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1 毫秒
1.
《关雎》和《蒹葭》是《诗经》中描写男子追求女子的爱情诗歌,表达的是男子对女子追求的决心和对女子的眷恋之情。本文试通过研究《诗经》中《关雎》和《蒹葭》之间的互文性,希望能更加了解这两首诗的主题、表现手法及人物。  相似文献   

2.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是诗经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我们很难想象,在秦国这个粗犷尚武之邦,竞有这等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清代王运在《湘漪楼说诗》中甚至说它是“千古伤心之作”,它是如此细腻含蓄悠远空灵,以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风头甚至盖过诗经首篇《关雎》。[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不朽之范本,名篇《蒹葭》更是美丽异常。原诗如下:  相似文献   

4.
申建兰 《教育艺术》2009,(10):23-23
这是一种想象出来的情境。 很早就听过一首歌《秋水伊人》:“望穿秋水,不见伊人的倩影.漏尽更残,孤雁两三声……”还有一首叫《在水一方》,在读了《蒹葭》后才知道都与《蒹葭》有关。  相似文献   

5.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诗篇,然而此诗与强悍习战、激昂豪放的整体秦风截然不同,呈示出独特的幽婉性和朦胧性,成为古今千年学人探幽聚讼的焦点。要之在于情境之迷离、词义之多解,从而形成对诗歌题旨纷然不同的理解。《蒹葭》是一首相思怀人之作。  相似文献   

6.
《蒹葭》作为《诗经》的代表作之一,其题旨学界主要持有三种观点.其一是“讽刺说”,其二是“招贤说”,其三是“求爱说”.而大家普遍认可“求爱说”. “蒹葭”、“伊人”、“白露”、“水”是诗中的主要意象,其中“伊人”、“白露”、“水”这三个意象学人论述得已十分充分,而对“蒹葭”这一核心意象,我们认为仍有探讨的空间.若以《蒹葭》诗的主旨是“求爱说”为基础,结合“蒹葭”这一意象的物理特性,以及该诗的比兴意蕴,对“蒹葭”这一意象进行关照,我们认为, “蒹葭”是抒情主人公形象的自喻.  相似文献   

7.
张港 《现代语文》2002,(10):24-24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日希)。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诗经·秦风·蒹葭》  相似文献   

8.
《蒹葭》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王国维《人间词话》曾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并称赞它“风格洒落”。全诗意境朦胧凄清,感情执着真切,成就了其独特的艺术美感。一、绘画美诗的起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苍苍:灰白色,这里指芦苇因为秋天的到来而变黄,加之秋霜的侵袭覆盖而呈现出的色调。其色苍苍,其景荒凉。需要注意的是,那是水边一大片摇曳的蒹葭,和着秋水中的倒影,在同为青苍色的天际底下,水天一色,蒹葭苍苍,随风摇曳,是一幅凄迷的景象。主人公这时候登场,站在水边向那边凝望,飘飞的芦苇丛中,一个妙龄女子的身影若隐若…  相似文献   

9.
《蒹葭》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内在意蕴,从某种程度上讲来自于作品独特的阻隔艺术。这种阻隔来自时空地域的距离和晨雾、烟水、道路等有形阻隔,也来自诗人刻意保持的无形的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10.
《蒹葭》是上古诗歌,其中的“美”感染了无数人。《蒹葭》是美的,她把众多的美融和到了一起——音乐之美、表达之美、意境之美,还有爱情之美等。通过对其的赏析,我们获得了心灵的净化和生命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期(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约500余年间的诗歌305篇。按照音乐的不同,作品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在这部诗歌世界里,展现了久远的年代里,我们的祖先关于政治风波、春耕收获、男女情爱的悲欢离合。《蒹葭》与《将仲子》就是其中的两首名篇。对这两首诗的主旨历来解说不一。关于《蒹葭》一诗,《诗经》研究专家余冠英认为,这是一首情诗,《诗小序》认为该诗主旨是刺襄公未能用周礼,《诗沈》认为该诗主旨是求隐士,时下还有人说,《蒹葭》诠释了网络爱情。  相似文献   

12.
《蒹葭》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诗。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八句,前二句写景状物,后六句写人抒情。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三章大意相近,只略略变换了几个字,但是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不仅是为了换韵和反复咏叹,还表明了时空的转换和情感的变化,从而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交融,步步深化。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  相似文献   

13.
《诗经·蒹葭》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更多源自其文本形式而非内容:《蒹葭》在文本语言上的非特指性产生了巨大的想像与艺术再创空间;《蒹葭》把自然界的物理时空转化为虚拟的心理时空,通过时空的拓展来表达歌者内心深蕴的情感;《蒹葭》还体现了中国诗歌原初的声音诗学,通过歌声的反复咏唱来表现心中浓郁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爱情与死亡是文学作品的两大永恒主题,而爱情更是长盛不衰的话题。因为无论是甜蜜还是忧伤,爱情都会被人当作美来欣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描绘了诸多关于爱情的故事,从《关雎》到《桃天》,从《蒹葭》到《静女》,不仅写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择偶标准,也描绘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丽新娘,更有令人向往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海誓山盟……  相似文献   

15.
谈霜的色彩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霜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白色的,《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晨霜凝结在蒹葭上,白茫茫的一片。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秋霜铺地,早行的人们踏霜而过,留下一串串脚印,黑白相间的地面,暗示着行人的辛苦。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头发就会变白,人  相似文献   

16.
作为民间流传的文学,《诗经·秦风·蒹葭》很少有雕琢的痕迹,显得清新自然又朴拙感人,深得意境之神韵。本文简要谈谈其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相似文献   

18.
含蓄性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特色。人们常说古代中国是“诗的国度”,而含蓄蕴藉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往往被推为诗艺的极致。《蒹葭》是诗经中的抒情名篇之一,是《诗经·秦风》里的代表作。秦诗中多是慷慨悲壮、粗犷质朴的作品,由此清新柔美《蒹葭》在《秦风》中显得尤为特出,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本文主要从艺术表现和审美欣赏的角度来阐述《蒹葭》的含蓄美。  相似文献   

19.
莫言是一位写吃的高手。他写《粮食》,写《吃相凶恶》,连中、长篇小说的书名也直接写吃:《红高梁》《透明的红萝卜》《天堂蒜薹之歌》《食草家族》《酒国》。难怪一位著名文学评论家说,“吃”是莫言小说中的关键密码。  相似文献   

20.
《诗经》经其丰富的内容和杰出的艺术成就,对中国的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精选了其中的《氓》、《君子于役》、《伐檀》、《硕鼠》、《蒹葭》和《七月》六首民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