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传统管治视域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使学生丧失了获得主体性培养的权利,使教育者丧失了发挥主体性功能的机会,也使高校育人功能的主体性被社会所质疑。当代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亟需从"管治"模式转变为"善治"模式,这才有利于多元主体的互动,才能实现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化。第一,要构建高校行政部门学生教育管理的主体性:善政;第二,要构建教育者主体性:承担责任、积极回应;第三,要构建学生主体性:自治。  相似文献   

2.
培育学生的主体精神,即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知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使学生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有一种自觉意识,并且能动地、自主地和创造性(个体主体性)地参与教学活动,进而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真正地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这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作,我们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一重要环节,逐步来实现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学生探索性自学--学生提纲式讲解--学生参与式讨论--学生自主性练习--教师点拨式答疑或导向式设疑的主体性教学五环节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话语是人类信息生成. 储存与传递的载体,它存在主体性学校话语和主体问学校话语两种时态、两个发展阶段. 主体性话语是近代理性启蒙的产物,是以诸主体间社会交往的分离为特征的,体现的是一种专制性话语关系. 学校主体间话语是后工业时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是以学校内部多元话语主体理念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教师、学生与其言语对象平等对话交流,自我建构并生成知识、经验,信息的一种行为过程.学校主体问话语反映了民主性学校话语关系. 教育民主是学校成员平等建构、生成生活经验的过程,反映在教育体制、教育权利和教育交流几个方面. 教育民主的核心表现在话语关系上,教育民主的本质就是主体间话语.  相似文献   

4.
刘忠东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12):142-14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主体的关注引发对《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堂教学的反思,发现培养的师范生缺乏主体性。原因主要是已有研究和实践对数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主体性关注不足,存在"主体性缺位"和"主体参与缺失"。为此,文中具体分析了主体性的含义,指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堂中的师范生兼具学生和职前数学教师角色,有两种主体性需要发展,这两种主体性的实现需师范生主体参与两种不同的但又存在辩证循环关系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师范生的主体性发展有赖于执教教师主体性的发展,两者统一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师范生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均要求主体参与特定社会历史情境中的实践活动。基于此,文章第四部分构建了《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的"三实践两反思"模式,进一步分析模式及其实施中的主体参与问题,以期促进各主体的主体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育目的:培养现实活动的主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在研究教育目的时要注意思维方式的变换。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学校开展的各种现实活动,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现实活动具体指学校组织的各种实践及交往。现实活动中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权利的人。  相似文献   

6.
"雇主导向"的新意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雇主导向"的含义包括三个层次:第一,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二元化;第二,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转移;第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回归."雇主导向"是一个具有丰富含义的概念,其任何一个层次含义都会涉及到职业教育机构(学校)在组织构架、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培养过程、师资队伍等多个方面的调整和变革.此外,"雇主导向"上述三个层次的含义具有内在关联性,它们在"校企关系"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问题这一观点上具有共识,如何建立有效的"校企关系"自然成为上述不同含义的"雇主导向"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7.
公共精神是中西方各自解决“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时的共同指向,其内涵包括独立自由个体的主体意识和超越私人性的公共意识两方面,而在导向公共精神时中西方采取了不同向度。西方主要以权利向度导向公共精神,中国则从德性向度修养公共精神。在当今中国培养公共精神的公民教育中,应该注意权利和德性两个向度的统一,使公民具备公共生活的权利主体性和道德主体性,培育出健全和牢固的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一个动态的课程体系.因此我们尝试构建了"互动--开放"式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主体性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形式主要有"课堂讨论--培养学习主体的平等观念"、"情景体验--培养学习主体的文学悟性"、"文学导读--培养学习主体的研究精神"等.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进一步普及,我们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在思想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意识,在课堂中通过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及创新能力,从而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哲学中,主体性理论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据马克思所确立的主体性原则,任何研究人的哲学理论,都可归为主体性理论.在此意义上,现代西方哲学主体性理论呈现出多学科渗透的态势.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主体性教育问题开始备受关注,但对于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主体性建构的探讨却少之甚少.本文将主要针对主体性问题的由来以及主体结构对声乐"教""学"全面发展的重要启示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主体体育是通过各种体育途径和体育手段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谋求学生在体育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的体育。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和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此相适应,学校体育应确立主体体育思想,高扬主体精神,充分发展学生参与体育的主体精神。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化必须树立和当代世界学校体育发展相适应的体育意识,树立主体体育的思想,促进学生体育主体性的发展,真正解决目前学校体育主体性缺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前,"行政管控"模式下高校教师聘任工作存在着诸多缠绕相伴的现实困境,而构建政府、高校党政、学术组织、教师等主体共同参与治理模式以及建立与各自主体相匹配的权力(权利)结构,是破解当前困境的可行路径;在"多元参与治理"模式下,多元主体要遵循"相向并进、和谐让渡""均衡配置、各司其职""理性监督、友好制衡"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实现高校教师聘任工作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人的主体性理论对基础教育中的主体性问题进行分析 ,特别是从新的视角讨论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二者之间关系 ,并从主体选择性、实践活动与课程关系、学生学习方式与课程关系三个方面对主体性课程的构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堂经过几十年来的"否定--肯定"的质变过程,已出现了语文教师时刻注意学生的主体性这一可喜变化.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最大的收获之一.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采取的是"问导"式的"课堂讨论法",认为用此方法就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5.
一、明确教育思想,系统构建个性化培养新体系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只有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为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注重对学习环境的设计,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认知环境,才能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构建和自身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创新依赖于个性的充分展现;个性发展依赖于主体性教育体系的建立,而主体性的形成需要学生树立自主精神和具有柔性和开放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强调要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除此之外,在学校教育的其他环节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落实到班级管理上,学生的主体性又是如何发挥的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对目前的班干部任用制度作一个探讨与反思。  相似文献   

17.
现代哲学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为师生对话大学教学模式提供了崭新的思考框架和实践路向,通过阐释和比较基于主体性哲学思维的"教师中心""学生中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大学教学模式和基于主体间性的师生对话模式,着重分析师生对话大学教学模式赖以实现的主体间性哲学思维和对话教学,及其实践价值。为大学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提供新的思维导向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8.
教学主体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师生双边活动为逻辑起点,层层演绎教学主体问题。作者认为师生双方皆为主体且在教学运作中互为主客体,并强调对师生主体问题的把握应作时相背景分析与动态理解,教师主体乃实践了,发展了的现实实在主体,而学生主体乃实践着,发展中的潜在未来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弘扬与构建乃教学实质目的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方正泉 《江苏高教》2014,(2):145-146
主体性教育理论对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有重要意义。首先,明确了学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要依据实践塑造和构建学生主体性;其次,作为保障倡导者和扶持者角色的教师要确立教师主体性;第三,在主体间性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交互式主体性教育理念,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双主体协同交互,以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性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关于教育主体性的争鸣先后形成了两次高潮,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和教育理论工作者先后卷入了争论之中.其结果,是彻底清算了以"教师中心论"为代表的"教师(唯一)主体论","师生双主体论"、"主导主动论"、"轮流主客体论"、"双主体主从论"、"三体--双中心人物论"、"教育主体的滑移位错论"、"同时互为主客体论"等等一大批关于教育主体性的新观点脱颖而出,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为代表的主流理论体系,引导教育实践一步步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