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功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现象,中考使初中语文教学被束缚在应试中,热衷于大量词、句、篇的所谓"基本知识训练",迫使学生陷入漫无边际的题海中,把自己框死在语文课本应试知识的重复演练、死记硬背中,看似"双基"知识训练,实际却降低学生的语文能力。造成有的学生语法混乱、表达不清,错字、别字成堆,标点符号乱用等,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这样,对学生阅读理解  相似文献   

2.
"应试语文"不但使语文在学生眼里失去了应有的魅力,而且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最终我们所追求的语文教育成效也自然无从谈起。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最近我潜心学习了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于漪等语文教育大家有关"语文与生活"关系的一系列精辟论述,深感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  相似文献   

3.
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改革,农村语文教学的效率还没有真正提高,为什么从小学到中学,十余年的时间,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没有真正形成?为什么很多语文教师对教学改革呈现一种莫名的冷漠?为什么学生做了大量的篇子、练习,反而连最基本的知识也不清楚?为什么有的初、高中毕业生,连一封信、一篇千八百字的文章都写不好?为什么有的初、高中毕业生,连一段完整的、简短的、流畅的即兴演讲都讲不好?为什么学生写起作文来,错别字比比皆是?以个人粗浅的认识,造成当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效率过低,少慢差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试…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一种应用兼思维型学科。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应试升学指导的弊端,不强调学生对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应用,更多地关注学生对语文习题的操练与语法知识的掌握。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不断创新,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在创新过程中,不能忽视传统语文教学应试指导的“强”与“弱”,只有在认识应试指导的“强”与“弱”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创新教学。  相似文献   

5.
戎艳 《海南教育》2014,(16):31-31
基于语文本体,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言语形式的秘密,实现语文课堂的"言意兼得",已经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一、"言意兼得"的种种误区1."言意"分离化。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把"言意"生硬地分离开——"意"的理解、感悟远离"言"的品味,"言"的学习、揣摩则脱离"意"的把握。有的课堂把"言"和"意"理解为并列的两条线,有的片面理解为第一课时应着力于内容的理解,即"意"的学习,第二课时则应着力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及言语形式的揣摩,即“言”的探究。  相似文献   

6.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由此,可见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7.
常学海 《考试周刊》2015,(16):41-42
时代发展为教育行业提供了很多条件,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知识主要以文字形式出现,虽然文字表述详尽、内容全面,但缺乏可视性,一方面造成语文教学缺乏趣味,学生兴趣不高,另一方面造成知识相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种教学状况急需改善和解决。知识可视化理念应运而出,不仅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思路,还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了更多便利。  相似文献   

8.
张广坤 《现代语文》2009,(12):33-34
笔者多年从事中专(中职)语文教学,却常常遇到学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情况,朝代更替,茫然无知,作家作品,张冠李戴,学生由于缺乏历史知识,而造成理解文章困难或错误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常言道"文史不分家",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知识传授,是"结论式教学",结果造成语文的外延不断萎缩,学生对学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淡,于是大家齐喊"当语文教师可悲"。课改后,出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在全新的理念引领下,大家又把综合性学习搞得轰轰烈烈,问题也伴随而来——缺乏"语文味"。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不是缺少"语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体验语文情趣,用语文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装点生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使小学语文教学突破“应试教学、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现实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  相似文献   

11.
七年级学生容易因为语文知识的缺失而造成答题概念不清、语意混乱。作为语文教师,利用课本和课堂指导学生学习有关知识,日积月累,学生才能够轻松掌握并运用这些语文知识,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现实目标是积累知识、提高能力。而高考是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只不过它具有选拔人才的性质,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高考成绩不理想,说明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形成相应的知识与能力。语文教学必须纠正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  相似文献   

13.
张巧霞 《成才之路》2011,(22):66-67
有这样一道语文题:冰雪融化后是什么?一个小学生很有创意地回答是春天。多么富有新意的回答呀,而标准答案是水,结果这道题被判为错。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一样,得高分,我们的老师按考试需要来给学生传授知识和训练应试技巧,结果将学生培养成了应试机器,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课得不到重视,许多人认为高考语文考试与课本关联不是很大.很多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加上课程多、任务重,使他们对语文学习中的阅读与赏析、预习与复习这些必要环节常常从简从略.由于近几年中考语文很少涉及语法知识,致使初中语文教学淡化语法,甚至删除了语法内容,因而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一旦遇到语法问题时,便会感到困难重重,语法知识的残缺已明显成为高中文言文学习和病句辨析一大障碍,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5.
安静 《语文知识》2010,(1):39-41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需要深入理解课标的精神实质,树立正确的语文知识观。防止从"以语文知识为中心"的极端走向过度"淡化语文知识的极端",造成知识和能力的脱节,弱化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基于此,做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语文知识是语文课程的基础;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知识教学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张腾飞 《成才之路》2013,(20):96-9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叶圣陶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让学生"会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和学的和谐发展。高中新课改也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读、思、议、联,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8.
课外活动在语文教学和提高学生素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语文教学只重视课内教学,学生课外语文活动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少语文功底。一节语文课学生读书的时间往往只有十来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的提问所占据,特别是进入初三后,学生被动地紧跟教师赶进度,学生要做的只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  相似文献   

19.
有些教师常常会为了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和应试能力的训练而苦恼。为了培养能力,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没有时间给学生们教授考试的知识点,课堂热热闹闹地,但最后学生没有学到东西,考试起来总是不尽如人意。似乎"能力"和"应试"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认真想想,其实语文的素养和应试的能力并不是矛盾的,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应试的能力其实说到底就是学生们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最基本的问题的能力之一。  相似文献   

20.
开健 《成才之路》2009,(7):37-37
语文知识的积累是构建师范语文教学之塔的金砖和基础,没有知识的日积月累,就没有师范生的语文功底。我认为造成目前师范生语文能力低下、缺乏分析理解力、缺乏创造能力的重要症结之一,就是在我们师范的语文教学中.不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不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本文就师范语文教学如何注重知识的积累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