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前,每当我把稿子送交领导审阅时,领导总说:“小牛啊,文章写得不错,书法还要加强啊!”我知道,领导是批评我写的字像“小学水平”。但何只如此?字写得丑,爬格更慢,资料又难以保存,这已成了我的心病!在领导和文友的授意、参谋下,我用积蓄买了一台新电脑。很快,  相似文献   

2.
一年前,怀抱着两本诗集、一大堆荣誉证书和上稿作品,第一次参加大队新闻交流会。我心里一直嘀咕着,就凭我的文学功底和创作经验,从写诗歌散文改行写新闻,那简直是小菜一碟,牛刀小试。于是,会议一结束我就冲到领导面前: “请领导放心,任务我保证完成,还要请领导加加担子……”  相似文献   

3.
我刚参加新闻工作时,认为当记者只要会写消息就行。有些老编辑曾要我练习写评论,并说不会写评论,就不能当一名称职的记者。可是我总认为,写评论是报社领导的事,不写评论照样能做记者。所以在六七年的记者活动中,一篇评论都没有写过,直到1956年  相似文献   

4.
“回去多写好稿”是《雅安日报》新闻培训将要结束时,社领导、老师们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一番话。   得知《雅安日报》举办新闻培训班,我便自费从汉源县赶来参加,不幸的是 10月 7日晚钱包掉了。第二天早上,我到报社找到社领导反映情况,报社领导、老师得知情况后,他们研究决定免收我的培训费,并借 200元钱给我作生活费,让我安心地参加完 15天的培训。   我将用在这里学到的知识,尽量写好稿,来感谢《雅安日报》和所有关心过我的人们。 用“回去多写好稿”来感谢《雅安日报》@伍金祥!四川汉源县  相似文献   

5.
官海浮沉叹     
我的这支笔,于23年前写了篇报告文学《栽摇钱树的人》,被写的主人翁第二年栽倒在刑场上。朋友、同事、同学们遇见我说:“你的笔杆子真厉害!”一语双关。居然有好事者说,凡有对本单位领导不满者,需隆重地请我去为其歌功颂德,我一写那领导就必然会倒台!年复一年,我写文章无数,不少朋友向不认识我的人却这样作介绍:“这就是《栽摇钱树的人》的作者,  相似文献   

6.
日前参加一次会议采访,稿子写好并请某领导同志审阅后,准备发排。哪知就在这时,办公室的电话铃响了,打电话来的某领导声称:稿件中有关领导的名字排列需‘再商量一下’‘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我只好将即要发排的稿子再次拿去‘商量’。要求‘商量’的领导说出一段令人瞠目结舌的话来:‘在主席台上就座的有几十个人,稿件中只提到几个人,是何道理?——我的意见是,要写都写上,要不写都别提。’我急了,浑身只冒汗。这边是当官的坚持要求在报纸上亮个相,来个‘流芳百世’;那边是拣字工在急切地等待拣字。结果,折腾了好长时间以后,我只好在稿件中增加了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7.
我刚学习写稿时,领导就交待我说:“多去一线,多写职工”。一车间有位家居农  相似文献   

8.
在我刚刚走上新闻工作岗位时,一位相熟的作者因所写的一篇人物通讯而引起争议,他在困扰中跺脚发誓:“以后再也不写人物了”。好心的同事也劝他:“今后要写就写集体,不要写个人。”后来,在工作中我也发现,一些领导、先进人物在接受采访时,屡屡谦虚:“不要写我,还是写集体吧。”爽直者吐出知心话:“人怕出名猪怕壮。写了我个人反而对我不利,你要是真心爱护我,就去写别人。”这些现象的背后告诉我一个问题——人物新闻有着特有的社会影响。在我重读了优秀长篇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碌》之后,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在我心中升腾:  相似文献   

9.
我是1984年6月开始向新闻单位写稿的。起初,莫说多种形式,就是一种形式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在业务部门的领导和新闻同行的帮助下,我才从写消息入手,慢慢学写新闻报道。当然,开始写的几篇消息稿子由于经验不足,除稿件本身的质量低以外,也因为形式单一,被采用的稿件寥寥无几。我想,照此下去,不会有大的收获,为此,我除了虚心接受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外,也虚心向书本学习,找有关新闻方面的书籍看,注意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采取广采博  相似文献   

