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逝》是鲁迅小说唯一一篇细致描写爱情的小说。同时也是比较扑朔迷离的一篇。有学者说,鲁迅的《伤逝》是鲁迅的自传体小说。可是,鲁迅小说的自传性意义和价值,并仅仅不在于对实际生活中的人事有所依托或影射,而是在其深层心理和意识的强烈投射。更值得注意的是,《伤逝》这篇小说包含了关于记忆与忘却,死亡与新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伤逝》这篇小说是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中唯一的一篇关于爱情题材的小说,而且是悲剧,但就其审美意义来说,它又超出了爱情悲剧的意义。在这里,鲁迅先生通过子君的爱情悲剧尖锐地涉及到当时一个广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即现代女性的解放问题。纵观"五四"以  相似文献   

3.
《伤逝》作为鲁迅唯一一部爱情题材的小说,历来受到人们普遍关注,这不仅与小说独特的思想内蕴有关,更与文本形式本身所产生的多层意蕴分不开.本文基于小说文本叙事,从文本形式、叙事语言两个方面探析其叙事的"悖论"特征,进一步揭示小说超越爱情意义之上形而上的时代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4.
《伤逝》这篇小说是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中唯一的一篇关于爱情题材的小说,而且是悲剧,但就其审美意义来说,它又超出了爱情悲剧的意义。在这里,鲁迅先生通过子君的爱情悲剧尖锐地涉及到当时一个广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即现代女性的解放问题。纵观“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品,许多作家都对这一问题很关注,有的甚至作为长期追求的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5.
鲁迅和巴金在创作《伤逝》和《寒夜》的时候都处在尽情享受幸福甜蜜的爱情婚姻时期.这是这两篇小说共同的创作主体背景.二者又都控诉了黑暗腐朽的旧社会,并刻画了挣扎在丑恶社会中的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无论是子君,还是汪文宣,都没有摆脱死亡的命运.尽管他们的愿望都是卑微的,一个仅仅要求拥有自己的家庭,维持一份爱情,另一个仅仅要求为妻子、孩子和母亲提供生活的最低保证,但在那时却无法实现.对旧社会的揭露和诅咒是两篇小说的创作重心.当然,仅仅这样还流于一般.这两篇小说的重要性主要还在于它们不约而同地对知识分子的人格缺陷和人性弱点进行了勘察.  相似文献   

6.
论《伤逝》的悲剧意识黄圣银一一九二五年,鲁迅写了他的唯一的一篇爱情题材小说《伤逝》。在以追求个性解放为特征的五四时代的爱情受到众口一辞的称赞时,《伤逝》却考察了这种爱情问前延伸后的灰暗和衰微,从而留给人们一个深刻的疑问:“子君、涓生爱情的生长为何夭折...  相似文献   

7.
在鲁迅的众多小说中,《伤逝》可能是最独特的一篇。这是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其文风与作者的大多数文章有很大的区别。《伤逝》并不是简单的爱情小说,它更是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向。在表面的爱情悲剧之下,《伤逝》更强调"未说"的重要性,也就是现代性价值的去向。鲁迅在建构这篇小说时,采用了复调的现代性理解,至少包括了个体自主性、自反性、社会性三个不同的现代性维度。这是这篇小说的伟大之处,也是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一部小说集《彷徨》的创作过程就是一部鲁迅的心史。这在《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孤独者》和《伤逝》两篇小说中,鲁迅有着明显的自我指涉。他将自己真实的心理感受以艺术的形式体现在文本中以求得心灵的安宁。到了《弟兄》和《离婚》则安定下来,收缩起了敞开的内心。纵观这四篇小说,鲁迅的创作经历了由内指自剖到外指言他的转变。由内倾而外倾,体现出鲁迅在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中省思自己的事业、爱情、亲情,并逐步走出阴郁的心灵世界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爱情小说,写于一九二五年十月。在这部小说中,鲁迅先生以启蒙主义和人道主义作思想武器向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个性主义的脆弱无力性则给予了一定的批评,提出了在当时超出一般论者认识的较为正确的爱情观。历来评述《伤逝》的文章,对于抨击封建主义和批评个性主义谈得较多,而对于鲁迅正面的爱情主张则谈得甚少,本文试图对《伤逝》的爱情思想作一个全面剖析。  相似文献   

