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是从文本解读的角度,对《道士塔》作的教学设计。一问王道士:因为你的“错步上前”,给中华文化造成怎样的悲剧?二问余秋雨:你拦得下斯坦因们劫掠敦煌文物的车队吗?三问我自己:“我好恨”,那么,作为我们自己,我最恨什么?导题西出阳关,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沿,河西走廊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基本内容,理解作者以灵活新颖的笔法表达的悲怆苍凉的感情。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保护文物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3.
一、历史“现场”的目击者历史宛如一只漏斗,荣耀与屈辱,高贵与卑贱,似乎无所不包,而又无一不被漏掉,最终只剩下漏斗本身。关于“敦煌石窟的罪人”王道士,历史的记载除了一方依稀的“碑文”,恐怕也只有一张面目模糊的“照片”了。然而,这具历史的干尸在书写者想像之网的打捞下,居然令人不可思议地复活于现世的视界之中:“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  相似文献   

4.
教学过程:一、学法指导性导入文章的题目不是作者随意写的。它对文章有重要作用,或是中心,或是线索,或是双关。当我们对一篇文章不知从何处分析时,不妨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提出问题,而后从文章中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我们也许会在寻求问题答案的同时更深地了解文章,理解文意。  相似文献   

5.
【导入】 师:有一种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众多贪婪的目光;有一种化,命途多舛,只用短短的10年,就成了中国人永久的痛……这,就是敦煌化。为什么敦煌化会成为我们永久的痛?今天,让我们一起踏上《化苦旅》,走进余秋雨先生的散《道士塔》去寻找答案。[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一余秋雨先生在《道士塔》中,不厌其详地列举了许多年代,如:20世纪初年、1900年5月26日、1905年10月、1907年5月、1908年7月、1911年  相似文献   

7.
王冶秋先生“煮”《阿Q正传》的体会,最是精妙不过。王先生认为,要读懂《阿Q正传》,至少要读14遍以上: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十四遍,也许是报警器……  相似文献   

8.
二、研析课文 (一)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1.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塔的?明确: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塔心坚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请同学们看课本前的插图,作者在莫高窟看到的几座僧人圆寂塔,就是这个样式。今天北京北海的白塔,其型也属于这种覆钵式的塔。)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的颁布,使得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日渐深入教师之心。教学观念更新了,教学方法改革了,更重要的是教学角色转变了。教学不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授受过程,而是师生互动、开放的对话交流过程,而这种互动、开放的对话和交流过程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而我们的课堂往往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了解学情,尊重学生阅读感受,从文体、作家风格、文章独特性等角度解读文本,以价值取向为规范,才可能达到对文本理性的、合符学生学情的个性化解读。  相似文献   

11.
《道士塔》是余秋雨先生散文集《文化苦旅》的首篇,是一篇饱含作者深情,有着深厚文化意蕴的散文。情感的体验是散文阅读的重点,理性的反思是阅读文化散文的更高要求。教学这篇散文,可以分为品渎和反思两个步骤。品读主要有三个层次:感知认读,学生一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情感诵读,学生二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思辨悟读,学生三读课文,探讨散文主旨。这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由情入理,引导学生逐步把握课文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十余年前,自己作为内陆地区黄土地上一所普通高校的普通教师。初次读到《道士塔》,心情是亲切而又复杂的;十几年过去了,在强大的全球化语境中,面对着西方的强势话语,再读《道士塔》,心情依旧是亲切而又复杂的:那是因为作品写出了弱势者的境遇,写出了弱势者面对强势者的尴尬。  相似文献   

13.
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作为一篇学散。受到了很多学爱好乃至作家朋友的推崇,现在已被选人了人教版高中语教材。对于此的赞美已有很多,无须笔再画蛇添足。这里,只想谈谈对中两处说法的质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敦煌文化的有关知识。 2.了解作者余秋雨。 3.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至2节。  相似文献   

15.
16.
高中《语文》第三册所收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一文中有两个别字,现指出来,希望再版时更正。①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此句中的“倾泄”应为“倾泻”。《现代汉语词典》中根本没有“倾泄”这个词,只有“倾泻”,意为“(大量的水)很快地从高处流下”。  相似文献   

17.
一、整合意图 作为一位著名的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余秋雨在他的“文化苦旅”系列中,以散文家的感性投入、学者的理性思考反思了中国文化。《道士塔》是其中著名的一篇。它通过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表现形式和深沉地思考,表现了对民族文化——敦煌艺术遭劫的痛惜,对当时统治阶级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痛恨。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对民族、国邦文化命运的关切。在这里,作者无意于一人、一事、一物的是非得失,而是站在历史、文化高度作出理性的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师:同学们,当我们翻开<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个个闪亮的浙江籍作家的名字就会映入眼帘,如大家比较熟悉的鲁迅、茅盾、郁达夫、戴望舒、徐志摩……真是群星闪耀.有人评价说:现代文学史有半部是属于浙江的.在当代文坛上也有重量级的人物出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重量级的、出生于浙江余姚,一个敢于独步于遥远的旷野、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脚下的文化名人--余秋雨.(幻灯片:余秋雨的照片)  相似文献   

19.
苗欣 《中学文科》2007,(6):57-57
余秋雨的《道士塔》共分四个部分,我们可以用“文路教学法”分阶段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第一部分文章开始并未谈“道士塔”,而是说莫高窟大门外的景象,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一点,及时提问学生:文章开始部分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为了引出“道士塔”)如何引出“道士塔”的?(门→河→地→塔→道士塔)这是什么写作手法?(移步换景)好处是什么?(使文章结构紧凑,线索清晰)这就是简单的文路教学法,下面按照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画出课文第一部分的线索图。  相似文献   

20.
余秋雨的<道士塔>写莫高窟敦煌文书所遭受的历史厄运以及作者对此的感悟沉思.但文章涉及的一些问题却引起了我的疑问和思考. 作品首先写王道士,说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尽管作者也意识到"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并且也提到了一些官员的无知和腐败,但还是把相当多的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了.什么"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什么"小丑""肮脏"等等,作品详细描述了王道士发现敦煌文书并将其卖给斯坦因等人的过程.文章名为<道士塔>就很说明问题,而且应该说,全文是紧扣"道士塔"这个题目的.这就给人一个印象,似乎真如作者所说:"不幸由王道士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而如果换另一个有文化的人来当家,似乎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