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工作需要,许多夫妻不得不分居两地。两地分居家庭中的孩子一般都在母亲身边,因此,常听一些父亲说孩子认生,不跟他亲,等等。其实,这些不在孩子身边的父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亚于孩子的母亲,在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对孩子的爱甚至比母亲更深沉。出现父子生分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孩子缺少感受父爱的机会。父爱对孩子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对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两地分居的夫妻双方应担起责任并作出实际的努力,去创造让孩子感受父爱的机会。从小生命开始孕育起,做母亲的就应经常向远方做父亲的介绍孩子在娘胎里的情况,并在“胎教”时与孩子“谈谈”有关他父亲的内容,听录有父亲声音的磁带。在孩子将要出世时,父亲最好能回家探亲,使孩子一出生就能见到父亲,以建立最初的父子间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父亲和孩子来到一堵墙跟前.父亲对孩子说:“给你10米的助跑,你敢不敢跳过去?”孩子用眼睛瞟了瞟那堵墙.回答说:“这么矮的一堵墙.没有一点问题。”于是孩子一跃而过。可他没有想到.墙那边是一条沟,他重重地摔在了沟里。孩子从沟里爬起来,愤愤地说“爸爸,你为什么要骗我?”父亲没有立即给予回答。过来一会儿.他们又顺着墙往前走了一段,父亲忽然停住,又对孩子说:“孩子.给你10米助跑.你敢不敢再跳过去?”孩子连忙说:“不行啊.我已经受伤了.脚还疼呢.再摔一下我哪里受得了。”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严父慈母”,指的是父亲的职责在于多管教孩子,而母亲却要在生活上对孩子多加关心。然而,生活中有另一种“严父慈母”:孩子犯了错误,父亲严厉批评,母亲却在一旁护短。我熟悉的一位同志,他学过一点心理学,对孩子管教还算得法。但他的妻子是农村妇女,一字不识,常常认为丈夫把孩子管得太死。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行行出状元”,对孩子的期望要实事求是,因势利导,顺其自然,要设身处地为孩子分忧解难,而不要硬逼孩子,不要无休止地对孩子要求这个那个,不切实际地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只会事与愿违。当我们无休止的对孩子期望要求时,我们首先想想给了他多少实际的帮助。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孩子天天这样不切实际的要求我们,结果又会如何呢?我接触过一位家长,他曾经和孩子试着换个位置,孩子当父亲,父亲做孩子,孩子向父亲提问题:“人家挣1000元,你怎么挣800元呢?人家住三居室,你怎么住筒子  相似文献   

5.
现在常能听到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儿子缺乏男子气概,甚至有的人嘲笑这样的男孩为“娘娘腔”,也常常看到一些男孩疏远父亲,与父亲打“冷战”,更有甚者成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少年”。心理专家表示,这主要是由于“变相父爱”导致的。父亲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少,孩子没有得到正常的父爱;或者父亲教育不当,让孩子对父亲不满;还有就是因为特殊家庭环境父亲放弃了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  相似文献   

6.
用心做父亲     
男人,无论是高官、富豪、明星、精英还是普通百姓,当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都是一样的,都有一个共同的角色——父亲;男人,无论事业上如何辉煌,能够怎样地“呼风唤雨”。并不意味着有教养孩子的能力和作为父亲的成功。父亲对孩子来说是唯一的,是孩子永远的学校。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父亲要履行做父亲的职责。要用“心”来做。  相似文献   

7.
特别的力量     
说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对父亲这一角色“情有独钟”,他有一句名言:“父亲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让我们来看一看——  相似文献   

8.
《家教世界》2014,(4):7-7
他生于北京,是一个让母亲挠头的“坏”孩子。可父亲却另有他的看法:不怕孩子皮,就怕孩子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能太“乖”,太乖的孩子往往抵挡不了坏。有时候孩子“坏”一点反而是一件好事,对“坏”孩子只要施以适当的教育,他会变乖的。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电子医学工程系的母亲觉得孩子的父亲说得很有道理,于是配合丈夫对孩子积极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是上天赐予他们的礼物,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他的生命就与父母深深地联系在了一起。“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成为家长行动的指南。对孩子的教育成为父母最为关心和重视的话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父亲和母亲两者在子女的教育中“争权夺势”;父亲或母亲一方淡出孩子的教育,只有一方来教育孩子等等,  相似文献   

10.
误区一: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期末考试结束,一个朋友带着在三年级读书的孩子到家里玩。我问孩子:“期末考试成绩怎么样?”孩子自豪地告诉我:“我的功课都是优!”“真棒!”我称赞道。确实,就我对孩子的了解来看,他能得到全优真的是很不错了。  相似文献   

