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展"我是建设者"的大讨论,我们老新闻工作者都很关注。作为新闻工作者,以什么角色来履行自己的职责使命,这是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不是现在才提出来,但现在突出地强调这一点。开展大讨论很  相似文献   

2.
曾经有位精明的CIO,他为了获得更多的咨询服务,因此把与咨询师的谈话绕到了"咨询师应该做些什么"上,结果这位咨询师争辩到:"我不是推销员,我只做我应该做的,而且我会做的很好。"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在一次演讲中说,不知道大家为什么把他看做一个国学家,一个哲学家,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许多的徽号,他殊不敢受.因此,他郑重声明:"我始终不是学问中人,也不是事功中人.我想了许久,我是什么人?我大概是问题中人!" 梁先生之所以说自己是"问题中人",是因为他一生都在留心问题,然后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有问题占据在他的心里.诚如他所言:"虽问题有转变而前后非一,但半生中一时期都有一个问题没有摆脱,由此问题移入彼问题,由前一时期进到后一时期.从起初到今天,常常在研究解决问题,而解决不完,心思之用亦欲罢不能,只好由它如此."这就是梁漱溟所走的一条路,在问题中成就今天的自己.  相似文献   

4.
"给你个发泄的机会。"这是我接到关于"年轻记者的烦恼"选题的前一句话。"年轻记者的烦恼"?我思考了半天,实在想不出就自己而言,做记者的烦恼是什么。其实,这样的一个思考过程令我自己也很不解,平时我不是常常埋怨工作累吗?不是总嚷着工作压力大吗?为什么真要我来回答记者的烦恼是什么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不烦也不恼。嘴上喊着烦,但心底里又说不出烦的原因,这是心口不一吗?我百思不得其解。想了又想,就在我要放弃写下去的时候突然茅塞顿开,找到了答案。  相似文献   

5.
几年前,我调到了畹町档案馆,与档案结下了不解情缘.那时有人说:"畹町有什么档案?""搞档案最清闲……"我无言以对,因为读书时的我学的并不是档案专业.  相似文献   

6.
庄电一 《今传媒》2007,(2):54-55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7.
用了"闲话读书与看书"这样一个题目,读者也许会说,读书与看书有什么区别,这不是一回事吗?我以为,"读书"和"看书"还是有区别的.严格说来,二者并不是一回事.作为一种行为,"读"一定包含着"看",但"看"却不一定有"读".  相似文献   

8.
有人问,你做编辑那么多年,你觉得编辑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仔细想了一下,发现于我而言,不是做大了码洋和利润,也不是结识了名人和大家,而是一本原先有些支离破碎的稿子经过我的"鬼斧神工",竟然  相似文献   

9.
句号是句末点号,只能用在句子的末尾。什么是句子?一个语言格式,不论长短,只要是能够独立地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就是一个句子,反之就不是一个句子。例如:"我在北大当教授"是个句子,"我在北大当教授的时候"却不是个句子,只是句子的一个部  相似文献   

10.
随遇而安     
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我不是1957年打成右派的,是1958年"补课"补上的,因为本系统指标不够.划右派还要有"指标",这也有点奇怪,这指标不知是一个什么人所规定的.  相似文献   

11.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  相似文献   

12.
"走转改"搞得好不好,不是看版面上、栏目上有多热闹,而是要看是否抓住了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执行和落实的情况,以及党和人民都关注和希望解决的问题。哪里是基层,如何"走"?"转"什么?"改"什么?这是摆在新闻媒体面前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思者的疑虑     
哲学·科学·常识陈嘉映著,东方出版社,2007陈嘉映总在想事儿。他给我写信,会问近来做些什么?我给他写信,一般不提这问题,因为我知道他在做什么。说得文气些,他总在思考。之所以如此,八成是因为他有"很多困惑,很多问题"——这是他在其新作《哲学·科学·常识》中的第一句话。他的思考是追着问题走的,也可以说是被问题牵着走的。我觉得哲学研究领域历来  相似文献   

14.
"新闻战线"来信提起改进文风,我非常高兴.要我谈谈我的看法,我愿意谈谈.我只说一层意思,不求其全面.来信单就改进报纸的文风说.我知道这是"反求诸己"的意思,并不是说需要改进的只有报纸的文风.其实呢,凡是写些什么给人家看的,写下来的东西靠着现代的印刷技术或是通信技术传播极广  相似文献   

15.
孙焕英 《新闻记者》2002,(12):37-37
汉语体系,有人说它就是一块魔方.坏事可以好说,反面文章可以正面做,实在不好说的,还有弯弯绕接着.远的不说了,就说近的"失业"这件事儿.在汉语的新闻媒介上,"失业"这个词儿就可以玩魔方组合:可以变成"待业"、变成"下岗",还可以叫"农村富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至于将来还会有什么新的魔方组合,那就不是敝人所能料见的了.  相似文献   

16.
我的女儿叫阿翘,刚满八岁。每当她和她的娃娃们玩过家家的时候,她就不是平时的她了,她成了"孙小梨"。"孙小梨"是阿翘编的名字,所以,在"百变孙小梨绘本"系列中的《我不是普通小孩》《了不起的超能力》《长大以后做什么》三本图画书中,阿翘是有版权的。不过,我已经征得了她的同意,并承诺分一半稿费给她。一开始她拒绝,她说她的小猪钱包里还有六块钱呢,太多了。  相似文献   

17.
徐胜 《新闻实践》2005,(2):34-35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什么? 当然不是指物理距离。情窦初开的人都知道答案:我爱他(她),可他(她)却不知道。真个是"咫尺天涯"。因此,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人心与人心之间的距离。 因为不是物理距离,因此改变方式可以有很多,比如一次握手。  相似文献   

18.
"果维康"广告的旧片与新片都看过。第一次见到新片,第一印象还不是片中的葛优,而是推广概念的置换,由"维c"变成了"优先补充的维生素"。我不得不连声赞叹:聪明!智慧!赞叹之余,进而想到,一般的广告片,看几遍都留不下什么记忆,这个广告片看一遍就能让人记住点什么,看来"果维康"有戏。现在看到案子,才知道这个戏是怎么拉开序幕的。  相似文献   

19.
我和杨振昆老师的缘分是从1995年开始的,那时我成为云南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研究生,杨老师是教授、系主任,又是文艺学硕士导师。他在学界的地位很高,可以数出一系列令人目眩的头衔,问及这些名衔,杨老师总是淡淡一笑:"那是吓唬老百姓的,要紧的不是你曾经拥有什么,而是你现在在做什么,你未来能走到哪里。"这话使我顿生敬意,看得出他是一个有目标,有奋斗精神的人。  相似文献   

20.
我为文的生涯中,曾经与"文字狱"擦肩而过.这倒不是我写了什么反动文字,而是我讲了真话,敲到了个别高官的痛处,被度量狭小之人利用. 1985年4月,我写了篇题为<白辛苦>的杂谈,批评了"有位省级负责同志"下乡视察时,"让下边牵着鼻子走","并未了解到实情",被人们称为"白辛苦"."因为早在他下去前,有关人员就打了招呼,下面的同志做了精细的安排:看什么地方,住在哪里,汇报啥内容,谁汇报,甚至走哪条道,都定好了."此文发表在1985年5月11日<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这是我的文章头一回上<人民日报>,喜悦之情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