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艺术语言是一种心灵化的语言 ,它最自然地展现了主体心灵的自由。在艺术语言创造过程中 ,主体反映客体 ,并非理性的认知和评价 ,而是感性的体悟和描写。任何对象经过主体的以眼观物、以心感物、以情化物的全过程 ,都将形质尽变。这种变形的客体 ,是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双向变形的结果 ,是主体心灵化和审美化的显影。艺术语言的心物感应 ,是主体把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情感融注到客观物象中 ,使物象变形为审美对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主体的心理活动、思维活动对心物感应具有指向作用 ,它所整合出的变形客体是蕴含着主体的审美比较、审美选择和审美评价的心灵之物 ,它是主体心灵世界的最自然、最真实的投射  相似文献   

2.
审美对象是与主体意向性有关的客体形式;审美对象要引起审美主体心灵的反响,主体自身就必须有相应的情感呼应。这种情感呼应,不仅是个人的,更是社会的。因此,在审美选择中所实现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合乎人的本性的关系,是主客体的天然际合,包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和情景合一。使人类得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使人类在对象化的过程中,得以自我印证。  相似文献   

3.
自由情感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情感:自由情感和必然情感。所谓自由情感指的是刺激源和这种情感对象之间没有任何直接的利害关系条件下所产生的情感。自由情感大部分属于纯粹的精神或者心理层面,只是一种心理体验。所谓必然情感则指的是刺激源和情感对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功利关系或所属关系条件下所产生的情感。这些刺激源或者能直接带给刺激对象直接的好处或害处,这类刺激源多半是外在的客体;或者本身就隶属于情感对象的一部分生理机能,它们主要指那些内在的自然的生命欲求。所以必然情感实质上是~种因果性情感或者功利性情感。一般地说,现实中的绝大部分爱情、亲情和友情都属于,必然情感,而以自由情感方式存在的爱情、亲情和友情则是现实中的稀缺资源。不过这一缺憾因为艺术品的存在而得以弥补。艺术品虽非天然的审美客体,然而,在同等条件下,艺术品较之其他审美客体更容易引发审美主体的自由情感,因为艺术品跟审美主体之间最缺乏明显的实际利害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美学的“中和”特性既体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本真状态,更是艺术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既含有哲学意义的生命本体论特征,又汇聚着审美智慧,呈现着深生态意蕴。由“中和”到“致中和”而归位的审美状态是由生态、生命指向艺术与美的辩证生成过程及境界。它能够以人与自然的生态感应与审美体验而铸就审美主体的心灵世界,在体悟美与艺术及生态之意味的活泼的生命韵律中,使人以一种圆融无碍的自由精神畅游于宇宙万物之中。  相似文献   

5.
实践的自由与美的范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作为个体的生存,从实践(以物质生产为中心)出发才逐步生成,而在实足走向创造的过程中,人们才不断达到一定的自由境界。正是人的实践-创造的自由使自然人化,人也人化,从而产生出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体现对象之上就是美,而体现在人本身之上则是美感。人类的实践-创造的自由同样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和一个共时性的结构,因此,它不仅有不同的自由程度和不同的自由境界,而且还有自由,反自由,不自由,准自由等几个维度;与这些不同的自由给度相关便形成了美,丑,柔美,刚美,悲剧性,喜剧性,滑稽,幽默的相应的美的范畴,并形成各个美的范畴之间的过渡,转化,对应等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美的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6.
美是从主体人的心灵出发的一种主观情感判断,它是不依赖于功利、概念、目的和内容的一种纯粹形式的感性直观,崇高是从对象的无形式中通过理性唤起的精神力量。康德为审美划出了一个独立的领域,歌颂"自由"与"尊严",将自然纳入人的自由活动,人与自然在审美活动中实现了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作曲家、钢琴家赵晓生说:钢琴演奏的情感需要“发之于心”。他还说:“演奏者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演奏者处于半迷半醉之态、任凭想象自由飞翔之际。”心理学对想象的定义为: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成新形象的过程。而钢琴演奏的想象属于审美想象。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直接感受对象时不以机械、消极地感受为满足,而总是积极地调动和改造由于审美对象的刺激再现出来的过去记忆中的表象并创造新形象。此时此刻,审美主体的精神是自由的,它足以超越现实,创造一个他自己的理想世界,根据他所创造的理想世界用双手在钢琴…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音乐作品的自然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作品表现了千姿百态的大自然的美质;二是音乐作品抒发了真实自然的情感。这两类音乐作品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前者能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并从中寻找到生命的乐趣;后者能让人们用心灵去感受真实自然的美好,并从而达到与真实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由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9.
古代酒文化中的宋代女性文学思乡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酒文化为古代文学提供了广大的审美空间和审美对象。但是宋代女性文学沉淀于酒文化中的思乡主题却与男性主流文学不尽相同,它虽然缺乏男性文学广阔的时空境界和独立自由的抒情主体,却在有限的审美时空里抒发了古代女性历经战乱、异域飘零的情感体验,真实叙述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遭遇中的思乡情怀。  相似文献   

