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文学的基本特性究竟是什么?文艺理论界以往一般认为是形象性,但也有人认为除形象性还有情感性,这后一种观点,近几年更有所强化。上述两种观点,主要是以静态眼光从文学作品内在涵蕴和外界表现方面着眼的,仅就意识形态化了的文学本身而论,是有其道理的。但是,如果运用动态眼光,从文学的鉴赏和创作角度,亦即从接受美学和创作美学角度,我们认为文学的基本特性应该是审美性。这是由文学的美学特质所决定的。下边,就这一观点以及文学审美性的实质问题试作论述。  相似文献   

2.
以往,曾有不少人把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的发展对于艺术生产的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解释为反比例、相抵触的关系,并把它提到“普遍规律”的高度。企图以此来证明:生产力相当发达的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已陷入“艺术毁灭”的境地;而目前生产力还不甚发达的社会主义中国,文学艺术将跃进到光辉灿烂的“世界顶峰”。诚然,这一善良愿望令人可敬,但这既曲解了马克思的观点,也违背了客观事实。殊不知,现代资本  相似文献   

3.
文学形象是文学理论的重要论题之一。用语言艺术创造的文学形象与用其他艺术种类创造的文学形象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区别。对文学作品来说,在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所创造的文学形象也不同。本文简要论述作为艺术种类之一的文学中手各种文学形象所共有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4.
在本文中,笔者避开文学经典自身特点,如文学经典的独创性、艺术性、历史性、教育意义等,着重探讨作品的普遍性、国家意识形态的介入与精英筛选等外在因素对文学经典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学魅力这个概念,过去很少有人予以界说,它的内涵并不十分明确。“魅”字,本意是惑乱人心的鬼怪;魅力,指的就是鬼怪诱惑人心的力量。所谓文学魅力,即是在这个意义上的引申,指的是文学作品所产生的征服读者,使其为之倾倒的力量。这种征服力量,大体有以下三种表现:  相似文献   

6.
文学的真实性,是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在“四人帮”横行期间,真实性问题却成了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的“禁区”。“四人帮”打着批判“写真实”论的幌子,否定了文学的真实性。谁要是在理论上提到真实性的问题,便认为是“宣扬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文艺思想。”文学创作似乎不需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只要按照“四人帮”鼓吹的“三突出”、“从路线出发”、“主题先行”这套“理论”编派、捏造,就能写出“高于生活”的文学。“四人帮”的阴谋  相似文献   

7.
所谓文学的科学性是指蕴含在文学形象中的理性认识,具体表现为审美理想、艺术理解和“诗的思想”。由于它的间接性、隐蔽性的特点掩盖了其真实面貌,因此,长期以来人们不提文学的科学性这个属性。而研究文学的科学性,对于深刻揭示和正确文学这一社会属性、提高文学创作水平、消除庸俗文学、发展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具有重大意义,决不会重蹈科学主义覆辙。  相似文献   

8.
戏剧性指的是戏剧的基本属性,是戏剧之所以为戏剧的基本法则。它使戏剧有别于其它艺术形式,而具有其独特的生命艺术价值。它从戏剧自身表现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文学构成"和"舞台呈现",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强调的是戏剧以文本形式呈现出的一些艺术特性。  相似文献   

9.
文学意象是文艺理论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它古已有之 ,但由于后人的阐发、补充 ,其内涵至今颇多歧义 ,定位不明。从若干理论研究的分析比较中 ,可以对意象的提出及涵义流变 ,意象的特征、分类 ,意象与意境、形象的关系进行一些探索 ,以明确意象的内涵 ,并给予其合理的理论定位  相似文献   

10.
文学的表现工具是语言。用语言描绘形象,使文学显示出不同于其它艺术的审美特质。 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凭借它们各自的表现工具和物质材料所塑造出来的形象,是视觉可见或触觉可抚的,实际存在于平局上或空间里的形象。文学形象不管描绘得多么具体,生动,它也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学形象的具体、感性形式,是在人们的想象里出现的。语言的表现功能决定了文学描绘的途经,作家的任务,不在于提供视觉或触觉可以实际  相似文献   

