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二哲学常识上册教材,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内容中分别讲到相互对立的两种哲学现象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问题,并且强调这些转化不是任意的,而是现实的,具有一定条件的。不少学生对这些“转化”的认识模糊,理解不全面,相互混淆。特别是对转化的“条件”,不是忽视,就是多存疑问。为此,现就几个“转化”问题分别谈谈理解。●原因和结果的转化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转化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指在因果联系的链条中,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反之亦然。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二者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在哲学的教学中,不少学生质疑:既然真象、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又何以有真象、假象之别?既然有真象、假象之别,又怎么说二者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教师应帮助学生弄清现象与本质这对哲学范畴的基本含义、二者关系以及现象如何表现事物本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哲学的教学中,不少学生质疑:既然真象、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又何以有真象、假象之别?既然有真象、假象之别,又怎么说二者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教师应帮助学生弄清现象与本质这对哲学范畴的基本含义、二者关系以及现象如何表现事物本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绝对真理能否向相对真理辩证转化?传统哲学教材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而是认为:真理只能“永远处在由相对到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虽然,这种观点在哲学界长期占统治地位,但由于它违反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原理,因而是值得商榷的。近年  相似文献   

5.
本质和现象之间能否辩证转化?在已出版的哲学教科书、著作和文章中,几乎都未从涉及。在哲学史上,曾有过激烈的争论,从古希腊哲学到黑格尔,都没能正确解决这一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本质和现象的辩证转化,但在他们的著作中,都表达了这个思想。列宁明确地提出了这一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往返流动,是其间辩证转化的重要特征;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对立,只在一定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意义,超出一定范围,无疑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从现象到本质,又从本质到现象的转化过程,这种过程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现象的辩证转化在思维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思维和存在是一对矛盾 ,它们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若从显内涵来说 ,一是指思维和存在的对立即“何者为本原”问题 ,黑格尔称其为“哲学的起点” ;二是指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或“同一性” ,即二者的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相互转化。若从隐内涵来说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包括二者关系的“辩证性” ,从而涉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问题 ;包括二者关系、特别是同一性实现的基础问题 ,这就涉及到了科学的实践观点问题。“隐内涵”长期以来被理论界所疏忽 ,尤其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现行高中哲学教材中有两处“看本质”内容:一处是第三课在讲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时,要求看问题要看本质、看主流(以下简称第三课“看本质”);另一处是第五课在讲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论意义时,要求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下简称第五课“看本质”)。教学过程中有同学提出,这两个“看本质”有何异同?怎样理解?下面就此谈一点个人浅见,请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由于受西方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知识观影响,人们一直把知识狭隘地理解为显性知识,而忽视缄默知识的存在,更没有认识到二者之间存在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为了强化人们重视缄默知识及其在人类知识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对缄默知识的本质及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二者相互转化关系对教师知识转化与创新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9.
1.为什么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从哲学的研究对象看,它要回答的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本质问题,而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世界上纷繁复杂的事物和现象,归根到底可以概括为物质和意识两大类。哲学应该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作出明确回答,否则便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行高中哲学教材中有两处"看本质"内容:一处是第三课在讲"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时,要求看问题要看本质、看主流(以下简称第三课"看本质");另一处是第五课在讲"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论意义"时,要求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下简称第五课"看本质").教学过程中有同学提出,这两个"看本质"有何异同?怎样理解?下面就此谈一点个人浅见,请专家学者指正.  相似文献   

11.
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二者既有所区别又相互依存,还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相互转化.用哲学的观点来审视教学中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环节,不难发现各环节中均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辨证关系.因此,要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就应把共性与个性关系的辩证法思想真正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做到既尊重共性又培养个性,以此促进二者的有效结合、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现行高中哲学教材中有两处“看本质”内容:一处是第三课在讲“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时,要求看问题要看本质、看主流(以下简称第三课“看本质”);另一处是第五课在讲“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论意义”时,要求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下简称第五课“看本质”)。教学过程中有同学提出,这两个“看本质”有何异同?怎样理解?下面就此谈一点个人浅见,请专家学者指正。笔者以为,教材中这两个“看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区别表现在:首先,两个“看本质”的含义不同。第三课的“看本质”,实际上是看…  相似文献   

13.
浅议教学中的共性与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二者既有所区别又相互依存,还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相互转化。用哲学的观点来审视教学中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环节,不难发现各环节中均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辨证关系。因此,要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就应把共性与个性关系的辩证法思想真正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做到既尊重共性又培养个性,以此促进二者的有效结合、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质主义是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哲学理论,但亚氏本质主义只适于刻画类事物的本质,对个体本质无能为力。分析哲学家克里普克借助其可能世界理论提出的新本质主义弥补了亚氏本质主义的不足。从辩证哲学角度把握两种本质主义及其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相关理论的成就与问题,形成严整的分析型本质主义纲领,也可以体现辩证哲学和分析哲学相互为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相互倚赖和相互联系的统一的观念是一种关系学说,也是杜威教育哲学的思想基础--经验自然主义一元论的哲学思支撑。杜威用相互倚赖和相互联系的统一的观念作为方法论的指导,深刻地揭示了:在本质上,“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进而他运用这一关系学说,从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与环境的关系、教育的方法的性质和教育的连续性和发展性四个方面透析了他界定的教育本质。可以说,相互倚赖和相互联系的统一观念是杜威阐释教育本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杜威教育哲学的核心,更是杜威教育哲学方法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是社会道德活动现象的两种重要形式。二者在对于人的道德品质形成, 调节社会行为, 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有重要意义, 历来为人们所关注。二者在社会活动中产生、发展、演变, 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系, 并能产生互动相互转化, 呈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的特色内容之一,看似相互独立的策略之间实则相互关联、自成体系。画图、列举、转化、假设等策略都指向六年级学习的选择和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能主动而灵活地选择合适策略的前提,一定是对特定策略的本质有清晰的认识,对相关策略的模型有充分的体验。因此,在教学转化的策略时,要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本质,明白什么是转化、怎样转化以及为什么要转化。  相似文献   

18.
通过科学问题的分类,提出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资源和财富相互转化的科学”。进一步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分别为关于资源和财富相互转化的动力学和“热力学”,二者的关系是平行关系,同为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  相似文献   

19.
二元论是一个哲学学说.它主张精神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质在于思想,物质的本质在于广袤:物质不能思想,精神没有广袤;二者彼此完全独立.不能由一个决定派生另一个,这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相互矛盾的.教学中如果出现了“二元论”现象会阻断学生的思维发展,抑制学生的理性情感形成,常此以往会使学生形成偏执的思维.  相似文献   

20.
浅议实践中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关系王云才在电大哲学教学中,在讲述实践活动时,常常提到主体和客体这对概念。但对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关系,教材中涉及较少。学生对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相互转化的过程,了解就更肤浅。现就实践活动中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