10.
人类在与自然的长期共同发展中产生了神奇的情感对应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审美活动及审美能力应运而生。正是通过这种独特而丰富的审美关系,人们再一次发掘了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发现了自然山水的审美效应,主要体现于自然给予人的自由意志、生命意识以及时空感悟诸层面。  相似文献   

11.
直观与美     
主体与客体具有多重关系。有认识关系,有价值关系,还有审美关系。审美关系是主体心灵与客体形式间的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关系,它与认识关系,价值关系是不同的。直观是审美的基础。直观具有三个特点和三个层次。在真、善、美的世界里,美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是连贯前二者的桥梁,人们通过审美,从必然走向自由。  相似文献   

12.
山水作为人们的审美和游赏对象,能使审美主体精神自由从而起到"养神"的作用。而"养神"是养生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山水养神可以获得养生之目的。本文即以养神为出发点,简要探讨山水自然与养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自然山水自六朝以来一直被文人视为主要的审美对象之一,晚明文人出于对自然山水与自我心理感受的纯粹关注,开拓出藉由山水通往主体心灵自由的审美路径。其中,公安派袁宏道的山水文学将庄学与“性灵”文学相结合的尝试更是堪称典范。袁宏道凭借对庄学的深刻领悟和对自然山水的独特感受,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在审美视角、审美趣味和审美体验上别出机杼,远契庄学精髓又不失公安派“性灵”之内质;既是庄学的赓续,更是对庄子审美境界的超越与创新,其文学史意义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4.
山水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在此境界中,审美主体与对象融合无间,忘物忘我,魂天归一;李白、张孝祥、柳宗元、徐霞客对此有精湛的描述。山水审美的“天人合一”境界总体上构成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同一。在对象中发现情感、发现生命以及精神的专一,心境的澄明,是进入此境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语文与审美的结合似乎是天然和必须的。因为,这种结合可以有效地将美、美德、爱、自由、平等这些可贵的思想和精神传达,并使之得以有效的传承。事实上,审美是一种境界。它需要将自我的全身心投入其间;也需要激发起沉潜于主体心里的意识和情感及其参与;更需要将自我的自由和理性灌注其中。唯有如此,审美才能真正到达美的彼岸和真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浅谈公共艺术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公共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公共艺术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培养大学生对自然和艺术之美的鉴赏,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审美对象的客观形象,培养他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和协调他们的审美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心理功能,尤为重要的是能够逐渐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排泄生命的束缚与情感的压抑,使其获得一种心灵的自由,整个人格精神获得一种完善。  相似文献   

17.
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使社会成员能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以全面发展,使其能真 正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积极改造客观世界,并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而审美教 育,就是要通过人的审美实践,“生产”出懂得美的规律,并能自由创造美的“主体” 以丰富人的本质。审美教育就是不断以美的形象、美的情感,陶养人的情操,净化 人的心灵,使其成为会欣赏美、积极创造美的崭新主体。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日常生活的休闲和审美角度来分析宋词,从人的感官的精致化,即内在自然的进一步人化为起点,通过审美观照使日常生活内容无一不可以入词,而情感的深化和理智的哲思最终又让宋词达到了对生命的旷达和超越境界。宋词主题内蕴的发展深化正契合了休闲境界的提升过程,从日常生活的享乐和愉快走向审美的自由与超越。  相似文献   

19.
主要以旅游景观中的建筑审美为例,着重探讨在旅游审美活动中的移情现象,并结合具体的审美场,给旅游者一种心灵上的共鸣;然后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如何进入移情观照的最佳境界上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方法,即自然与人,对象与情感在自然物质和形式感上应该映衬呼应、同性契合,给人以特殊的心理感知和审美体验,最终达到人与景的情感对话.  相似文献   

20.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文本解读是一种读者与文本对话的活动。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及其意义的建构把握世界,同时也建构自我世界。作为读者的学生和教师,在文本解读活动中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作用——用自己那颗在解读体验中跳动不安的心灵去激活文字,激活文本,因而使文本成为主体情感、意志、生命和灵肉的载体,并诞生出新的审美意义。显然,读者的这种能动性和创造性作用,已经超越单纯理解和解释对象的领域,而跨入对主体自身审美心理结构(情感、意志、趣味、生命感等)重新建构的境界,也就是对“读者的建构”活动。应该说,这种“读者的建构”境界,能够充分标示出解读过程中主体性所臻达的完满程度,是实现解读“有效性”的根本标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