11.
关于文学的人民性的探讨,起至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人民性”这一概念,自从别林斯基提出来后,至今快一个半世纪,在文艺领域中,几绎起落。二十世纪上半叶前,曾经大为红火,被奉为评价文学的最高标准。但从木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则一度被冷落、被贬斥,被视为资产阶级、修正主义观点。因此,重新研究文学的人民性,给它以历史的分析和科学的评价,不仅完全必要,而且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 模糊思维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它的模糊性是相对于精确思维而言的。人类在没有认识到这种思维方式以前,科学家就已在用模糊化的思维从事科学研究与科学发明,文学艺术家就已在用模糊化的思维进行文学形象的塑造。而把模糊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系统地提出来,那已是本世纪60年代的事了。模糊思维的理论是随着模糊学的诞生逐步建立起来的,并且趋于完善,美国科学家札德在这方面的贡献是举世公认的。 模糊思维是这样一种思维活动,它是通过对有关对象的模糊信息,用模糊的方式进行加工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它的形式是模糊的,而认识的揭示的确是事物的本质。从这个意  相似文献   

13.
试论文学的社会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乎与人类社会一齐出现、同步发展的文学,它既来源于社会,扎根于现实,又对现实社会产生能动的反作用。文学能够感人之心动人之情,启迪人的智慧,塑造人的灵魂。它通过影响人的思想感情而影响社会的政治、经济、其他意识形态乃至于风俗民情。换言之,文学是一种精神武器;文学作品一旦掌握了广大读者,它就能在社会生活中产生重大的作用。正因为此,我国自古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对不利于自己统治地位的文学作品皆视为洪水猛兽,均归入烧禁之列。于是乎,就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明崇侦十五年,正当农民起义的斗争…  相似文献   

14.
朱光潜指出:文学艺术“美感教育,不是替有闲阶级增加一件奢侈,而是使人在丰富华美的世界中随处吸收支持生命和拓展生命的活力。”我们建构的立体的动态的文学形态,旨在创造人类精神赖以依存的“丰富华美的世界”,实现审美性与语言艺术完美结合。文学凭借着语言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把握和艺术表现,反过来语言又以其结构、话语形态参与和规范文学活动,而且文学以语言表现唤起表象、感知和想象的方式作用于读者。  相似文献   

15.
文学理论,作为文学实践的理论概括,在古代和西方形成了种种关于文学本质的认识.本文从三个角度对文学本质进行了归纳.首先将文学放至社会生活系统中确定其社会意识形态性质;其次将文学放至上层建筑亚系统中确定其具有审美性质的社会意识性质;再次将文学放至艺术子系统中确定其语言艺术的性质.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功能是一个系统存在,它是多元、复杂的.但文学的各种功能必须以审美功能为基础.对文学的功能应当有正确的认识,以便更好地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17.
“典型”历来是倍受关注的一个重大文学理论问题。多年来,许多文论家都为之作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我们也看到,以往的理论研究要么是从创作的角度去探究典型在作家笔下生成的情形或过程,要么是从对象本体入手去研讨典型的性质或功用等,而唯独没有或极少把典型与读者联系起来。由于这种研究把典型视为一个封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中的插图不仅是文学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有其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它是画家对文学作品所描写的人物、事件、场景等等的视觉形象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9.
共鸣是不同鉴赏主体思想感情的感应与交流.作品独特的艺术境界,鉴赏者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与作品的社会环境的相通或相近,导致文学鉴赏中超越时代、民族、阶级的共鸣现象的产生.它是人们感情发展的历史联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文学具有审美实用性和审美超越性两种属性,二者伴随着人类征服客观世界的程度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最终达到有机的融合。山西第一代和第二代作家的创作基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需要,一般仅停留在审美实用性层面上,第三代及其以后作家的创作在新的历史背景上具有了更多的审美超越性,并出现了审美实用性与审美超越性相互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