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是理解中国社会的核心构念,对中国社会有着强有力的解释.然而目前差序格局理论至少存有三个争议问题,在分析和探讨这些争议的基础上对差序格局概念的理论内涵进行重新诠释,进而建构出差序格局的一个理论框架.差序格局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分析,即微观层次的人际关系,中观层次的“社会圈子”,以及宏观层次的乡土社会、江湖、庙堂或者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从微观层次到宏观层次的递升,不仅实现了从关系到结构层次的跃迁,也铸就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国同构”,“家”和“国”从这个意义上实现了统一.这一框架较清晰地涵盖了一个多维立体的差序格局理论,对于丰富差序格局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艳 《读写月报》2023,(25):17-18
<正>《乡土中国》是统编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的指定作品,其中,“差序格局”一章是全书最重要的章节之一。“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是费孝通先生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他有一个人们都很熟悉的比方,“我们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相似文献   

3.
浅析《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概念。这一概念十分符合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本质。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与内涵在不断扩大。因此,对“差序格局”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阐释就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用来描述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社会学概念,“人民”则是毛泽东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政治概念。从“差序格局”的视角来看,可以认为“人民”是一个揭示了中国社会阶级关系“差序格局”性质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米米七月 《成长》2005,(9):10-12
“差序”,喻类别.序列,是中国社会关系和当下社会结构的写真。费孝通先生曾提出“差序格局说”.作为认识中国国情的概念和范畴.它形容社会关系就像把一块石头投入水面形成的一圈圈的波纹,每个人都处在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与波纹所及产生联系。在这个转型社会中.社会分层出现了“固化”趋势。层间差别殛“门槛”增高,出现“差序”特征.人们于人生进阶的途中。向上流动受阻.常常处于“抗争无力”的状态下,于是.发出了“无所谓”的集体叹息。  相似文献   

6.
魏宏岭 《成长》2005,(8):10-12
“差序”,喻类别,序列,是中国社会关系和当下社会结构的写真。费孝通先生曾提出“差序格局说”,作为认识中国国情的概念和范畴,它形容社会关系就像把一块石头投入水面形成的一圈圈的波纹。每个人都处在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与波纹所及产生联系。在这个转型社会中。社会分层出现了“固化”趋势,层间差别及“门槛”增高,出现“差序”特征,人们于人生进阶的途中,向上流动受阻,常常处于“抗争无力”的状态下,于是,发出了“无所谓 的集体叹息。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精神实质不是简单地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外在表现样态模仿和变革。中国社会传统结构具有不同于西方社会传统结构的根本特点,即乡土性。这种传统社会结构是以己为中心的社会,而不是西方以团体为中心的社会。因此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进程事实,显示了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进程不是由一个“金字塔型”向“橄榄型”社会结构的革命性转变进程。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精神实质是中国社会历史主体在实现差序格局现代表达过程中所实现的市民社会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逻辑互动;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突出地体现为市民社会、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政治文明现代化等视域中差序格局现代表达方式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8.
乡土中国社会“差序格局”新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在今天的乡土中国仍然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概念。然而,当代乡土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迁与欧美发达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从“差序格局”到“团体格局”,由“关系”到“身份”、“单位”,由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进而从身份分层到财产分层再到契约分层,使得“差序格局”增添了新的内容,这就是姻缘关系、拟似血缘关系与业缘关系渗入“差序格局”,导致“差序格局”所包括的社会关系范围在扩大;与此同时,“利益”亦成为“差序格局”中决定人们关系亲疏的一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9.
“差序格局”的消解与和谐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际关系的差序性为本质特征的“差序格局”,在当代中国农村依然广泛存在,并发挥着不可轻忽的消极社会作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障碍。要尽快完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努力促进“差序格局”的消解。消解“差序格局”的关键,在于用市场经济全面、彻底地取代小农经济。  相似文献   

10.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理论,而其“师友”潘光旦此前已通过追溯中国传统社会伦理,对儒家重视“类别”“差等”的特征作了系统诠释,“差序格局”理论承袭潘光旦思想的迹象显著。“差序格局”理论为实现教育实质公平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也为重新审视乡土教育的概念、范畴和价值提供了重要视角: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教育不仅仅是面向乡村孩子的教育,而是面向城乡全体学生,以乡村社会为场域,以乡土文化、乡村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是在“差序格局”社会形态中与各类教育共生共融的教育新生态。  相似文献   

11.
建设生态文明,旨在消除工业文明的异化,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和谐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关爱精神,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必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关注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也只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经过洗练才能实现创造性转型.人类社会只能在二者互动中求得进步.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渊源探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古今一些相关联的社会保障措施的对比,使我们了解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历程。研究古代的社会保障措施,学习其中有价值的思想,将有助于完善我国现代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3.
我国残疾人康复需求与供给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在我国残疾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保有人力资本存量。由此,通过实施残疾人康复工程,可以使这部分残疾人部分地恢复其工作能力,使其回归社会,回归家庭,这对于一家、一国乃至全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研究简要回顾残疾人康复相关概念、发展历史以及康复事业目前已经取得的进展,并通过结合数据分析指明了我国残疾人康复事业仍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的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法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法必然在社会中运行,这一运行过程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立法活动本身也要具备社会性,立法充分社会化,法的实效才能深入人心。本文从生育权入手,试探讨我国的立法活动要做到在社会传统文化语境下,充分衡平各方主体利益,切实提高国民对法律的信仰,就一定能为和谐文明的社会秩序的确立和法律的顺畅执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理想社会状态。社会资本理论倡导的和谐人际关系,正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的社会资本存量中受传统封建思想影响的关系本位与西方拜金主义鼓吹的金钱本位是我们目前谱写和谐社会乐章中的不和谐之音。探求社会资本培育路径,消除不和谐之音才能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保障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在中国现代化的语境中,在当前“以人为本”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如何正确引导城市弱势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本文试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当代城市弱势青少年的社会心理现状,并提出从社会、家庭、学校、社区、个体等多个层面来进行调适,以期促其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炎帝神农为中华民族建立了一系列永不磨灭的丰功伟绩,在中国上古时期是享有最尊地位的人物之一,可以与他并驾齐驱的只有轩辕黄帝一人。应该说炎帝神农是汉水流域人民最大的、最高的骄傲。汉水流域不仅是炎帝神农最早开发的地方、繁衍与发展并走向世界的的主要干道,更是炎帝神农建功立业、推动历史,发明创造,走向辉煌的地方——炎帝神农最大、最主要的功业和贡献都是在汉水流域完成的。尤其是炎帝神农尝百草更是对汉水流域人们在中药与中医文化、防腐技术与饮食习惯、荼叶产业与荼叶文化、地方文化精神和地方文化支撑力方面,留下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成为汉水流域人民当今建设和发展和谐社会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9.
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的社会理想和目标追求,是"人人平等"理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展.目前,我国已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初始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开始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无可讳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面对不同社会阶层共存的现状,绝对的机会均等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应当联系国情来理性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力求达到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基本平衡状态,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平等、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贫困文化在中国农村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主要表现在闭塞保守、消极无为、安于现状等方面。贫困文化的形成与延续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它影响了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必须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改变贫困人口的观念,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消解贫困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