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戏曲是保存中华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载体,保护戏曲,就是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因此,戏曲的发展,绝不能盲目"现代化",一味迎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具体说来,就是要处理好古典与现代的关系,传统的戏曲表演形式与现代高科技媒体艺术的关系.在本文中,笔者就试图以"南戏之祖"<琵琶记>的改编搬演为例具体探讨古典戏曲,尤其是古典名剧的剧本...  相似文献   

2.
欧阳予倩作为中国近现代戏曲改革的代表性人物,积极从中国古典名篇中进行情节摘选,不仅把孔尚任名剧《桃花扇》改编成京剧、桂剧和话剧进行舞台演出,完成了戏曲艺术的多角度尝试,还根据唐代诗词《长恨歌》中杨贵妃和唐明皇的故事走向,创作了戏曲剧本《长恨歌》。在改编过程中,欧阳予倩保留了原著人物、情节、结构等的有机组合,将戏剧改编和时代需要进行融洽,在具体的文本改编中,体现个人的艺术表达,满足当代观众的接受水平。在新剧《长恨歌》中,欧阳予倩通过截取故事的几个重要场景,突出主要人物和矛盾冲突,着意表现反抗奢贵君王的气节,在表现安禄山精神气质的前提下,着力提升“小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为古典戏剧的现代改编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3.
汤显祖“因梦成戏”戏曲观念,是在其“因情成梦”的独特人生体验与“以梦写情”的戏曲创作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从《紫箫记》到《紫钗记》,体现了汤显祖“因梦成戏”戏曲观念的理论自觉,之后他完全遵行了这种戏曲创作逻辑,并且进一步丰富了其审美内涵.这种戏曲观念的美学价值在于“梦”不仅是剧作家用以塑造人物、观照现实、寄托理想的重要手段,也是剧作意蕴风格、艺术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更是戏曲编创的“主脑”与关捩,其中涉及到中国古典戏曲美学诸如“虚实”、“体用”、“传奇”、“真幻”等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6,(79):25-26
上戏和法国2011年合作的话剧《西厢记》是对传统戏曲进行话剧改编的成功之作,这种跨文化的改编,为我们诠释《西厢记》带来了一种全然不同的体验,在如何保持古典戏曲韵味的同时,又符合话剧的创作特点及观众的欣赏习惯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借鉴,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罗衫记》(即《白罗衫》)被称为"中国的《哈姆雷特》",是即墨柳腔的常演剧目。越剧《新巡按斩父》脱胎于母题《罗衫记》,两出戏的剧情有同有异,二者在人物功能实现、人物关系设定和细节处理上各有侧重。相比之下,《罗衫记》重视故事的常规性叙述,突出冤冤相报以及儒家传统女性观对女性的规约和要求,突出了戏曲的社会教化意义;《新巡按斩父》情节相对简单,剧情设计主要为"反腐廉政"的主旋律服务,强化了戏曲的社会宣传、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6.
《琵琶记》是元代作家高明根据宋元南戏传统剧目改编的一出古典名剧。从它问世以来,就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刺评,反响极为强烈。在旧有的评论中,有直接来自宫廷的,也有来自文人名士的,唯有来自民间的评论,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局限,所闻极为寥寥。在能够见到的评论中,褒多於贬,肯定多于否定。最初赏识《琵琶记》的要推明太祖朱元璋,他曾说:“五经四书如五谷,家,不可缺。高明《琵琶记》为珍馐百味,富贵家岂可缺耶!”明代吕天成的《曲品》赞《琵琶记》为“神品”,说它在戏曲中是独占鳖头的。陈继  相似文献   

7.
《杀狗记》为中国四大南戏之一,由创作至今历近六百年,改本繁多,而现存最早的版本为明代冯梦龙的改定本。《杀狗记》的改本众多,且流传甚广,以20世纪粤剧为例,从1999到2000一年间就出现了两个《杀狗记》改本——区文凤改编的《杀狗记》、阮兆辉改编的《杀狗劝夫》。钱南扬认为《杀狗记》屡遭删改是由于其剧情不合理,且篇幅过长,故本文以中国传统戏曲结构理论结合西方叙事结构理论,研究及分析粤剧《杀狗记》改本在叙事结构上的改编及动机。总括来说,区本成功以角色带动及重新组合原本拖沓冗赘的原文,并突显主要角色之间对立关系,加强戏剧的冲突和张力,令全剧更见紧凑;改本更突出了戏曲中的"真情",并见证当代社会的现象和诉求。  相似文献   

8.
翻阅中国古典戏曲名篇《牡丹亭》《西厢记》《荆钗记》,翻阅《赵氏孤儿》《琵琶记》《窦娥冤》等,我们不难发现"才子佳人""大团圆"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大量出现在元明清的戏曲里。本文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理念,从文化的角度对这种模式进行了分析,旨在客观地认识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才子佳人""大团圆"形式。  相似文献   

9.
苏青是20世纪40年代著名的女作家之一,但很少有人提及她解放后在戏曲领域的贡献。文章以苏青在芳华越剧团改编创作的《屈原》为中心,探讨了越剧本与郭沫若话剧本的区别,考察了主演尹桂芳为此做出的巨大努力,二人的共同合作是越剧《屈原》成功的巨大保证。同时还简要论述了其他剧种对《屈原》的移植情况。  相似文献   