10.
“领导上班开会,群众下班看会。”对这句话,我初听不解其意。后细细琢磨,才明白这是群众对领导机关开会过多、新闻机关报道会议过多的一种辛辣的批评。事也凑巧,年前,碰到一位给领导同志当秘书的朋友,寒暄时,我问道:“近来忙吗?”答曰:“忙啊,每天少不了要给首长写一、两篇讲话稿。”朋友反问:“你如何?”我说:“彼此彼此,你忙着写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 有一位报道员向我诉苦说,现在通讯员写批评稿很难,特别是写批评顶头上司的稿子更难。他说他们乡的领导每逢上级机关来人,必搞大吃大喝;自己满腔愤慨,就是不敢写,怕写了领导给穿小鞋或丢掉饭碗.此类事情我也曾遇到过,但也没敢去写。请问,对这类事情,我们通讯员应该怎么办?又该怎样写呢? 辽宁北镇县安春英安春英同志: 你反映的情况很实际,的确,通讯员对写批评与自己无利害关系的人和事的稿件。还愿意去写;但一遇上自己的“顶头上司”的劣迹或本单位的“家丑”,就不敢写了,这其中的苦衷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作为通讯员——人民事业的积极分子遇到该批评的而不  相似文献   

12.
有的通讯员认为写“豆腐块”、“火柴盒”成不了“大气候”。我写新闻就是从写“豆腐块”开始的。1986年,新店子乡牧草喜获丰收,乡领导为卖不出去而发愁。于是,我写了仅有20多字的“一句话新闻”,地区报发表后,草原重灾区马上前来联系购买,一下子就买走数十万公斤牧草,解决了牧区抗灾保畜缺少牧草的困难。 我体会到,写“豆腐块”有“三大”优点:一是能够以小见大,拾遗补缺;二是便于加工提炼,精雕  相似文献   

13.
学艺十五年     
我学习写新闻报道,十五年来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70年,我应征入伍后在连队当文书,领导经常让我写点什么,可是我不会啊!就跑到团新闻干事那里去请教。新闻干事讲的,乍一听心里似乎明白些,可是铺下稿纸还是老虎啃天没处下牙.怎么办呢?我决定从头做起,先学着写日记,每天写一篇,一写就是七年.写日记觉得顺手点儿了又学着写广播稿.再到后来,发现了新鲜事,就写出来往《战友报》、《河北日报》等新闻单位投稿.结果  相似文献   

14.
8月中旬,我到乡水利站采访有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水利站领导向我介绍:目前已建桥4座,打机井140眼。回来后,我根据采访的素材,分别写了两篇稿子。  相似文献   

15.
前年三月初,领导上要我担任通讯报道工作。这一下我可发愁了。我,一个会计,要去搞通讯报道,真是不敢想象。平平常常的事,平平常常的人,写什么,写谁呢?正在我犹豫之际,一个偶然的机会,把我的命运与新闻工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一次,生产科的老王让我捎信给一车间,要他们加紧把刚  相似文献   

16.
新兵训练结束后,由于我有一定的文字功底,领导就把我调到了团报道组当一名业余报道员。刚进报道组那会儿,我写稿的热情特别高,为了实现零的突破,我几乎每晚都要加班到12点钟,也不管大稿小稿,想到啥就写啥,写了就投。然而近半年的时间过去了,我投出的200多篇稿子却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我收到一位通讯员来信,诉说他思想上的烦恼。事情是由一篇报道引起的:在稿件中,写了一些表扬某领导的话,另一位领导看到后产生误解,认为是贬低了他。从此,这位领导便不象过去那样对报道工作热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 ,有位朋友诚请笔者为人写个书评 ,我先是婉言谢绝 ,说自己人微言轻 ,没有什么名气 ,而且从没有为人写过书评 ,希望最好去找高人捉刀。再一听是为某个领导的著作写书评 ,心里更是惶恐。领导的著作、文章都有其特定的规矩 ,我们这些“文人墨客”往往不太能够把握 ,怎敢信口雌黄 ,妄加评论呢?然而 ,这位朋友一再请求我留下书来 ,看看再说。接过书 ,只是觉得沉甸甸的 ,因为领袖们的书往往都比较厚重 ,领导的也不会有什么区别。但一看到封面上的“来回想”三个字 ,便有了些诧异。虽然“求真、布理、探赜、臻美”八个字有些不伦不类 ,因为…  相似文献   

19.
盘点一次     
商人做买卖 ,总会不时盘点 ,算一算盈亏。这次写述评 ,我是头一回 ,所以我看得挺重。干完活后 ,我也就想结一下账 ,盘一次点。算账算大头。我对领导说过 ,稿子写得好坏 ,无所谓 ,我参与的过程就是收获。接到采写述评《在“酒绿灯红”面前打胜仗》的任务 ,我先找新闻教材 ,搞清述评与综述、述评与评论的不同定义。写稿前 ,领导不厌其烦地交待写稿注意事项 ,总之是要出精品。拿到题目 ,我去了心仪已久的广州。解放军报社驻广州军区记者站夏洪青站长领我转了珠江三角地区 ,我感受最深的有两点 :改革开放真好啊 ,西部人民真苦啊。“五一”国际劳…  相似文献   

20.
4月18日《黑龙江日报》二版发表了我写的《用新的生产秩序保证完成新的生产任务》的调查报告。报社领导方面要我总结怎样做调查研究的经验,使我实在感到不安。因为作调查研究这还是第一次,对我来说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