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曲解是言语交际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过去的研究侧重于触发曲解的话语因素、运行机制及其语用功能。然而,话语因素只是给曲解提供了可能性,运行机制阐释的是曲解的运作方式,语用功能论述了曲解产生的效果。这些都没有涉及到曲解的心理根源。作者在总结过去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和心理的角度论述了曲解策略产生的心理机制,揭示了产生曲解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刻意曲解是日常交际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男女双方话语交际中常用的一种语言策略,形成性别间刻意曲解的关键因素是性别交际主体的心理认知:在性别言语交际中,交际主体调动其认知资源,解读出与听者信息意图相匹配的最佳关联,在此影响下根据自身交际意图曲解对方话语,以确保听者顺应的认知和谐,取得最佳语用效果。从语用学理论中的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的视角,透析性别交际双方使用刻意曲解这一语言策略时的语用立场,可以进一步了解性别双方的立场,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3.
英语学习是动态的发展过程,在达到完善前学习者难免不犯错误,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对错误进行纠正,而纠错策略的使用对课堂教学效果与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设"理论的主要内容,阐明了教师应在注重学习者心理情感因素的前提下正确使用课堂纠错策略.  相似文献   

4.
刻意曲解与语用误解不同。刻意曲解是语言使用者的一种语用策略,是其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有意利用对方话语中的歧义性和语用模糊,歪曲对方的话语意图。本文在区分这两种语言现象的基础上,尝试分析曲解者如何实施其刻意曲解策略,以及用关联理论如何来解释交际双方曲解与被曲解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刻意曲解不同于语用误解,它是听话人在充分理解对方话语的基础上故意歪曲对方话语意义的一个动态过程,是一种交际策略,以此来达到交际目的。在刻意曲解过程中,心理因素是刻意曲解产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听话人的心理状态决定他会如何理解并回应对方的话语。  相似文献   

6.
孔凡峰 《成才之路》2010,(33):74-74
数学学习心理问题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7.
关联理论对于理解刻意曲解的过程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论依据。根据关联理论中的明示——推理交际、认知语境与关联原则,刻意曲解是曲解者在推理过程中对第一说话人明示的歪曲过程,是推理过程中对明示的偏离,使第一说话人交际意图得不到实现;刻意曲解是第二说话人在正确理解第一说话人话语的基础上,对被曲解者的语境假设进行有意识的破坏性改造;刻意曲解是最佳关联性达到最小值的过程,并不总是最大关联,也不总是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8.
人类在交际过程中通常使用对话语言以达到自身的交际目的,有时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语言使用者会采用刻意曲解这一特殊交际策略。以影视作品对话台词和日常对话为素材,着重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对话语言中刻意曲解的生成手段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与故事情景测查,对114名47.85~71.09个月的儿童在同伴冲突场景中使用的解决策略及其心理理论水平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和对比,本研究发现使用协商、猜拳等策略的儿童心理理论水平较高,而使用控制和求助第三者策略的儿童心理理论水平较低.儿童对谦让策略的使用与其心理理论水平不相一致;无论是从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家长问卷还是从对儿童的实际冲突解决策略测查来看,在解决冲突时,家长和儿童都倾向于选择"谦让""协商"策略;在儿童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研究中,使用家长问卷调查的方法和通过故事场景对儿童进行实际测查的方法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甘映堂 《广西教育》2010,(33):70-72
本文在分析高职生就业弱势群体心理问题成因的基础上,运用心理资本干预模型理论,研究高职生就业弱势群体的心理辅导策略,就如何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提升心理资本、增强就业竞争力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1.
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与课程改革的关系包括三个方面,即学术研究关注课程改革,为课程改革提供背景素材;理论工作者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并参与支持课程改革;对课程改革进行深度反思。统观这一过程,可见理论研究成果经历了一个从"学术理念"到"治国策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理论研究从高层理论设计、标准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专业支持、理论基础研究、评价标准制定、问题研究与反思等方面对课程改革进行了支持,使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较好的成效,也为课程改革培养了理论工作者与研究型的实践工作者。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Brown和Levinson (1987)的"面子理论",以医疗纪录片《急诊室故事》为语料来源,探析了医患之间冲突性话语的回应策略,分析发现,医患会话中的缓和性回应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刻意曲解、反问、礼貌标记语使用和模糊限制语使用等。本研究发现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3.
同伴冲突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心理理论的发展影响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幼儿在与同伴发生冲突的过程中已经能够运用一些简单的心理策略,如知己知彼,洞察形势;深思熟虑,慎选策略;应对回应,自我反思等.教师可运用心理理论指导幼儿提升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引导幼儿客观判断,合理分析冲突情境;鼓励幼儿换位思考,尝试使用正向策略;帮助幼儿学会反思,降低冲突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14.
重点分析存在于第一说话人话语当中的刻意曲解的触发条件,刻意曲解的运行机制,以及交际者使用刻意曲解这一语用策略的语用功能。最后指出,刻意曲解的使用要受到社会语用等方面的制约,不能滥用,否则会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语文新课程提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意义的过程",强调"对话"和"交流",强调"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强调"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以保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创造性,保护学生的个性。可如今的课堂又对"多元解读"追捧过热,导致语文课断章取义、曲解全篇,对文本曲解的怪现象时有发生,久而久之,语文课就由原来的僵化式演变为一盘散沙式。  相似文献   

16.
蓄意歧义在言语交际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巧妙地对所传达的信息进行刻意曲解,以达到特定的交际意图。从顺应理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面子策略四个角度分析蓄意歧义的语用内涵,阐明了蓄意歧义是一种动机性很强的语言的处理运用,是有效的言语交际策略,它揭示了语言使用的动态过程,并在不同层面对语言作出选择,旨在引导语言使用者树立全面、辩证的语言观;通过有策略地运用蓄意歧义,提高言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7.
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与基础。通过挖掘孔子的心理和谐思想,研究探析孔子的"灵性修养"实践历程与"孔颜之乐"的境界,为探索人的心理和谐之道,培养心理和谐人格提供借鉴,这对于当今实现人的心理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根据Vygotsky的心理语言学理论,母语作为一种心理工具,在交互心理层面,会以"搭脚手架"的方式帮助习得者。研究母语在二语交互性练习中对话语者二语思维的作用有重要价值。研究表明:母语的使用在二语口语产出过程中具有积极作用,表现为:母语被用来理解并确认二语输入的信息;母语被用来构思口语任务的大意(把目前的题目与一些说话者长期记忆中的概念或经历相联系);学生利用母语造句;学生利用母语来进行口语表达的过程管理。这为二语教师如何客观、有效地指导学生合理应用母语解决语言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技能比赛训练中的"高原现象"是学生技能提高过程中很难绕过去的一个坎。"高原现象"的形成源于学生知识技能的"瓶颈"和心理倦怠等原因。文章重点介绍了在知识、技能和心理方面突破"高原现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汉语视觉媒体使用英语词汇达到交际的目的已经司空见惯。在顺应理论框架下来探讨英语词语的语义认知、语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英语词语作为"异码交际"如何体现CBS和AIDA策略,以及跨文化传播的背景下产生"异码交际"的社会文化、心理作为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