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2 毫秒
1.
人们一直对现代建筑分析情有独钟,研究颇多,但是对民族乡土建筑研究远远不够,特别是关于乡土建筑对现代居住的影响研究比较泛泛。我们应站在现代视角去解读,从乡土建筑风格形成原因出发,阐述乡土建筑的形成发展以及对现代建筑的影响,继承和发扬乡土建筑文化中的精髓,更好地结合应用到现代居住设计作品中。  相似文献   

2.
《嘉应学院学报》2016,(4):98-100
在建筑元素中的造型和装饰充分体现了建筑的审美特征。近代开平碉楼的楼顶、女儿墙和门窗是侨乡建筑装饰重要特征之一,在中国乡土建筑上呈现别具一格的审美特征。从变化丰富的建筑结构和装饰艺术中看到西方建筑艺术风格与传统本土文化的融合,形成独特的审美情趣。开平碉楼正式开启了中西结合的典范,体现了侨乡建筑中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石头砌墙传统建筑是洱海流域白族先民创造的本土建筑文化。银桥镇磻曲村占地48亩的44个古民居院落保存较为完整,在选址布局、规划控制、建筑风格、起居习俗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学、建筑学、生态学等研究的重要宝库。磻曲村民居保护要立足文脉性、坚持原真性、发挥主体性、注重协调性、突出发展性,实现乡土建筑传承与村落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乡土建筑遗产面临风险与保护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土建筑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目前,其生存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无论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还是来源于自身的衰退,其生存土壤与生存空间正在日益萎缩并消失。就其保护而言,也受困于文化保存与生存环境改变对立的矛盾。分别就乡土建筑遗产所面临风险与其保护所处的困境进行了探讨与分析,为乡土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传统乡土建筑的建构文化中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与现代符号学内容具有同构性,从二者的适应性与整合性逻辑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传统乡土建筑构筑方式的符号化逻辑原则及其现代意义。传统与现代、科技与情趣结合的地方性表达是现代乡土建筑建构文化的本质,也只有这种结合才能创作出具有"现代符号意义的乡土作品"。  相似文献   

6.
乡土建筑承载了浓郁的乡土文化积淀,表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情调,从现代商业的运作理念中来说,合理的融入特色乡土建筑及其要素对现代商业发展具有较高的价值.本文以乡土建筑的特色要素为基本点,就其在现代商业中的应用领域、应用缘由和应用价值的积极影响,展开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土文化是体现地区特色的重要旅游资源。为了繁荣旅游业,弘扬本土文化,需要加强地方旅游人才的培养以及本土文化的教育。旅游专业实践性强,在课程设计和选择教学方法时体现其职业性的特点,并适当加以本土文化的渗透,对提高教学成效和加强地方旅游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土文化是语文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领域,我国的有关本土文化课程资源的研究起步较晚,存在的问题较多.为了加强对本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该增强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拓宽本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渠道,建立本土文化课程资源库.  相似文献   

9.
地方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传承发扬本土文化、推动本土文化创新的重任.地方高校应真正意识到传统文化对学生精神层面的重要意义,通过改进高校课程设置,开设"本土"文化课程,在教学中有效渗透本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同时,促进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0.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本土文化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知识组成环节。在教育改革的前提下,历史教学和本土文化资源的有效结合是现代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发展方向。在这个基础上,本土文化资源也开始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和含义,是现在课程资源开发环节和应用的主要对象之一。本土文化资源由于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较为贴近,所以其本身就对学生具备较强的吸引力,这是其他学科很难做到的。所以,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和本土文化进行融合,将对学生学习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帮助。基于此,本文就将对历史教学中本土文化资源的运用展开相应探究,通过对藏区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提高历史的整体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窑洞是陕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居,它与陕北独特的地缘环境、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窑洞作为陕北文化的民俗符号,承载着陕北地区极具特色的民俗民情、丰富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从符号学视角入手,分析窑洞符号系统的能指和所指,进而阐释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生态建筑人类学作为一种方法论,对侗族干栏民居建筑墙、门、窗结构的解读,它既有遮风挡雨、隔湿避瘴的生态适应功能和增强房屋建筑的力学稳定支撑作用,又有侗族建筑艺术特色和文化功能。侗族干栏式建筑在文化内涵上,墙、门、窗蕴含着侗族原始信仰体系中的"生命神性",展示着侗族生态建筑宇宙观,使干栏建筑的围隔空间形成一个人性的空间,它既是建筑空间化的人性表述,又是对"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即对"天人合一"生态建筑宇宙观和建筑人类学的深度描述。  相似文献   

