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宗利 《学语文》2010,(3):16-17
情感,本是人的心理活动,也属人的隐秘,作为古文化人.对情感表述以含誉、委婉为美。而李密为何要把自己的情感世界展示出来,其目的何在?  相似文献   

2.
3.
[定位 ]1 学习文言文 ,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必须牢记。2 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 ,熟读课文 ,鉴赏文章叙事陈情层层深入的构思技巧和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切入 ]初中曾学过《出师表》 ,文章言辞恳切 ,真挚动人 ,表现孔明鞠躬尽瘁的忠心 ,也“常使英雄泪满襟”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与《出师表》齐名的是李密的《陈情表》 ,人言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后人说 :“忠则出师 ,孝则陈情。”[探究 ]1 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 ,对基础知识进行检查 ,打牢基础。(投影 )A .对加点实词进行解释慈父见背 …  相似文献   

4.
晋武帝泰始三年(267),朝廷征召蛰居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的蜀汉旧臣李密出仕。先授郎中之衔,旋除洗马之职,“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晋武帝司马炎何以急召一介布衣李密人京委以重任?李密以孝闻于世。“祖母刘氏,躬自扶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晋书》本传)司马炎“以孝治天下”,李密是一个行“孝”的典型。此其一。李密是蜀汉名臣光禄大夫谯周门人,魏灭蜀(263),谯周力主刘禅投降,而李密为谯周得意门生,朝廷视之,不属“异类”。此其二。其时,蜀灭四年。  相似文献   

5.
《陈情表》一文词意婉转.陈情恳切,读之感人。但阅读本文有两个疑点须澄清.这对理解文章主旨、了解人物形象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7.
自古以来,圣命难违,凡有违者,轻则贬官削秩,重则杀身乃至株连宗族。尤其是当这个国君比较多疑、冷酷时,批龙颜、逆圣听就更需要非凡的勇气和超人的智慧。历史上敢于这样做的人很少,李密就是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8.
一、诵读--画眉深浅入时无? 学习这篇文本之前,我布置的预习要求是:1.朗读文本,参考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扫除诵读障碍.2.初步读出感情.上述两个要求,实际上体现了诵读的两个层次.检查预习时,我发现,由于预习充分,第一个要求已经比较到位了,但是学生还没有进入角色,绝大部分学生的朗读对感情把握不准确,甚至是无感情地读.我在备课的时候,曾听了好多种示范朗读磁带,感到<千古流韵>系列的诵读对李密异常复杂的感情把握得最为到位,但依然存在值得商榷之处.我先让学生倾听欣赏,主要借鉴朗诵者对感情的把握,看哪些地方和自己的把握相同,哪些地方不同,怎样处理更好.要求听读时注意做好标记,并认真体会,然后进行评点.他们预习时已经读了很多遍,有些地方正苦于不知怎么把握,正处于"愤悱"状态,所以听得很专注.听完后,大家有豁然开朗之感,但也对个别地方提出了异议,对此先在小组内进行评议,再自由诵读、体会,而后由几名学生朗读,大家做了一些评点,全班又齐读了一遍,基本达到了第二层诵读的要求,但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对作者感情的深层把握,尚需进一步的引领、开掘.  相似文献   

9.
问:孝子李密要在家侍奉年过九十的祖母,不肯出来当官,这是可以理解的,<表>中就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亲情说了许多动人的话,也不难懂;但是<表>中又特别提到"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他为什么要说这些贬低自己的话?是不是有什么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10.
储晓军 《学语文》2003,(3):15-15
晋武帝即位后,大力网罗蜀吴旧臣,一是以怀柔的政治策略,培植前朝旧臣对新王朝的情感;二是以诱以官禄的人才策略,切断前朝旧臣对旧王朝的眷念。然而,一旦受招者不受王命,就可能被视为或腹诽  相似文献   

