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倪方六 《八小时以外》2011,(11):120-121
“乐不思蜀”,一直是一个贬义成语,成为刘阿斗一一三国时蜀国后主刘禅的标签,刘禅也因此被外界认为是个糊涂虫。我在研究那段历史时发现,刘禅其实并不是扶不起的阿斗,而是很有头脑的一个人。乐不思蜀,其实是一种生存智慧。刘备之死是因为患了场大病,而这病是怎么来的?  相似文献   

2.
乐不思蜀     
此语出自《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公元223年,三国时期蜀汉的创立者刘备病逝,他十六岁的儿子刘禅即位,称后主。刚即位时,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下,尚能治理国家。诸葛亮等先后去世后,刘禅便昏庸无能,只知玩乐,终于在公元263年被魏国灭亡,刘禅投降成了俘虏。魏帝曹奂让刘禅到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并封他为安乐公。刘禅对此非常知足,在异乡过着享乐生活。  相似文献   

3.
4.
5.
大家知道,“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是用来比喻乐而忘本或乐而忘返的。这个成语典故大家也很熟悉,说的是三国末期,魏大将军司马昭发兵灭蜀,蜀后主刘禅(阿斗)被俘带至洛阳后,仍过着花天酒地、荒淫无度的生活。一日,司马昭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答:“此间乐,不思蜀。”后人将此语精简为四字,即“乐不思蜀”。  相似文献   

6.
刘涛 《语文天地》2009,(9):50-51
成语“乐不思蜀”原意是刘禅安于逸乐不思亡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快乐得忘了本,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后形容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这个典故是刘禅传下的。刘禅(公元207—271年),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后主,刘备的长子。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任皇帝。后蜀汉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曹魏,被封为安乐公。  相似文献   

7.
乐不思蜀     
开栏小语: 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有数不清的名“典”妙“故”。开设此栏,一是通过介绍古代文史中的典故。让小读者了解一点中国古代文史知识,增加语文积累:二是通过阅读典故。切实提高小读者的古文阅读能力。作者在选编过程中.一是注意所选典故的可读性和故事性;二是尽量选取小读者在语文学习中需要熟悉却不大明白其意的条目:三是还特别关注了那些对学习和成长有启迪作用的条目。  相似文献   

8.
乐不思蜀     
蜀:指现在的四川省。不是老鼠的鼠哟,也不能解释成快乐得像老鼠一样。三国时期,刘禅在父亲刘备死后做了蜀国的皇帝。他整天不理朝政,只顾吃喝玩乐。没过几年,蜀国就被魏国消灭了。魏国皇帝把刘禅赶出蜀都,命令他迁到洛阳居住。刘禅在魏国仍然只知享乐。有一天,魏国大将司马昭请刘禅吃饭,特意让人表演蜀国歌舞,蜀国的旧臣看了,都难过得掉下了眼泪。刘禅不但不难过,反而  相似文献   

9.
陈强 《现代语文》2002,(1):14-14
经常听到有将蜀汉后主刘禅的“禅”字读成“chan”。笔认为这种读法是错误的,刘禅的“禅”字应读作“shan”,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0.
却正教刘禅     
阅读材料司马文王(司马昭)问刘禅“: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却正教禅:“若再问,宜泣对曰:‘先墓在蜀,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因闭眼。王曰“:何乃似却正语?”禅惊视曰“:诚如尊命。”——《三国志·蜀书·后主传》阅读材料习题(1)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提炼出的四字成语是。(2)与“会王复问”中的“会”含义相同的一句是()。A.谁习计会,能为(田)文收责(通“债”)于薛者乎?B.会天大雨,道不通。C.迁客骚人,多会于此。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文中横线上应当填入的句子是()。A.禅为正言B.禅言如此C.禅如正言D.禅言如正(…  相似文献   

