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懒惰的表现状态1.行为上的懒惰:懒惰的孩子非常好辨认,因为懒惰的行为很典型,我们经常会听到"你怎么又没有完成作业?""你的作业怎么写的,乱七八糟的。""这个孩子太懒了,连自己的书包都不会收拾"等等,懒惰让孩子们产生了依赖和拖拉的现象,做事情磨磨蹭蹭,经常不写作业,或者记不清楚作业留的是什么,对于自己的穿着和自己的东西也经常是一塌糊涂,自己的东西从不爱惜,经常丢三落四的,并且也不以为然。懒惰的孩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孩子缺乏自信心,觉得自己“笨”。由于这种孩子在刚入学时理解、接受能力差一点,家长就以为孩子“笨”,没有出息,并经常以“你真笨”来责怪他。又因为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渐渐地孩子自己也觉得自己“笨”了。孩子一旦形成了“我笨”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识,就必然缺乏进取心,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自我意识在决定人的发展与成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人们的行为、感情,甚至才能经常受着自我意识的支配。你把自己想像成哪种类型的人,就会不自觉的按照那种类型人的特…  相似文献   

3.
亲爱的读者,这次的测试题可不是给你做的哟,是给你的爸爸妈妈准备的。请交给他们来回答吧——1,您总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吗?A,从来不 B,有时 C,经常2,您总是对孩子不放心,常常监督孩子做事情吗?A,不   B,有时 C,经常3,对孩子的家庭作业,您都要亲自过目并及时帮助吗?A,不   B,有时   C,经常4,您对自己孩子的所作所为经常不满意吗?A,不  B,有时   C,经常5,您有过以物质奖励来刺激孩子好好读书的行为吗?A,没有  B,有时   C,经常6,您是否感到对孩子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A,不  B,有时   C,经常7,您外…  相似文献   

4.
潘月娟 《家庭教育》2004,(11B):57-57
分享,不仅是一种美好的道德品质,更是立足社会所需的一种重要技能。家长的确需要在生活中教孩子学会分享,但过分的紧张或苛刻会让家长做出一些不适宜的行为。例如,有的家长经常威逼利诱孩子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孩子的眼里含满了眼泪,却还是被迫把自己心爱的东西交出去,如果不愿意,就会被大人指责为自私。这种行为不仅不能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和行为,其效果将适得其反。孩子不分享就是自私吗?  相似文献   

5.
生活中,经常听到年轻的妈妈抱怨自己的孩子太任性,并常常因孩子任性而大动肝火或束手无枣。其实,小孩子任性是一种正常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2-3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在行为上表现为“任性”,只要家长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加以正确的引导,就可以避免或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在此,笔者向大家介绍八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二胎甚至多胎时代来临,手足之间的各种矛盾和争端经常让父母们身心俱疲,不知如何处理。手足关系的调整,其实根源在于亲子关系的调整,即父母以怎样的视角看待孩子。孩子对自己兄弟姐妹的很多不友好的行为其实背后有很多合理的原因,父母若能抱持尊重和理解的态度,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和需求,就能用精准的方式去化解手足之争,营造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  相似文献   

7.
生活中,经常听到年轻的妈妈抱怨自己的孩子太任性,并常常因孩子任性而大动肝火或束手无策。其实,小孩子任性是一种正常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2~3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在行为上表现为“任性”“逆反”,只要家长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加以正确的引导,就可以避免或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在此,笔者向大家介绍八种方法。一、选择法选择法就是给孩子限定一个选择范围或提供几个备选方案让孩子做出选择。这种方法的作用是把孩子发散性思维收敛到一定范围,使孩子在一定范围内既坚持了自我,又符合了成人的要求。如年轻的妈妈带自己的孩了逛商店…  相似文献   

8.
教育文摘     
当好家长的十个要点1.经常喜欢跟孩子在一起。2.尊重孩子,对他有信心,肯定他的长处。3.尽量接受孩子的各种情感,但不完全接受他的行为表现。4.尽量向孩子讲清楚对他的希望和要求,同时也讲清楚不适当行为的结果。5.让孩子自己选择做各种事情的时间(如:作业、游戏、看电视等)。6.从不惩罚孩子,但总是让他体验和看到各种行为的结果。7.通常用描述的方法表扬孩子  相似文献   

9.
巴述丽 《家长》2010,(2):23-23,32
朋友经常向我抱怨孩子的任性并述说自己的无奈。朋友说:“孩子的爷爷奶奶把孩子宠得像小公主似的,恨不得为孩子摘星捞月。久而久之,孩子根本不听她的话,还经常对全家人发号施令,说不让谁在房间里,谁就得马上走出去,否则孩子就在地上打滚儿;而自己的‘阴谋’一旦得逞,孩子则高兴得手舞足蹈。”  相似文献   