13.
泉州古民居建筑俗称“皇宫起”、“汉宫体”,其建筑形制、风格、名称源自古代中原,一千多年来。泉州古民居建筑名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语言学,化学角度探究泉州古民居建筑化的源流变化与化意蕴。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典型社会用语的楼盘名称能较好地体现所在地区的人居化,深圳楼盘多姿多彩的通名体现了兼容并蓄的建筑化,温馨私密的通名展示出安居乐业的家庭化,典雅优美的专名体现出洁净美好的环境化,浪漫洋气的专名体现出时尚多元的异域化。另外,深圳楼盘名称的命名规则体现出井然有序的法治化,它为深圳人居化的塑造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地考察与实证应用分析研究表明:梅州地区客家人因客居环境不同,其民居建筑类型因地而异,其中,围龙屋是梅州地区最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也是客家地区最典型的民居之一;围龙屋的选址——布局——建筑对"风水"十分讲究,"风水学说"中的元素在民居建筑中得以广泛运用,表现为崇山择福地、拜水谋财气、避凶聚元气、天地人合一圆天地阴阳和谐;从地理学角度来审视围龙屋建筑"风水"观,具体表现为选址上做到崇山拜水,布局上讲究座北朝南,建筑上注重人与环境和谐统一,遵循了"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基本原则,营造了尊重自然,回归自然,与生态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人居环境;梅州围龙屋民居建筑"风水"观对现代民居建筑仍然具有借鉴与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里,建筑艺术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记录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成为了这片热土上凝固的民族精神。透过我国建筑艺术所取得的成就我们看到的是技术与文化的融合,并由此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本文通过对传统建筑艺术范畴内的宫殿建筑,民居,古典园林等进行剖析,探寻其中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所反映出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历年来有关闽越国(公元前202 年至公元前110 年) 的考古工作发现了该时期丰富的建筑遗存,不仅出土了大量的瓦当、铺地砖等建筑材料,而且还发现了王城、要塞、宫殿、官署等建筑遗址。 闽越国时期建筑是吸收中原汉文化,并与本地土著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其中的若干因素,诸如杆栏式建筑、木骨泥墙、河卵石铺砌地面等不但未因闽越国灭亡而消失,而且流传至今,成为福建乡土建筑区域文化特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8.
在对敦煌地区现存传统建筑进行考察和走访工匠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调查和以往相关论著,就敦煌莫高窟清代及民国时期窟檐进行了专题研究,其工艺特征与艺术风格自成特色,是形成敦煌传统建筑工艺做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地名是语言中的一部分,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地名是人类文明的部分活化石。分析镇坪方言地名的命名类型,解读其所蕴涵的语言文化信息,对地方文化的建设与研究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圩堡,亦称圩寨,是皖中、皖北、豫东、鲁西、苏北一带曾广泛存在的一种民居形式。江淮圩堡是伴随着清朝中晚期农民运动和地方士绅团练而兴起的一种防御性聚落,现存遗迹主要分布于安徽省的肥西、霍邱、六安市金安区和河南东部等地。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纂的《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将其列为江淮地区特色的传统民居形式之一。在建筑形制上,圩堡是以“外壕内宅”为主要特征,由水利系统、防御系统和居住系统共同组成的集生活、军事、防洪、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防御性聚落。从类型上看,现存遗迹多为地主庄园圩。文章主要选择合肥地区兼及部分皖西地区的圩堡作为研究对象,对圩堡的概念、形成与历史变迁进行了长时段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