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当前,教育界普遍在探索并实践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本文作者从自身教学实践中对中学物理教育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教育宗旨"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民国时期的教育宗旨(含革命根据地教育宗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这对有关“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教育方针”之类概念的抉择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对这些概念的抉择给予了必要的揭示,因为毕竟这几个概念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4.
不能说当下的教育都已背弃了宗旨,但不少的教育或者教育的不少方面正在淡化、模糊、消解和偏离教育的宗旨,这恐怕是不争的事实。[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不能说当下的教育都已背弃了宗旨,但不少的教育或者教育的不少方面正在淡化、模糊、消解和偏离教育的宗旨.这恐怕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当前,教育界普遍在探索并实践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本文作者从自身教学实践中对中学物理教育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大学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造就德才兼备之人才虽然在学界早已达成共识,然而在实践中却时有背离。高教领域的趋利倾向,时隐时现的形式主义,学生人格培养上的“无为”与“不为”,以及整个教育环境的庸俗化,对大学教育宗旨的实现带来了种种不良的影响。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坚持大学教育人格塑造的宗旨,维护大学教育中学术自由的原则,争取大学相对独立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对通识教育宗旨的理解一直存在分歧.文章论述了通识教育宗旨三个递进的层次:知识的寻根和视野的整体性、情操的陶冶、公民的培育,以及贯穿其中的价值塑造的主线.如果我们将这一宗旨作为通识教育的总纲,就会抛弃那些支离破碎、没有启蒙意义和道德内涵的课程,精心设计有内在联系的通识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9.
李剑萍 《教育研究》2012,(5):123-129
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的教育活动和"革命教育论"思想冲决了清末教育宗旨。民国建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并以此为基础制定颁布了"民元教育宗旨",取代了"中体西用"亦新亦旧的清末教育宗旨,在法理上、形式上确立了现代教育宗旨。现代教育宗旨的确立蕴涵了教育家蔡元培的教育创新力,他反对"忠君"而超越辛亥前革命党人的"革命教育论",尊重传统而扬弃传统文化本位主义,体念教育实况而指向教育本体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对党员进行党的宗旨教育面临新的问题。研究这一时期宗旨教育的特点、意义,用新的时代精神充实宗旨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除传统的家庭教育之外,还有教会女子学校教育、太平天国女子社会教育、清末女子学校教育、民国时期女子学校教育与新民主主义时期根据地女子教育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女子教育的目的各不相同。从维护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到培养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和较高政治素质的妇女干部,提高和改善广大妇女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使之为争取民族解放、社会解放、妇女解放做贡献,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的目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教育评价目的随着四代教育评价理论发展而发展,并经历了鉴定目的观、诊断目的观、改进目的观、发展目的观.教育评价的目的就是“人”,评价目的一旦缺少“人”,教育就会有偏离航向的危机.  相似文献   

13.
关于高校德育目标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德育目标由纵向和横向两结构组成 ,具有政治性、重复性、层次性和序列性等方面的特征 ;确立与实施高校德育目标应遵循满足社会需要和满足个人需要相结合 ,坚持立足于现实与着眼于未来相结合、坚持精神效益和物质效益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教育有无目的”是针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这一命题提出来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需要在“教育作为工具”和“教育作为生活”这两种不同语境中加以理解和把握。“教育目的”理论充满着价值判断,“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之争,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论家所持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对立与冲突。在当今时代,二者应该实现统一和融合。  相似文献   

15.
我国近现代教育立法中教育宗旨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三个自身的特点,一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二是反映社会的要求,三是反映人的发展要求。这些特点对我国现阶段教育宗旨的制定有三个启示,一是教育宗旨应当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二是教育宗旨应当符合现阶段社会的需要,三是教育宗旨应当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6.
教育目的既是教育理论上的一面旗帜,又是教育实践中的行动指南。新时期我国教育目的可具体化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一表述对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教育法制是教育民主化的发展相联系,按照依法治理的原则、方式来管理、规范和发展教育带来所形成的教育法律程序。教育法制是由五个环节构成的实践体系。教育法制的本质体现为教育利益的合理分配,其价值目标包括内容向度目标与过程向度目标。但是教育法制的价值不是万能的,是有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目标定位于少数社会楷模才能达到的高尚品德,存在要求过高的问题。德育目标定位应从强调“少数社会楷模具备的高尚道德”转变为“正直优先,兼顾高尚”,这种定位的理论依据:一是伦理学中德性论和义务论的分歧,二是教育中优秀和合格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我国教育目的理论的若干实践范畴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目的理论的实践范畴包括教育宗旨(educationaltenets)、教育方针(educationalguidelines)、培养目标(trainingtargets)、教育目标(educationalobjectives)等。作为国家统一的教育目的,教育宗旨和教育方针具有强制性、宏观性、历史性和理想化的特征。教育目标是多层次、多样化的目标体系。在针对教育实践的理论研究和具体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引入“教育目标”范畴并将其细分有利于“教育方针”的贯彻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教育近代化肇始于19世纪60年代,初步成型于清末新政时期,至20世纪20年代初基本完成。与此同时,近代国人出国教育考察也大致经历了如上三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的考察活动都是因教育改革而发起,直接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