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今中国发展战略的主导趋势和基本走向,构建和谐社会人性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从研究马克思的人性论入手。解析了和谐社会的人性内涵.分析了和谐社会人性理论是马克思人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了和谐社会.必须以人为本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人性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2.
卢焱 《语文知识》2011,(3):14-17,20
余华之所以成为先锋作家的代表,是因为其作品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黑暗,并以此引发了读者对人性的深刻反思。余华以描述欺诈、诱奸、死亡为手段揭示人性丑陋和社会黑暗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展示人性荒原,更重要的是告诉读者,勇敢地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才能实现走出人性荒原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文学是人学,表现人性是其必然,作家们以精心营构对象世界来表现人性,认识其弱点,并希望改变这些弱点,使人自身进入一种最佳境界,使人性从蹩脚的格式塔成为完美的格式塔.人性的丰满,人格精神的健全,将是“人”.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  相似文献   

4.
人性假设与道德教育研究方法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嘉祺 《教育探索》2005,2(4):84-87
人性假设与道德教育研究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人性论的任务是阐明、论证道德教育的基础与根源.而道德教育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与其相对应的方法体系。人性假设是道德教育研究的基础和起点.不同的人性假设会导致不同的研究视角,从而使道德教育研究中的观点发生变化,重点发生转移,道德教育研究的方法发生差异。因此,在道德教育研究中,正确、合理地把握人性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确立人性问题时。在方法论上应改变原有的二元对立、化简分割的思维方式,以多元、动态、发展、变化的视角研究人,合理把握人性中“实然”与“应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黄鸽 《今日教育》2007,(9S):50-51
“科学的境界主于真,道德的境界主于善.艺术的境界主于美。”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唤醒孩子人性中最可宝贵的东西——真诚、善良和美好.让语文课堂自始至终洋溢着人情之真、人性之善、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6.
关于人性是否自私的争论由来已久。如果人性是自私的,那么人的行为就自然而然应当利己,或者说利己是必然的,提出任何其他的道德要求都不符合人性,而且也由于它们不符合人性而徒劳无功,显得荒谬可笑。那么人性到底是不是自私的,这个问题在西方学者那里也有很多争论。我们这里介绍的是英国应用哲学学会主席、赫尔大学哲学系主任、伦理学教授布伦达·阿尔蒙德在《探索伦理学》一书中表述的观点,她在书中对人性自私以及由此而得出的人应当利己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布伦达·阿尔蒙德是A.J.艾耶尔的学生,是英国当代著名伦理学家,曾在英…  相似文献   

7.
所谓人文主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的一种反封建思潮:肯定和注重人、人性.把人和人性从宗教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当时一个响亮的口号是:“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无所不有!”从而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地位和尊严,倡导个性发展,关心人的幸福和命运。在这个基  相似文献   

8.
疾电 《新作文》2004,(6):28-28
在人性的原始层面。喜好获取、拒绝付出:乐于居高临下的指责。淡漠心平气和的交流:欣然凸显自我,忽略肯定他人……所谓修养、所谓风度、所谓理性,皆是对这种人性局限的纠偏。但这个转变、抑或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于是乎教学中,我们为人师表现了太多人性窘迫。将本该绽放的鲜花,还在花骨朵时就让枯萎了.将本该翔天的风筝.还不及上升则折了翅膀……  相似文献   

