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语文是一门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学科。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的本体即语言,所以可以说语言是一种文化的构成。它负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古老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武雅静 《考试周刊》2012,(37):51-51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备受人们的喜爱。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古诗教学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为了引导同学们更好地学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使古诗教学切实成为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语文教师就应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改变传统的"讲—抄—背"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育并非应某一个人的心血来潮而出现的,它是应生活的需要才产生的。从根本上说,人一生下来,就存在着学习语言的环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及其它成人都是学习语言的老师。语文教育的生命在于为生活服务。生活中的听说读写与语文教育的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才是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联系生活"已成为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相似文献   

4.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5.
陈彩云 《考试周刊》2010,(50):51-52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语文教师教学时应贴近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在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  相似文献   

6.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7.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相似文献   

8.
语文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它是承载文化的交际工具。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顾黄初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新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除了在语文课堂上和课本中学习语文外,还要从生活中学语文,从生活中吸取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9.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明珠,它以凝练含蓄的语言、深邃优美的意境,备受人们的喜爱。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而我们"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认识到"教书"是为了"育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与基础。在古诗词中,有许多有助于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做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形成的引导者,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0.
我们常说"出口成章"和"下笔成文",语文二字本身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表现。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讨论语文教学,只谈读写,不顾听说,实为一病。"张志公先生在谈到语文教学忽视听说训练时做过生动的比喻,他说:"语言首先是口耳之事,因此练口耳是基础。过去,语言往往忽略口耳,只注意手眼,这是砍掉植物的根而希望它开花的办法。充其量这叫插瓶,也许开两朵花,然而花开不多也开不久。"这十分形象地说明说话训练是十分必要的。生活中善于说的人未必善写,善于写的人也未必善说。可见,听说读写"应为一把抓",既要注意练口,  相似文献   

11.
口头生活语言·书面传媒语言·语文教学语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口头生活语言、书面传媒语言和中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联系和区别中重新界定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这个概念的特定含义。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这个概念,并不完全等同于口头生活语言,也不等同于现实社会应时而生、应时而灭的社会传媒语言。它是按照学生精神发展和语言能力提高的过程相对有序地组织起来的一个民族语言的系统,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它的经典性和有序性,而不是将其等同于口头生活语言和现实社会的传媒语言。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育界对"语文观"的讨论,值得华文教育界关注和借鉴,华文教育有必要回眸"语文观"的纷争;哪些元素构成"语文"的有机系统是讨论华文教育的前提,以往的六种语文观,都提到"语言"这个元素,提取"语言"这个"公因式"以后,剩下的元素还有"文学"、"文字"、"文章"、"文化"、"言语",分析这些元素及其构成的语文系统是讨论语文观的出发点;对华文教育的现象与本质有种种不同看法,华文教育的本质是对外汉语文教育,它与对外汉语、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三足鼎立,成为国际汉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科学的阅读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解决阅读的"量"和"质"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语文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国语"和"国文"的舍称,也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风俗、文化、气质.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5.
朗读,是语言训练的基本形式和手段,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它能够培养语言的感受力,提高语言的理解力,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表述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6.
李良玉 《考试周刊》2010,(39):63-63
注重实践是新课标改革的重要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就是要让学生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接触中,通过理解、感悟、积累、欣赏、评价等学习活动,真切地掌握一些运用语言的本领,使语言文字真正成为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成为学习人类文化的门径。  相似文献   

17.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它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应该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学生脑海中的词语应该是形象的、鲜活的、有生命力的。那么,如何让词语教学精彩起来,让词语扎根在学生的心灵中,使理解词语的过程,成为学生开启心智,拓展想象、进行创造的过程呢?一、眼前有景道不得——巧用图片,形象直观  相似文献   

18.
不集中识字是两岸三地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特色,这种教学方法跟教学目标背道而驰,教材与语言脱节,不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施行"集中识字"、"识字教育与书法教育分途"、"语文教学与诗歌教学紧密配合"等改革创新。同时,语文教育应吸收传统蒙学的优点。最终,希望中国的语文教育,使学生们经过小学与中学的十二年教育,无论是阅读或写作,都能纯熟地运用文言与白话两种文体,充分了解前人的智慧与经验,并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意见。这样,"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的语文教学总目标才不致流于口头,才能落实生根。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从本质上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我国的语文教材向来以"文选型"为主流、为正宗,课文成了教材的主体部分,它是众多专家、  相似文献   

20.
黄霞 《广西教育》2012,(14):63-64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查德教授提出了著名的"模糊集"理论。在查德"模糊集"理论启发下,语言学界普遍认识到:对语言来讲,模糊性可谓是人类自然语言的一种本质属性,它不可分离地存在于自然语言之中。于是,将模糊集合论与现代语言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模糊语言学应运而生了。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非常重视语文课本中的模糊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