10.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描写“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小说.以一出在“无爱的人间死灭”的爱情悲剧,探索妇女解放道路,探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新路。《伤逝》的悲剧意义在于个人、社会和追求三个层面:以一个梦醒者的反思,忠告个性主义不能使青年驶达幸福的彼岸;对封建传统势力毁灭五四青年自由幸福的罪行进行了严峻的批判,揭示悲剧意义的根源;奋斗者“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寄托着鲁迅的希冀。  相似文献   

11.
《一个星期五的早晨》是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名篇。在这篇小说中,兰斯顿·休斯通过情节结构的前后抵御、人物行动的隐形障碍、思想意义的有意模糊,增加了小说叙事的容量,构成了叙事的矛盾,反映了他创作思想上认识与实践之间的焦虑。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小说《伤逝》无疑是一篇典型的以爱情为题材的扛鼎之作。本文认为它和另一篇小说《奔月》具有明显的整体意义上的价值同构。鲁迅深刻挖掘了女性的心理机制,以平等的姿态真切关注中国女性灵魂,共同构成了作家对于"怎样的爱情不是真正的爱情"内涵的真切体认,,从而凸显出作家彻底的现代性爱情观。  相似文献   

13.
《呐喊》和《彷徨》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小说创作的两座丰碑,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迈入现代社会这一历史进程中的艰难与曲折,体现了鲁迅对中国历史传统和近代中国现实社会的理性认识与深刻观察。同时,作品也展示了鲁迅自身在重大的现代社会变革面前复杂的精神状态、内心矛盾和切身感受。在推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五四文学革命时期,鲁迅作为思想先驱者的代表性是不言而喻的,他既感受到了自己受西方文化影响所形成的现代先进思想与中国社会传统思想的悲剧性对立,又深深意识到了这种社会传统思想与从小置身于其中的自我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感上的联系,其内心深处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之间在特定历史时期构成了无法调和的矛盾。就其具体作品而言,以觉醒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的《孤独者》、《在酒楼上》、《伤逝》等篇既体现了鲁迅对中国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考察与探索,也熔铸着鲁迅所代表的一代思想先驱者内心深处无比沉重的悲剧情感。  相似文献   

14.
毕飞宇的《生活边缘》是反映当代年轻人同居生活的一部比较优秀的小说,鲁迅先生的《伤逝》则是这类小说中最杰出的精品,本文尝试比较这两篇小说,揭示两个时代同居生活结局基本相似的原因,进而分析两篇小说在写作技法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导读]艾米莉·勃朗特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独特个性的小说家,可惜她在世间仅度过了30个春秋就撒手人寰。她的诗歌被评论家们赞赏,她留给后世的惟一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呼啸山庄》发表于1847年,它独特的风格和故事使其在同时代的作品中脱颖而出。19世纪后期的英国文学正处于现实主义批判时期,大多数作家描写的人类矛盾斗争都是纯社会性质的,而《呼啸山庄》更多关注个人与世界的斗争。小说中塑造的阴郁、充满着矛盾疑惑、经受着狂风暴雨洗礼的世界,既是指我们生活的环境,也象征着人类难于驾驭的复杂内心。“呼啸”这个词形容在大自然逞威的日子里,这座山庄所承受的风啸雨吼。从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对人性的阐述。虽然在那个时期,现代主义尚未形成,然而,后代的评论家都认为,《呼啸山庄》带着强烈的现代主义气息,其创作写法与20世纪的现代派表现手法不谋而合。小说看起来只是一个爱情复仇的故事,人物场景都不算大手笔,可情节和语言蕴含着强烈的诗意和神秘主义、谜一般的思想内涵及奇特的想像力。正因如此,自20世纪以来,文学评论家从社会、人性和爱情等不同的角度评价和探讨《呼啸山庄》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和艺术成就。英国评论家戴维·赛西尔曾说过,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中,《呼啸山庄》是惟一的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住其光辉的小说。  相似文献   

