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界有个好风气,就是非常重视作者工作,把团结老作者,发现新作者,当作做好出版工作的首要任务。由于中国青年出版社(以下简称“中青社”)对作者工作比较重视,工作又热情、主动,因而团结了一批作家。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就是在这种气氛下抓到的。当时中青社在编辑出版电影文学剧本《渡江侦察记》时,  相似文献   

2.
八一、北影两家制片厂在同一时间同题拍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是建国后电影界一桩罕见的"撞车公案".尽管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许多老影迷依然对那段往事抱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撞车公案"背后沉淀了太多的故事和秘闻.  相似文献   

3.
刘正权 《军事记者》2005,(11):34-34
刊于《人民军队》报的通讯《新川和他的妈妈们》,在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的评比中荣获三等奖。应《军事记》编辑之约,我在这里谈谈这篇稿件“出笼”的经过和一些采写体会。  相似文献   

4.
子楠 《军事记者》2005,(11):33-33
通讯《新川和他的妈妈们》是一篇难得的新闻佳作。这样的题材闻所未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很高的新闻价值,显示出记独具匠心。只有洞悉现实、对生活饱含激情的记,才可能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折射时代发展的事件。  相似文献   

5.
张娜 《新闻知识》2006,(5):58-60
调查性报道是以记者调查为主要形式,对被遮蔽的新闻事实的深度报道。深度报道理论20世纪30年代兴起于美国新闻界。调查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是报纸媒介扬长避短与电子媒介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20世纪60年代,美国电视媒介开始尝试将深度  相似文献   

6.
写在前面:拙稿《安徽藏书家传略》,草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我供职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期间。其《序言》刊于《图书馆工作》(安徽)1986年第3期和《安徽史学》1987年第1。徐雁、王燕均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藏书论著读本》(1990年7月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其《文献录》中即录有此条目,并注明“稿本名”。  相似文献   

7.
情感观察类真人秀在真人秀领域开创新风格,深受受众喜爱。它区别于其他真人秀的特点是拥有观察视角,甚至增加演播室第二现场,拓展了表达空间,更具社会意义,因此它更易吸引受众注意力,满足受众更多的心理需求。本文选取《女儿们的恋爱》为研究对象,从受众心理角度探析情感观察类真人秀受欢迎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王湜华 《传媒》2001,(11):42-43
前些天,庞旸送来她的新作《叶圣陶和他的家人》一书。该书封面的衬影即叶圣陶先生写给我父亲伯祥公《抄书》一诗手迹,想必当是作者建议设计者采用的,颇为合适;版面也宽松舒适,故二十七万余言的书竟排了四百余页,纸张虽不是很讲究,拿在手里却十分喜人,真有令人爱不释手之感。  相似文献   

9.
陈娟娟 《军事记者》2009,(10):64-64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沓,腥臊汗垢,  相似文献   

10.
谢丹 《新闻前哨》2005,(12):78-78,76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传播学在中国成为一门重要的新兴学科。从西方舶来的传播学理论如何联系中国国情服务于实践,成为传播学界探寻的目标,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命题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1.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唐浩明著,岳麓书社,2014年7月唐浩明为曾国藩研究第一人,名家评点名人之名著,通过点评曾氏日记,窥斑见豹探及其人文韬武略与生活态度,是一部熔文、史、哲为一炉的难得之作。20世纪80年代初,唐浩明的长篇小说《曾国藩》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推动了学界研究曾氏的热潮。过去评价曾国藩。大抵支持过大于功,原因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死忠于清朝,清剿太平军、捻军过程中"残民以逞.杀人营野",并因此获得“曾剃头”“曾屠夫”的恶名;  相似文献   

12.
当我们无论是在哪种意义上使用着传播这一词语的时候,往往并不会很仔细地去深入思考这个理念本身对于社会的整体转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形而上的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传播学为核心的一整套语汇,便开始逐步进入人们的  相似文献   

13.
卢弘 《军事记者》2012,(10):53-53
如果说巴金的长篇小说《家》感染和影响了一代代中国青年,军旅作家西虹的同题作品,则鼓舞和教育了一批批人民战士。就在新中国诞生的头一年,我所在的“三野”部队小说报上,以几个版的篇幅,转载了一篇既似小说又像报告文学的长文,标题只有一个字:《家》,作者是“四野”的西虹。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出版史料>杂志在上海创刊,不仅是我国现代出版史上开先河的创举,它的意义和影响也涉及文化研究的方方面面,至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任怡 《视听》2022,(6):121-123
2021年6月,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百集专题微纪录片《党的女儿》正式上线。该片以“小切口+大格局”的影像呈现彰显了建党百年历程,以“强推介+轻体量”的传播方式增强了影像的传播力度,在众多红色影像作品中脱颖而出。整体上看,利用影像的方式聚焦典型人物,凭借自身建构的内容形式,站在女性立场深入讲述女性故事,成为该片影像建构的新亮点。同时,透过平台化的传播阵地,表达年轻化思维,传播思想性的价值内容,是红色主题微纪录片多样化探索、观照当下的重要策略体现。  相似文献   

16.
宋歌 《出版广角》2016,(16):56-57
20年前,梅子涵以自己的女儿梅思繁为原型的《女儿的故事》一书出版,20年后,梅思繁的《爸爸的故事》出版上市。两本图书捆绑销售,在京东全渠道独家首发,上市两周就称霸了京东的新书榜,稳坐榜首,上市一个月,套装和单册累积销售近万册。笔者通过分析《爸爸的故事&女儿的故事套装》这一图书的步步营销工作,与出版同仁一起借鉴该套书营销的成功经验,以期今后更好地开展图书营销工作。  相似文献   

17.
18.
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嘉莉妹妹》(1900)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主人公嘉莉是个俊俏的农村姑娘,她羡慕大都市的物质生活来到了芝加哥谋生,但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她的美梦,迎接她的是失业和疾病。  相似文献   

19.
潘怀素 《视听》2023,(3):47-50
《大山的女儿》是一部优秀的青春扶贫剧。该剧聚焦“时代楷模”黄文秀在广西百色市百坭村的扶贫故事,通过一个人的缩影展现中国广袤大地上投身脱贫攻坚一线的英雄人物群像。这部剧书写当代青年对时代和故乡的责任担当,是对脱贫攻坚的回望,也是对共同富裕的展望。《大山的女儿》主题鲜明,人物故事生动形象,是新时代以青春、扶贫和励志为题材的突围之剧,蕴含着重要的审美内涵和价值。它以真实素材为叙事原型,追求艺术真实的写实之美、地域文化中民族特色的乡土之美、突破现实困难阻碍实现理想的崇高之美。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是我国影响最大、使用最广泛的一部文献分类法.它不仅为我国各级各类型图书馆、信息部门广泛使用,而且在各类数据库乃至互联网中也得到了应用.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初以来,随着国家标准<中国标准书号>(GB/T5795-1986;GB/T5795-2002)、<图书在版编目数据>(GB12451-1990;GB12451-2001)的颁布实施,我国许多书店开始使用<中图法>陈列图书.然而因营销理念、图书品种以及读者需求等原因,书店的图书分类与图书馆的图书分类毕竟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