,这里的童年,应该是指我大学之前的生活,算算这个厚颜无耻的童年也真长,不过,确实,这段时间是和写作息息相关的。但凡作家都各不相同,我知道很多的写手,有的在成名之前,一篇短文都没写过,然后写作第一篇小说,就畅销了好几年,从来没有遇到退稿,  相似文献   

14.
《花间少年郎》这篇小说,我一边读,一边想,这个小说的题目起得怪怪的。为什么叫《花间少年郎》呢?也许是为了时尚?我一向很在乎文章的标题的,文章的标题如果不吸引我,我一般是不会产生兴趣的。比如说,鲁迅的《一件小事》,如果不是鲁迅写的,我大概  相似文献   

15.
谈到对一篇小说、乃至于对所有文学作品的评价,或许总绕不开这样一个问题——这篇小说写了什么?无论一篇评论运用了怎样的理论,采取了怎样的视角,看上去怎样玄而又玄,其实都是在回答这样一个俗而又俗的问题。我们似乎注定了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从一篇小说“写了什么”中使劲找出一些特别的东西,否则这篇评论和这篇小说都算白写了。我为此栏目写小说赏析已有三年,故而也为一篇篇小说究竟“写了什么”而琢磨了三年。如果是第一次面对美女,且美女问我她究竟哪里漂亮,我或许会欣然答之甚至手舞足蹈;可如果连续来上几十位美女,个个作如是问,那我…  相似文献   

16.
谈小说阅读     
小说谁都会读,说不上什么方法.有的同学会问:那为什么有人读了一篇小说或一部小说,就能发表好多的意见,提出好多引人注意的问题呢?我说,那是评论家、研究者的业务,那有一套专业,咱们普通读者不能人人做到,也不必人人都去那样做.那么说来,读小说时,专家是一个读法,普通读者又是一个读法了?可以说是,但又不完全是.据许多评论家的说法,要写出一篇小说评论至少要读三遍。也有读得更多的,咱们这里不谈.单说第一遍.每个人在初读一篇小说时都是以同样的态度来读的,不管专家也好,普通读者也好,都是作为  相似文献   

17.
我是怀着惊奇的心情阅读马光复的小说《心地善良奏鸣曲》的,因为我觉得这样的小说题目很特别,十分有趣。读完了这篇小说,掩卷沉思,心中竟然久久不能平静,感到一种艺术上的小小的满足,感情上的一种小小的撞击。一篇不是很长的短篇小说,能让人有这种感受,应该说是很不容易的,这说明作者的创作态度的认真和严谨,文学功力的深厚。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小说有的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呐喊》、《彷徨》中共二十五篇小说,其中就有十一篇采用第一人称。在中学语文课鲁迅小说教学中,关于“‘我’这个人物是不是作者自己”这个问题,存在着分歧意见。有的同志认为,“我”是作者塑造的文学形象,不是鲁迅自己;有的认为,“我”就是鲁迅;还有的认为,在一部分小说中,“我”就是作者,在另一部分小说中,  相似文献   

19.
我只写短篇小说,因为我只会写短篇小说.或者说,我只熟悉这样一种对生活的思维方式.我没有写过长篇,因为我不知道长篇小说为何物.长篇小说当然不是篇幅很长的小说,也不是说它有繁复的人和事,有纵深感,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长卷……这些等等.我觉得长篇小说是另外一种东西.什么时候我摸得着长篇小说是什么东西,我也许会试试,我没有写过中篇(外国没有“中篇”这个概念).我的小说最长的一篇大约是一万七千字.有人说,我的某些小说,比如《大淖记事》,稍为抻一抻就是一个中篇.  相似文献   

20.
跟帖     
《雪坝下的新娘》会给您带来什么感觉?我想大概是两种感觉。首先,您会觉得这篇小说文字很美,有许多精彩的语言和意象。比如,那豆腐坊的幌子,“就像爬上树梢的一轮月亮”;比如,笑声“就是我心底发出的风,它吹拂着我,舒服极了”;又比如,小说形容一个人穿着白衣服时,是这样写的:“她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以为脚下的雪路断了一截,像梯子一样立起来了”。而最美的,莫过于那“金色的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