11.
12.
《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司马炎的一篇公文,作者提出了辞(不就职)的请求。这个请求在当时要冒很大的风险。试想,西蜀灭亡,西晋建立,正是许多人谋求上进的好机会,而李密作为“亡国贱俘”对武帝“诏书切峻”征召他为太子洗马这样一个炙手可热的职位,却提出辞谢,能不引起武帝的猜疑?李密是怎样使天下至尊收回成命,给以恩准?这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迪?这值得我们在学习本文时认真地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3.
《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陈述了自己不能马上出来做官,无以奉旨的景况,感情真挚,言辞恳切,这在骈文中是少见的,难能可贵。然而《陈情表》毕竟是骈文。骈文除讲究形式排偶整俪外。还讲究表意含蓄典雅,所以语言委婉隐讳。语言委婉是骈文的特征,当然也是本文的特征。《陈  相似文献   

14.
李克全 《学语文》2003,(5):10-10
苏轼曾说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孝。”他认为贯穿全文的是一个“孝”字 ,动人心魄的也是一个“孝”字。而在我看来 ,《陈情表》的最成功之处乃是它异乎寻常的语言技巧 ,面对一国之君的屡次征召 ,冒着藐视新朝的巨大嫌疑 ,李密是如何说服晋武帝改变初衷 ,而答应了他奉养祖母的请求的呢?一、感皇恩浩荡 ,敬之以词《陈情表》全文475字 ,从“臣密言”到“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谨拜表以闻”共用了29个“臣”字 ,其中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荣”中的两个“臣”字是指朝臣外 ,其余27个“臣”字均是李密自称 ,平均每18…  相似文献   

15.
我读《陈情表》,虽然觉得它是一篇千古美,虽然也感觉到了它的“悲恻动人”,但并不以为它是真正的“出自肺腑”,也不是什么“至性之言”。我更多的是读到了隐藏在这篇美之后的罪恶——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  相似文献   

16.
话说公元263年,司马昭灭了蜀汉。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李密成为亡国之臣。公元265年,晋武帝下诏再命李密出仕,先拜其为郎中(尚书省的属官),后除为洗马(即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占人常云“一仆不事二主,一臣不事二君”,作为蜀汉忠臣,李密自然不愿变节于新朝;但如不就职,无疑会招致晋武帝的猜忌而招致杀身之祸。李密进退两难,他的一番巧妙言辞,一腔至真之情,不仅替自己解了围,而且赢得了晋武帝的称赞——“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还“嘉其诚,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再一次拜读完李密的《陈情表》,为他的巧妙说辞而折服,为他的拳拳孝情而感动。  相似文献   

17.
从“仁爱”出发的中国文化强调“忠”和“孝”的重要性,孝道作为美好的伦理道德一直被历代所标举。李密为了对故国尽忠,充分利用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略,上呈《陈情表》,用委婉的言辞,陈“祖慈孙孝”之情,达到了“辞不就职”的目的,其孝道被大家称颂,《陈情表》更是和《出师表》一道,成为“表”类的古散文名篇,历代传诵。  相似文献   

18.
李密,晋初散家,曾任蜀汉尚书郎。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就是其中之一.李密是蜀降臣,出任吧,对新朝不摸底细,祸福难测;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选人了《陈情表》一文,教材把“凡在故老,犹蒙矜育”中的“故老”解释为“指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而且与之配套的人教版教参也采用这种解释。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并不妥当。  相似文献   

20.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人教社实验语文教材初三册注:“(终鲜):终于没有。”显然.这儿把“终”字理解成为“终于”。这个解释是很随意的.编者可能没有经过认真思考。首先,句子形式上不美,破坏了文章的整饬美。“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是一个对偶句.其对应位置上的词“既”和“终”的词性应该相同。“既”是个连词.“终”也应是个连词。最顺畅的解释应该是“既……又”.当成并列来理解.学生基本上不用看注释就能继续通读下去。把“终”解释成“终于”.破坏了原本顺畅的语势.据此可以初步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