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批评家论坛 1949:在“十七年文学”的转型节点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思想史的关联性》论纲当代文艺中的“阶级情”与“骨肉情”  相似文献   

2.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F0002-F0002
特·赛音巴雅尔1938年生,蒙古族著名作家、文学史家。1958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研究班。1980年调到中国作家协会,参与创办国家一级文学刊物《民族文学》。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的国家一级专家。出版多部诗集、散文集、小说集、文学评论集和电影文学剧本。2002年和2004年分别出版《特·赛音巴雅尔选集》。主编了《中国蒙古族当代文学史》(蒙、汉两种文版)、《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其部分作品或文学史选入中学、大学教材,有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孟加拉等文字。其中《中国蒙古族当代…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出版的几部分量较重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和教材,如洪子诚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由教育部组织并委托王庆生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等,因其编写理念不同、视角不同、特点各异而引起了学界的广泛注意。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基本框架如书的前言中所述,是“1949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内地的这一范围之中”的“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作者认为,“‘当代文学’这一文学…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的大多数文学史著作中,如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董健、丁帆、王彬彬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王嘉良、颜敏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和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男性作家创造出的女性形象占了文学史的半壁江山,而女性作家及其作品所占文学史的篇幅却是少之又少,这是一种偶然,还是必然?八九十年代女性作家群的异军突起,但也只是分得了文学史中边缘的一席之地。男性学者视野的局限性及其市场时代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了这种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一部好的文学史,应该是史与论的有机统一。所谓史,就是要全面地描摹出特定历史时期内文学流变的轮廓,梳理出明晰的线索,辅之以丰富翔实的材料,所谓论,就是对文学史实所作的评论,对各类文学现象产生、发展的分析,对文艺运动、文艺思潮的总结等。史是论的基础,而论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理论高度的分析,是编者以自己的学识和胆识为依托所作出的主观评价。陈其光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11月出版,以下简称《文学史》),能很好地做到两者的结合,并以论带史,因而,与其他当代文学史教材比照,有其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就历史的角度而言,自80年代中期以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和“重写文学史”口号提出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便在逐渐繁荣的过程中走向成熟。结合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等代表90年代当代文学史写作实绩的个案来看,当代文学史观念的创新与实践、学术与个性,都因历史的沉积、容纳的限度以及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繁荣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史上,“当代文学”作为一个“文学史”的概念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曾被相关研究者使用过.①以1949年共和国的建立为时间起点来看,“当代文学”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始于1956年由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师生编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稿》,而它产生的源流最早要追溯到王瑶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中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运动》一文.时至今日,我们所通识的“当代文学”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它在时间上特指1949年建国后迄今的所有文学,在空间上涵盖了大陆文学、港澳台文学以及海外华文文学等几个特定区域的文学.  相似文献   

8.
飘落的花瓣——评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对传统的政治一元化的当代文学史提出质疑,用独创性的“民间意识”、“潜在写作”理论来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整合,体现出独特的文学史写作个性。但这种学术姿态决定了《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在文学史上独特的悲壮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上个世纪90年代重写当代文学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而新的文学史也不负众望呈百花盛开之势。在众多的文学史中,有两本文学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们分别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和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一南一北两本  相似文献   

