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散文诗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入理解文章意象是课文鉴赏的关键一环。笔者在讲授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时,就联系了鲁迅的《秋夜》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从中窥到极具文学天才与时代责任感的两位伟人在散文诗意象艺术方面的灼灼才华。  相似文献   

2.
《秋夜》由两大地点(后园与室内)和五大意象(后园的夜空、枣树、小粉红花,室内的小青虫、火)构成。后园和室内决不只是单纯的地点转换,分别象征鲁迅的情感世界和心灵深处,这是破译《秋夜》意象象征意义的一个关键。透过意象组成的关系,隐含着怕爱、要爱和对攻击者的反击等三种爱情心理。《野草》后面的散文诗分别承袭了这三种爱情心理。《秋夜》拉开了鲁、许之恋的序幕,是《野草》的序。  相似文献   

3.
“秋夜”是解读巴金《秋夜》的关键词.作家对现实世界“秋夜”的心理体验与对精神世界的构建形成了同步同构的关系.通过对巴金散文《秋夜》的关键词、反义语义场、修辞接受三个角度的语言学分析,揭示《秋夜》语言特色以及巴金对鲁迅《秋夜》的积极接受带给读者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秋夜》中扮演着"狂人"的角色,通过"狂人"的视角与思维进行观察秋夜。"狂人"具有视角独特、观察细致和超越常识的想象力的特点,使《秋夜》背负着更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摘要:鲁迅的《秋夜》是一篇由众多的象征形象构成的具有含蓄隐晦之美的散文诗。以往的评论多从政治角度去分析,把它看作现实生活的阶级关系的象征。论文试从作家的整体思想与情感世界出发,以新角度探索《秋夜》象征形象所蕴含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6.
《野草》是鲁迅著作中最难懂的一部作品。文章从对意象的分析入手,即感性上认识、理性上把握,考察抒情主人公“我”的态度,顾及作者思想情感四个方面,探寻《秋夜》深刻的意蕴,寻求解读《野草》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力图深入细致地阐释鲁迅的散文名篇《野草·秋夜》的艺术魅力和象征意义构成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与秋天结下了不解之缘。秋的萧杀,秋的清凉,秋的丰硕,令一代代文人的心为之悸动。欧阳修的《秋声赋》,庐隐的《异国秋思》,叶圣陶的《没有秋虫的地方》,鲁迅的《秋夜》等,都点滴地记录了文人们对秋的独特感受。可以说,秋天是中国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也因此而在中国文学长河中形成了一种“悲秋文化”。本文拟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说起,  相似文献   

9.
象征手法,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手法,无数文学大家用这种手法写出了许多不朽篇章。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鲁迅的《秋夜》,托尔斯泰的《牛蒡花》等等。  相似文献   

10.
鲁迅思想中有着浓郁的受难精神,这种受难并不是盲目地代人受过,更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独自承担,而是与他的童年生活背景、社会环境作用以及所受中外文化中受难意识的熏陶有关。作品《野草》中的受难意识集中体现在《秋夜》《复仇(其二)》《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及《这样的战士》等篇章,并由此形成了一条精神主线,体现在敢为人先的探索和时代赋予的使命当中。  相似文献   

11.
<正> 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野草》,以其继承性和独创性的高度统一而闻名于文坛,本文从两个方面浅论它的继承性。一、《野草》受到的外来影响《野草》受到的外来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与鲁迅注意吸收、借鉴大量的外国文艺作品是分不开的。《野草》中24首散文诗的创作时间是1924年至1926年。1926年以前,俄国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已大量地被翻译介绍到国内。这些作品,在题材立意、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上,均给鲁迅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表现手法上,鲁迅受到屠格涅夫的影响首先表现在采用第一人称上。屠格涅夫51首散文诗中,有26首是用第一人称叙写的。《野草》中采用第一人称叙写的竟有16首之多,如《题辞》、《秋夜》、《影的告别》等,占三分之二篇幅。这种手法的运用,显然是冲破了旧诗歌的束缚,自觉地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2.
浓郁的抒情性和对病态心灵的深入剖析是鲁迅早期小说集《呐喊》、《彷徨》的重要审美特征与思想特征,体现了鲁迅介入现实的意愿以及承担沉重现实的努力。而在鲁迅后期完成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抒情性与心灵剖析被愈演愈烈的"油滑"所取代,《呐喊》、《彷徨》所指向的宏大叙述也随之消解。这种转换的出现呈示了鲁迅生命体验和思想状态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3.
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科书编选了鲁迅六篇作品,分别是《社戏》、《故乡》、《腾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已己》、《秋夜》。纵观全套教科书所选作品.从数量上看鲁迅无疑是第一人,留览一下全国其它省市的教科书,基本上也是大同小异。这足以说明鲁迅作品在初中教学中的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作用。  相似文献   

14.
鲁迅散诗《秋夜》开头的两株枣树的写法,长期以来引起人们的不断议论。这不是修辞上的反复手法,更不是“故作闹刷”,“徒弄花样”,而是一种属于鲁迅的创造性特殊表现手法。章以鲁迅作及其他书论证了这种手法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秋夜》看尼采对鲁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深受尼采的影响,从《秋夜》中所蕴含的对奴隶性的鞭挞、对黑暗势力的抨击,对“超人”式英雄主义的宣扬,以及弧独的抗争精神中,都能看到尼采的影子。  相似文献   

16.
将鲁迅《伤逝》与森鸥外《舞姬》作对比,解读《伤逝》的空白部分,探寻鲁迅《伤逝》中的留白构思。  相似文献   

17.
《野草》是鲁迅作于1924年至1926年的一本散文诗集,它集中而真实地反映了先生这一时期的心境:孤独,悲哀,痛苦,绝望与失望,到最后的希望与向往(《一觉》等)。这一切情绪交织着向鲁迅先生进攻,这该要一个多么伟大的灵魂才能承受如此复杂而深刻的矛盾与痛苦呵!这种情感与思想以及先生处理它们的表现,在《野草》中,具体而形象地表现在《秋夜》与《过客》中。《秋夜》是《野草》首篇,作于1924年9月,首次发表于1924年12月的《语丝》。历来的评论家对于《秋夜》中鲁迅孤独、悲哀而痛苦、阴冷的自我形象,总有所忌讳,不敢探谈,怕有…  相似文献   

18.
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编选了鲁迅六篇作品,分别是《社戏》、《故乡》、《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秋夜》。纵观全套教科书所选作品,从数量上看鲁迅无疑是第一人,浏览一下全国其它省市的教科书,基本上也是大同小异。这足以说明鲁迅作品在初中教学中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秋夜》集中描写了两组互相对立的形象:一组是象征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天空和为封建专制主义效劳的月亮和星星;一组是与天空对立的小粉红花、枣树、恶鸟和小青虫。在对小粉红花、枣树和小青虫的比照描写中,作者突现了枣树的具有强烈个性主义的品格特征,从而很好地张扬了作者的个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0.
《呐喊》与《彷徨》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五四"新文学的经典作品,代表了新文化的反传统属性。《呐喊》与《彷徨》一方面展现了新文化的基本价值立场;另一方面又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理念,在新旧传统文化中间展现了鲁迅先生的文化情结,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多元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