10.
马迁 《山东教育》2004,(23):127-127
孩子总把习惯了的行为,看成是自然而然应该做的事情,把不习惯的行为,看做是违背生活愿望的事情而竭力拒绝,如果能让孩子养成好习惯,那该多好,不需再经常为孩子不听话而烦恼,不需再经常与孩子发生冲突,孩子会很快乐,更重要的是好习惯会让孩子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1.
父母要自我觉醒和认知,要使用正确的教育手段影响孩子,教育子女,父母要时时关注自己的言行,不能有丝毫的懈息,要经常反躬自问,修正自己的行为,这是父母与孩子及家庭保持和谐、健康成长的前提.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的教育至关重要.父母与孩子除了亲子关系以外还是指导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家长要具备老师的素质和应负的责任.父母更重要的是牵着孩子的手,与孩子一起慢慢成长.而不是生硬的"管教"和"必须"式的命令,或一味的溺爱,这样都会伤害孩子.  相似文献   

12.
大话爸爸     
在孩子的眼里,你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呢?你会因为自己工作繁忙而经常不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吗?孩子的心里话愿意说给你听吗?身为父亲的你,自己的不良行为是否正在悄悄地影响着孩子?你经常用“我是你爸爸”的口吻来教育孩子吗?  相似文献   

13.
案例背景在幼儿园,调皮的孩子会经常做出一些不符合规则的事,会经常犯一些小错误。经过老师的教育,孩子经常是当面说得很好,转身却又故态复萌。这时老师是不是应该想一想:为什么孩子屡教不改?如何对待孩子的这种行为?你了解孩子吗?你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是否合适?  相似文献   

14.
我在日常工作中,曾帮助过很多有各种违法行为的孩子,其中不少有偷窃习惯。他们的父母常常很担心和愤怒地说:“我这个坏孩子,经常偷窃同学的东西,怎样罚他也无法改变行为,真没有办法!”“我常对他说偷窃是犯法的行为,他也承认这样做是错的,但他总是不能自拔!”大部分犯了错误的孩子都知道自己做了错事,而且心中感觉内疚。适当处理和化解孩子的内疚心理是改善他行为的关键。以下是化解的方法:一、帮助孩子面对和承认自己的错处。有些父母协助孩子否认错处,甚至把责任推卸给别人。这种做法并不能教育孩子,只会令他黑白不分,泥足深陷。父母应该…  相似文献   

15.
正情绪没有对错,但是情绪的表达方式却有好坏。父母要从小教育孩子应该用什么方式和正确的行为来表达情绪,学会调节情绪,并且要以身作则,要知道,父母的身教重于言传。经常听到一些父母说,孩子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等他长大了、懂事了,自然就好了。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来请教专家吧!Q:孩子长大后,能自然而然地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吗?  相似文献   

16.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教育好孩子是家长们最关心的事。但许多时候,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并非是孩子自己造成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家长种种不当的教育方法,他们由于所持的错误教育观念或不妥的教育行为,人为地给孩子的教育造成困难和问题。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7.
镜子     
在一次家长会上,作为班主任,我在讲了一些孩子不良的行为倾向之后,委婉地请家长们想一想自己的哪些行为给孩子带来了不良影响。一位家长一下子横眉怒目,拍案而起,对我喊道:“你找人去了解了解我的人品,我怎么会给孩子坏的影响呢?”我哭笑不得,要求他冷静一些。我说,我们只是在找孩子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而不是在责怪家长的人品——“小拿”变“惯偷”有一个经常偷东西的学生,一二年级时偷  相似文献   

18.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2岁左右正是孩子“第一反抗期”形成的阶段。由于身体的发育和动作的发展,孩子探索周围世界的范围在逐渐扩大,他开始意识到“我”的存在,开始尝试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情,同时,他发现能用说话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求和愿望,这些能力的增长给了孩子极大的自信。于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再把自己看成是大人的附属品,不愿听从家长的要求,急于表现自己“我长大了,我能行”。2岁的孩子开始喜欢对爸爸妈妈说“不”,他会经常做一些家长不让他做的事情。伴随着行为上的异常,孩子的情绪也常常走极端,一会儿高兴,一会儿暴躁,尤其喜…  相似文献   

19.
一位家长非常喜欢拉偏架。她的女儿与别人的孩子争吵,不管自己的孩子对不对,她每次都是指责别的孩子。有一次,做得更过分。她的女儿先出手打邻居的孩子,邻居的孩子自然要反抗,她的女儿吃了点小亏,哭了起来,她竟然跑下楼抱住邻居的孩子,让自己的女儿回手。没想到她的行为正好被那个孩子的母亲看到,两人大吵一场。一气之下,那个母亲跟自己的孩子下命令:以后不准与那个女人的女儿玩耍。两家的关系僵得象美国和伊拉克一样。还有的家长经常拉另一种偏架。朋友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性情  相似文献   

20.
符礼科 《辅导员》2010,(18):11-12
网络上“父母最让你不能忍受的行为……”的问卷调查,网友最反感的前三项分别是“不擅鼓励子女,常打击子女(包括贬低、嘲讽等)”“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自己”“永远将子女看成不懂事的孩子,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而这三项,恰与“父母皆祸害”小组中组员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内容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