11.
由于家庭背景及个性、生活条件的不同,很难描绘现代父亲的理想形象尽管如此,父亲对孩子的爱却不分轩轾我们在五大城市展开“我心中的理想父亲”调查访谈,从中,您是否看到了自己父亲或是您孩子他爸的影子?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由于“男主外、女主内”等观念的影响,教育孩子常被视为母亲的分内事,而父亲却往往以工作忙、没时间等理由推脱对孩子的教育。父亲的教育缺位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很可能会在孩子性格、智力、情感、体格等的发展中造成一定的缺陷,特别是男孩,他们往往会比双亲都关爱的孩子更加胆小,做事更犹豫,兴趣和游戏都带有更多的女性模式。家庭教育中父亲的参与不仅能给家庭生活带来更多的欢乐与和谐,还能给孩子施加母亲所不能给予的男性影响。那么要成为一个好父亲,应怎么做呢?  相似文献   

13.
父亲要重视对孩子的管教,学会怎样去惩罚孩子,但不要体罚他们。多数孩子一听到父亲的管教就联想到惩罚。他们认为父亲是迫使他们为做错事而受苦的人。虽然不是每个父亲都如此,但绝大多数的父亲都是只负责“管”的责任,而忽略了“教”的责任。有一些父亲根本不参加儿子的管教工作,把孩子小时候的管教责任完全推给了母亲。对于中国家庭中的父亲而言,如果当父亲把管教儿女的责任全交付给母亲时,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摩擦就会增多,没有父亲帮助,她极难克服这些摩擦。为了孩子,为了妻子,为了  相似文献   

14.
正常的家庭中,有父亲也有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应是父母共同合作。但是生活的事实经常是父亲忽略了自己在家庭中的教育者角色,放弃了做父亲的乐趣,成为一个“工作人”。本栏目旨在呼吁父亲参与家教,让父亲成为真正的父亲。主持人/刘秀英独生子女的特殊问题独生子女的教育尤其困难。孩子们面对的是占多数的成年人,而父母所有的愿望和关注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对于孩子在任何一方面表现出的失败他们都极其敏感。这些孩子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他们必须成长得完美,使父母高兴。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成功的过分依赖可能使孩子不容易独立于父母…  相似文献   

15.
常常看到西方影视剧中,父亲或母亲对孩子充满温情地说一句“我爱你”,这句话像是有着非同寻常的魔力,能让悲伤的孩子露出笑容,能让愤怒的孩子平静下来,能让胆小的孩子勇往直前。过去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们往往说,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这种方式我们学不来。现在,随着文化、观念的不断接触、碰撞,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习惯于对孩子张口“宝贝”,  相似文献   

16.
徐政珠 《班主任》2021,(3):44-45
父亲的陪伴和教育对孩子异常重要。据统计,平均每天与父亲共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更聪明;而且男孩更像男子汉,女孩长大后更懂得如何与异性交往。为了让学生的父亲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我们班的“爸爸讲故事”活动应运而生一一让爸爸们分享自己的故事,让孩子们吸取父辈智慧。  相似文献   

17.
育儿资讯     
《母婴世界》2013,(10):68-68
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力水平更高 心理学专家认为,由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力水平更高,他们在学校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也容易成功。父亲在育儿的种种方面都优于母亲:在教育内容上,父亲的知识面一般广于母亲,在拓宽孩子视野、丰富孩子知识上就稍逊一筹了;在生活习惯的培养上,父亲教育孩子要独立、果断,要具有勇敢精神和冒险精神,而母亲总想保护孩子,使孩子更柔弱、更胆小一些;在教育方式上,父亲对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态度一般都比较强硬,而母亲则时常心软。  相似文献   

18.
王莉 《今日教育》2023,(6):75-77
<正>又到六月,又到父亲节。每年的父亲节,我都会写一些文字,怀念我那已仙逝多年的父亲。我常常想,什么样的父亲在他离开多年以后,还能让其孩子持久、深沉、满心温暖地怀念他;什么样的父爱,能让孩子如沐春风而刻骨铭心;什么样的父教,能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深远。无论一位父亲是什么性格、学历、职业、地位,只要他真诚地爱过孩子,只要他对孩子尽心尽力,并且心甘情愿地对孩子倾注了大量的时间与情感,他的爱,孩子一定会收到,并永世难忘。我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对孩子全心全意付出,“将一切可能的时间献给孩子”的好父亲。虽然他陪伴我的岁月在我的生命长河中实在是太短暂了,但是他的爱就像阳光一样始终环抱着我、温暖着我,从未离开;他的爱就像坚实的铠甲,始终保护着我、鼓舞着我,让我有勇气与力量面对人生风雨。  相似文献   

19.
1994年12月10日,以文部省为主实施的家庭教育国际比较调查结果表明:日本的父亲与欧美各国相比,在养育孩子、进行品行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小,倾听孩子诉说烦恼的父亲在四人中只有一人。母亲对孩子成长的满意度低于国际比较中的其他国家。文部省还说:“由于父亲为工作所累,承担养育孩子重任的母亲感受到沉重的压力,所以有必要改善劳动条件。”  相似文献   

20.
广州的一项最新调查表明,近六成父亲没空与孩子交谈,父亲在家教中缺位,孩子因无伙伴而发生心理障碍等问题。“孩子犯错误时,您对孩子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接受问卷调查的53%的家长的回答是“你看某某多好,你有他(她)一半,我就知足了”,“你怎么搞的,又闯祸了”。教育专家警示家长,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