16.
鲁迅和巴金在创作《伤逝》和《寒夜》的时候都处在尽情享受幸福甜蜜的爱情婚姻时期。这是这两篇小说共同的创作主体背景。二者又都控诉了黑暗腐朽的旧社会,并刻画了挣扎在丑恶社会中的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无论是子君,还是汪文宣,都没有摆脱死亡的命运。尽管他们的愿望都是卑微的,一个仅仅要求拥有自己的家庭,维持一份爱情,另一个仅仅要求为妻子、孩子和母亲提供生活的最低保证,但在那时却无法实现。对旧社会的揭露和诅咒是两篇小说的创作重心。当然,仅仅这样还流于一般。这两篇小说的重要性主要还在于它们不约而同地对知识分子的人格缺陷和人性弱点进行了勘察。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的悲剧命运也暴露了他们自身的性格缺失。《伤逝》中的子君在与涓生同居后即淹没在平庸琐碎的日常家务中,逐渐使他们的爱情枯萎,涓生则不计后果地把无爱的真实推给对方,直接导致了子君的死亡;《寒夜》中的曾树生只顾自己的自由和享受,在丈夫生病的过程中没有尽到做妻子的责任,而汪文宣,作为深爱妻子和母亲的丈夫和儿子,被婆媳之间无休止的战争和现实生活的重负压垮,他表现出来的懦弱和无能也是让人又怜又恨的。  相似文献   

17.
《怀旧》是鲁迅的首篇创作小说,也是他的唯一的文言小说.这篇作品在鲁迅的整个小说创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鲁迅的现实主义创作就是由此发轫的.鲁迅后来的白话小说与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怀旧》堪称是鲁迅的奠基作.这诚如一些外国评论家指出的那样,《怀旧》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具有《呐喊》中的小说的雏形;显示了作者思想和艺术的发展;预告了中国文学新世纪的来临.本文试图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怀旧》进行剖析,并探讨它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上对鲁迅后来白话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伤逝》是鲁迅小说中仅有的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它的构思独特,思想深湛,在那一时代反映同类题材的众多作品中,《伤逝》是成就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篇。五十多年来,发表过许多研究《伤逝》的文章,但对作品所表现的爱情悲剧的原因何在以及如何看待作品所反映的个性解放思想等问题,至今还有不同看法。本文拟就此谈一谈个人的浅见,希望得到评论界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9.
"归来"还是"离去",一直是现代女性生存之母题,"五四"新女性知识分子受到来自西方启蒙主义、自由平等思想以及"五四"过后特定时代氛围中"无政府主义"等思想文化和社会实验运动所促成的特殊生活观念情境的影响,她们积极摆脱封建专制家庭与封建思想观念的束缚,投入到了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理想事业之中。《伤逝》中的新女性子君,迫于社会压力不得不回到封建父权家庭,失去了实现自我价值与人生理想的机会。在这一对知识分子爱情悲剧的背后,隐藏着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互相矛盾冲突、水火不容的生存现实。  相似文献   

20.
鲁迅历来是个反传统的急先锋,他的文学创作显示出反原始主义的特殊文化品位。但他的《故乡》和《社戏》两篇小说却相反,表现出一种向往童年,返回原始的鲜明的原始主义思想倾向,这在鲁迅的作品中是一个少见的特例。本文从社会、人性及原始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鲁迅这种创作思想的矛盾及其产生这种原始主义文学作品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