9.
赵孟頫的复古是对以尊重人性为主体的老庄精神,魏晋精神的复归,是他主体价值确立的具体表现.这一思想的产生,是元代商品经济发展与繁荣的产物.是对元代压抑人性的社会现实的超脱,是对程朱理学的反叛,是带有近代人文主义思想萌芽的元代文艺思潮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0.
高秀杰 《现代语文》2006,(11):15-16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人性”成为语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一种新理念。“人性”比“工具性”角度更科学。坚持了“以人为本”。比“思想性”内涵更丰富,包含了化性、人性品质及思想性等,它与大语观、大教育观一脉相承,强调“人性”对语教学改革十分有利。在《普通高中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还是课程目标、实施建议,都蕴涵着极强的“人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性”也渗透入了语“双基”之中。在此背景下,我们不仅要通过分析《课程标准》对语“双基”进行再审视,而且应充分利用“人性”这一新理念促进语“双基”的合理实施。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许多小说中充满着讽刺的意味,她挖掘人性中的弱点.讽刺人性中的可笑与荒谬的一面。张爱玲笔下嘲讽的都是一些小人物.大多数都没有大奸大坏.有的只是“不明白、猥琐、难堪、失面子的屈服”。张爱玲小说中的讽刺意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人性弱点的揭示;2、抓住表象与心灵的矛盾.以写实的手法从对比中突出讽刺的力量;3、反讽手法的运用;4、语言方面的夸张。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由于人理念的缺失和目标定位的偏差.数学复习普遍呈现出“知识回炉”“冷饭重炒”的倾向。对此,教师无可奈何.学生兴味索然,师生双方就在这样狭隘单调的复习课堂中失落人性、尴尬对峙。新理念下的数学复习课堂出路何在?笔认为,关注复习主体的人性回归.是数学复习课堂突围创新的重要支点。  相似文献   

13.
冯丹丹  宫亚凤 《教师》2010,(26):19-19
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了人性管理的应用不断普及和深入.人性管理是管理理论到实践的回归.在教育管理中实行人性化,是当今教育的时代发展之必然。本文从人性的本质、教育人性管理的意义、内容、实施等几方面阐述了教育管理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14.
传统说法都认为莫泊桑《珠宝》的主旨是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堕落,表现出金钱对人性的蹂躏和摧残,人们道德支柱的坍塌。这样的理解忽视了小说的结尾,疏忽了作者的生平思想。结合这二者,《珠宝》表现了作者对人性堕落的失望.对婚姻生活的悲观。  相似文献   

15.
媒介技术在影响人类的同时,促使人们思考媒介技术与人性的关系.媒介环境学派领军人物刘易斯·芒福德和保罗·莱文森对这个问题都有独特角度出发的思考.芒福德认为媒介技术是生命生物意义上的延伸,从而将自然生命与媒介相连.技术可以有利于人性,也可以不利于人性,互联网技术的文化编码是如胜,有利于人性,是对生命的复兴.莱文森也将媒介技术与生命相连,将人性与媒介进化结合思考.芒福德和莱文森都对生物及其在环境中的存在规律给予重视.从媒介发展的角度讲,媒体不仅不能改变人性,还要依人性而改变,媒介作为人性主导的技术而存在.  相似文献   

16.
席勒的游戏理论揭示了现代明发展中人性的分裂问题.并提出通过自由的游戏和时外观形象的兴趣使人摆脱功利的束缚而使人性重新整合的思想。20世纪化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游戏和形象化的发展,但这种发展的趋势与席勒的期待不同,不是使人性重新整合,而是在商业行为的驱动下使游戏变成自我麻醉的狂欢.形象变成平面化的幻象。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效应.其负效应和教育中人性关怀的缺失有重要关系。从事教学实践的教师只充当教育理论的试验者,教师自己的经验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研究能力没有得到认可。随着对人性关怀的重视.教育叙事研究方法适应形势得到了青睐。这种方法的兴起和实施过程以及结果的表达都显示出对人性的关爱。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课本中录入了大量古代优秀作品,它们多角度地阐释了不同时期人类的共性,展现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性特质,即人性之美。教学中.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充分地发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学生进行人性美的熏陶呢?以高一教材为例.以下三个方向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9.
人本管理,就是在充分认识人的本性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方法.来抑制人性的弱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性的优点,使人在创造社会财富,实现企业效益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人本管理的本质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人本管理的关键是要营造一种以人为本的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教育重人性 西方教育重神性 中国文化以人为本、是一种人本文化。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中国文化是重人而轻神。这就势必在教育上重视人性,发扬人性,轻视神性。这与西方文化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教会控制,灌输宗教意识,大异其趣。这也是“东西方教育思想从起源性即表现出来的思维方法上的第一个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