11.
Q我和老公常利用双休日带孩子到公园或游乐园去,可是每次到该回家的时候.孩子又哭又闹不肯回家。所以每次都以老公强行拖着眼泪汪汪的  相似文献   

12.
<正>受几千年根深蒂固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很多教师每次走进课堂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的收起所有的笑容。美术课堂也是如此,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必须埋头创作,课堂绝对要做到鸦雀无声。其实,我们的美术课堂完全可以换一个样子,可以充满欢声笑语,也可以像画一样美丽。我们完全可以把课堂搬进花园、搬进博物馆,搬出一成不变的教室,让教师和学生露出美丽的笑脸。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我再一次走进课堂,郑重向学生宣布:从今天开始,让我们的美术课来个天翻地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丁娟 《现代语文》2006,(7):99-99
现在媒体和许多人都将后主刘禅读作"刘禅(chán)",我认为应该读作"刘禅(shàn)". <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禅"的:"禅,祭天也,从示,单声,时战切".<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禅(shàn)①古代帝王祭地礼.  相似文献   

14.
“床”辨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明白如话,家喻户晓,蒙童成诵,但诗中的“床”字,一般诗歌选本都未加注,以为这是一个人人都懂的常用字,就是指当今作卧具之用的“床”。如《唐诗鉴赏辞典》说“透过窗口的皎  相似文献   

15.
此语最早见于《后汉书·周泽传》,周泽字稚都,北海安丘人,少习《公羊严氏春秋》,曾为渑池令,永平十年,拜太常,清洁循行,尽敬宗庙。“常卧疾斋宫,其妻哀泽病老,窥问所苦。泽大怒,以妻干犯斋禁,遂收送诏狱谢罪。”时人为之不平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应劭又在《汉官仪》中续曰:“一日不斋醉如泥。”唐代大诗人李白,有感于此,甚觉愧疚,其《赠内》诗云:“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有人把  相似文献   

16.
“客”辨     
所suǒ有yǒu的de客kè人rén都dōu称chēn“宾bīn客kè”不bù经jīn常chán来lái的de客kè人rén称chēn“稀xī客kè”ǎndekèrénchēnchánk蔓经jīn常chán来lái访fǎn的de客kè人rén称chēn“常chán客kè”远yuǎn道dào而ér来lái的de客kè人rén称chēn“远yuǎn客kè”陌mò生shēn的de客kè人rén称chēn“生shēn客kè”尊zūn贵uì的de客kè人rén称chēn“贵uì客kè”对duì诗shī人rén的de别bié称chēn为wéi“骚sāo客kè”对duì文wén人rén的de别bié称chēn为wéi“墨mò客kè”到dào寺sì庙m iào烧sh…  相似文献   

17.
辨“蒂”     
蒂dì瓜果跟茎、枝相连的部分;把儿(bàr);并蒂莲|瓜熟蒂落|根深蒂固。(《现代汉语词典》199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笔者认为,其中列举的三个例子,除“并蒂莲”外,后面两例中“蒂”字的意义与释义均不相符。“瓜熟蒂落”中的“蒂”并不是“瓜果跟茎、枝相连的部分”,而是指瓜的前端留下的花的残余部分,俗称花蒂,生物学上称之为“果顶”。  相似文献   

18.
“致”辨     
高中语文第一册《劝学》一文中有“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一句,文后注释为“致,达到”。这样注解,对理解文意来说,相当清楚明白,  相似文献   

19.
胡祖信 《学语文》2003,(2):39-39
“意在笔先”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唐朝诗人王维就曾提倡“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山水论》)。清人沈德潜以绘画为喻,说作诗之道,谓“写竹者必成竹在胸,谓意在笔先,然后着墨也。”所谓“意在笔先”,就是作诗(或写文章)时,必须首先对全篇内容和旨意有一个通盘的谋划和明确的方向,做到胸有成竹。否则,兴之所至,断断续续,必将无所归依,支离破碎,杂乱无章。任何写作活动,只有“意在笔先”,才能对所有的材料作出合理的选择与安排,才能恰到好处地运用技法和语言,使内容得到合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然诺”辨     
然诺,是上古文明积淀下来的一种理念。《史记》把然诺与义相提并论,以"仁"、"义"二字,提炼"然诺"观念以概括游侠特色,其意义在于提倡正直的侠义精神,弘扬天下为公、行仁重义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