10.
三民主义文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一脉.其代表性著作,是王集丛主编的《三民主义文学论文选》.其主要内容包括:建设三民主义文艺的必要性,三民主义文艺的基本原理,三民主义的戏剧艺术,三民主义的文学批评,三民主义的写作.该书是了解三民主义文艺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1.
《信息传媒文化与当代文艺生产消费的新变》是《文艺消费导论》中研究的进一步延展。该书聚焦于新世纪以来新媒介文化语境中当代中国文艺生产消费出现的新变化,细致论述了新媒介对文艺生产与消费的复杂影响。该书深刻揭示了当今中国文艺在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影响下审美范式的转变,强调一种"艺术———传媒化合型的新型美学范式"正在诞生。该书认为只有正视当今媒介转型的新状况,才能更好地在传统文艺与新媒体文艺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从而促进文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的有识之士率先打出了“重写文学史”的旗帜.至今,在这种时代使命的召唤下,研究界确实推出了一些成功的“重写文学史”的范例,如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等,皆为“重写文学史”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导语 1999年8月.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标志着当代文学结束了无史的历史。由于它是第一部个人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其治史理念与方法不同于此前任何一都当代文学史。这部书以客观、冷静、有距离的方式重现了当代文学的历史场景.赋予文学史写作以鲜明的学术个性.将当代文学史研究带进了学术化和学科化的时代.为当代文坛所激赏.不仅在当时反响强烈.也对其后数年的当代文学学术空间的开拓起着持续的引领作用。同年9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该书亦以独特的文学史观与述史方式体现出重写文学史的收获。其卓然的学术姿态在当代文学界引起广泛的注目并得好评,与洪子诚的文学史一起.构成当代文学学术天空上的双子墨座。2004年1月.由孟繁华、程光炜两位博士合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新世纪第一部有学术创生力的当代文学史著作,是一部吸收了“重写”经验而又富有学术想象力的当代文学史。它将文化和艺术的经纬交织.绘结出当代文学的历史地图,展现出叙事权力在建构历史时的魅力与超越品格。这三部当代文学史都以新的知识型构和不可拒绝的力量.进入大学文学教育,对于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它们是破解文学史观与历史处理方法之间的关联的经典性文本。基于以上的认识。2005年3月.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在指导教师毕光明的组织下.对这三部新型当代文学史进行了比较性阅读。并在“当代文学研究”课堂上就研读体会开展了讨论。参加讨论的有研究生颜水生、田文兵、廖述务、罗勇、王春艳、康艳琴、王海丰、张朝霞、邹艳琴、张燕等。下面是部分同学讨论稿的选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艺术发展是中国文学和世界总体文学史上的重要问题。刘熙栽的《艺概》从文学史和文论史的实际出发,得出了一些正确的见解。论及文艺和时代关系问题时不乏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论及“用古”和“变古”时则充满了辨证的精神,坚持了继承中求革新,革新中见继承的进步发展观。其《艺概》不仅廓清了当时复古主义的文艺思潮,而且对当时和后代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均有普遍的意义,足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的轨迹中,探寻和论证了现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的《儿童世界》《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重要期刊的发展与中国儿童文学之间的互动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纵观五六十年代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到九十年代以来的各种诗歌史和文学史,关于十七年诗歌的叙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折射出文学史编纂观念的变迁,也深刻地体现了政治、文学观念、市场等各种力量博弈的过程。对十七年诗歌的文学史阐释进行梳理,有效地为十七年文学史的研究提供清晰的参照,并有助于完善当代文学史书写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徐速(1924—1981),原名徐斌,江苏宿迁人.抗战爆发时辍学从戎.1950年由成都到香港.1955年创办《海澜》、《少年》文艺杂志,并任《人人文学》编委,不久又创办高原出版社.1965年至1978年主编《当代文艺》.1969年至1971年任珠海书院教授.主讲中国新文学史及创作研究.他是位多产作家,出版有小说集、散文集、诗集多种.代表作为长篇小说《星星·月亮·太阳》.散文《雨》、短篇小说《十诫》也倍受海内外文坛瞩目.他曾获选为香港当代十大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评论集有《衔杯集》(香港,高原出版社1974年4月)、《徐速小论》(高原出版社1979年2  相似文献   

18.
当代文学史的书写问题及其策略是当代文学史的两个大问题。文章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三十年(1978—2008)》为中心,对"重写文学史"之后当代文学史中文学传统、文学精神等问题作出批评与考察,解读了当代人对于"当代文学史"的视域以及"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与"当代性"是何关系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当代文学应不应当写史,能不能写好史?这是文学理论界曾引起争论的问题。本文秉着求实的精神,贯穿争鸣的思想,通过对新近出版的《新中国文学史》一书的有特色的评论,得出了当代文学应当写史,而且当代文学史能够写好的中肯结论;分析了新中国文学史的分期、文艺思潮论争、代表作家、作品、文学流派与风格等问题。这是本书评的学术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当代文学应不应当写史,能不能写好史?这是文学理论界曾引起争论的问题。本文秉着求实的精神,贯穿争鸣的思想,通过对新近出版的《新中国文学史》一书的有特色的评论,得出了当代文学应当写史,而且当代文学史能够写好的中肯结论;分析了新中国文学史的分期、文艺思潮论争、代表作家、作品、文学流派与风格等问题。这是本书评的学术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