10.
在古典喜剧《狮吼记》中,苏轼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他不仅具有情节结构上的意义,引发戏剧冲突的不断展开。而且作为作者代言人,体现了剧作“疗妒劝顺”道德风世的创作主旨。更重要的是这一形象负载着晚明传统士人深厚的自我人格精神,成为混乱黑暗的特殊时代中传统士子的理想人格范型。  相似文献   

11.
明代中后期开始,折子戏成为明清传奇在戏曲舞台上流传的主要形式。因此,长期以来广大受众接受知晓的,是那些在舞台上经常演出的折子戏,而原作反而鲜有人知。折子戏所表达的主题,所突显的人物及其对人物的态度和评价,与原作往往不一致。以明代剧作家汪廷讷《狮吼记》中折子戏在明清两代、直至现当代的流传情况为例,分析舞台流行的《狮吼记》折子戏《梳妆》《跪池》等与《狮吼记》原作在思想观念方面的差异。进而说明,一部传奇中哪些折子戏能够在舞台持续上演,是长期、集体的选择。选择机制的背后,是与传奇作者的观念意识、与社会传统观念不甚相同的大众意识。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昆剧折子戏已满足不了昆剧爱好者的审美需求,本戏或连台本戏不断出现,其中大多为古典剧目的改编本。改编大多采用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的方法:“缩长为短”;“变旧成新”。成功之例,前者首推青春版《牡丹亭》;后者则数永嘉昆剧团的《张协状元》。凡是古典名著,改编时可采用“缩长为短”的手法;一般古典作品,可以采用“变旧成新”的方法。二者各有优长,改编旧剧时宜依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以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13.
《狮吼记》是汤显祖之友汪廷讷的剧作。汪廷讷,字昌朝,又字无如,号坐隐、无无居士等,安徽休宁人,官至盐运使。其生卒年月不详,明神宗万历年间在世。他一生“耽情诗赋,兼爱填词”①,共创作杂剧六种,传奇十四种。其杂剧今存《广陵月》一种,传奇今存《狮吼记》、《投桃记》、《三祝记》、《种玉记》、《彩舟记》、《义烈记》、《天书  相似文献   

14.
鲁迅短篇小说《祝福》曾多次被改编成各类戏曲作品并广泛传播,但学界对其进行分析的文章却并不多见,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对越剧《祥林嫂》的探讨。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祝福》戏剧改编作品,能窥见鲁迅小说《祝福》在进行戏剧改编时出现的情节嬗变、主题偏移及时代烙印等现象,这为鲁迅小说的改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在文人传奇发展初期。“三大传奇”以戏曲表演时代,占据了这一时期戏剧艺术精神的制高点。在戏剧结构上,首创双重戏剧结构法.成为戏曲结构艺术嬗递演变的先导。在戏曲声腔上,《浣纱记》是昆山新腔改革与传播的全胜标志,成为古典戏曲音乐声腔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并有力促进明代戏曲表演形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庄一拂编《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谓:明清阙名作品《新嘉驿》,“《读书楼目录》中〈乐府传奇栏〉有此本,其他戏曲书簿未见记载,本事未详,佚”(见是书下编《传奇》五)。按:传奇《新嘉驿》,当是记明万历末年会稽一女子遭遇事;其有诗与序题于新嘉驿壁,故名。考虑“新嘉驿”三字,既非典故,又无甚文学深意。它可能是古代一驿站名。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得知:“新嘉驿,在山东滋阳县西北四十里。”  相似文献   

17.
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千百年来人民大众的普遍娱乐形式,其生存土壤在当下确实受到了一定的挤占,出现了所谓的“戏曲危机”,为了挽救传统戏曲,在“推陈出新”的政策背景下,一大批传统剧目被重新改编后搬上舞台,虽硕果累累,但不可否认,传统戏曲的改编仍困难重重.此外,当下电子媒介对改编提出的新要求,也同样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窦娥冤》是我国古典悲剧的优秀作品之一,对当时和后世的戏曲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明代袁于令的《金锁记》就是受其影响改编比较成功的作品。从文本的角度来考察,《金锁记》与《窦娥冤》在情节、主题和戏曲文学所承担社会功能上具有差异性;与《窦娥冤》相比,《金锁记》悲剧意识有淡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新记《大公报》:从“文人论政”到“新闻专业主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学者们多将新记《大公报》视为“文人办报”的典型,将其性质概括为“文人论政”。“文人论政”传统确实对新记《大公报》有深远影响,但作为一份现代报纸,它的性质已经超越了文人论政这个话语体系,迈进到现代新闻专业主义的概念范畴。从新记《大公报》的从业者角色定位和报纸功能定位两个方面来看新记《大公报》人论政而不参政,不与实际政治发生分外联系,不是启蒙者或政治家,而是职业报人;新记《大公报》奉行经济独立、政治自主的原则,以新闻为本位,言论公正,意见多元,其功能定位为独立的公共舆论机关。这正是今天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20.
元末高明创作的南戏《琵琶记》,在美国被改编为音乐剧《琵琶歌》,于1946年搬上百老汇舞台。此次改编是一次文化疏离的文本重构过程,具体表现为新作与原剧表现作者辞仕、归隐思想和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丰富内涵相疏离,将文本重构为一部具有异域风情的爱情剧。重构中,原剧“情节多破绽”的问题虽有所规避,但又衍化出新的漏洞,造成此次搬演造势很大,但票房并不太理想,亦未获得艺术上的很大成功。《琵琶歌》在百老汇改编和搬演得失的探讨,对进一步理解和推进中国戏曲海外传播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