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当前大学生手机使用的现状出发,分析移动终端辅助英语学习的优势所在,研究如何使用移动终端实现学生的课内外交互式学习,并以大学英语学习为例,探讨移动终端实现学习资源更好地呈现、课堂教学更多地参与、学生自主学习更高效率的路径和方式,最终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基于手持终端的移动产品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为微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微学习丰富了人们的学习途径,能满足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介绍微学习的内涵,阐述基于手持终端微学习的优点、微学习设计模式,并以英语教学为例,说明微学习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今日的社会身处信息化发展迅速、手持终端设备层出不穷的时代,无时无刻不在改变及影响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这亦对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创新的学习氛围起着重大助推作用。如何利用手持移动设备为日语教学带来便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热情亟待探索。本文结合日语教学实际,研究基于手持移动终端的学习资源建设,尤其为提高学生口语实操技能提供了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微课与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的概念与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把微课与移动学习结合在一起,通过手机终端进行微课学习的全新理念,设计了一个支持PC终端和智能手机终端的多平台微课移动学习系统。该系统集智能推送、视频标注、Lucene全文搜索、聚类分析、Android开发等技术于一体,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微课视频,获得优质微课资源信息,教师则可以获得微课分析统计结果,推动微课与移动学习的发展。本文对系统的实施进行跟踪,针对通过课堂学习的学生和使用本系统辅助学习的学生,从多方面进行统计,发现引入本系统后,学生的成绩有显著提高,对课程的评价也提高了。  相似文献   

5.
翻转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随着手持终端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移动学习成为学习者学习的新形式。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完成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任务,符合大学生移动学习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校本教学实践,研究移动学习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通过测试成绩和问卷调查反馈学习成果和学习者对此模式的接受态度。提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其对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无线技术、通讯技术、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我们已进入"微时代"。"微课"也在不经意间悄然兴起。微课具有微化知识内容、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充分实现个性化需求等特点。由于微课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移动终端来制作和展现,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多种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地学习交流,这种学习渠道灵活多变、成效显著,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和教师接受。  相似文献   

7.
官一君 《海外英语》2022,(10):217-218
高职阶段的英语课堂教学中,为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学习素质,教师要注重创新教学的方式,通过发挥移动学习终端的作用,改变传统英语教学的方式,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为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升起到促进作用。本文从理论角度出发,先就高职英语教学的问题进行阐述,然后就移动学习终端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和应用可行性进行分析,最后探究移动学习终端的英语自主学习模式构建,希望能从理论角度对移动学习终端的研究分析,能够为学生英语学习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指导,探讨了大学英语的课前自主移动学习模式。该模式以手机为移动终端学习设备,包括创设情景和确定最近发展区两个环节,希望通过这两个课前移动学习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林晓青 《文教资料》2014,(14):60-61
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移动学习成为趋势。作为一种新兴教学设计模式和学习方式,“微课”在图书馆服务中具有独特作用。文章阐述了“微课”的产生背景、定义及其特点,探讨了移动学习下“微课”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期望引起国内同行关注“微课”及其对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如何做到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引导每一个学生有效地学习,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并充满自信地走向未来,这既是每一个教师的神圣使命和责任,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在全面推动学校课程整体建设的同时,学校有幸成为"首都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系统变革实验研究"的项目校,开展了"基于手持移动终端的云学习方式的研究",期望能够建构"技术—终端—资源—平台—网络"五位一体的全新数  相似文献   

11.
移动学习是传统学习方式的重要补充,移动学习平台拥有智能的学生终端、科学的教师终端、个性化的家长终端、便捷的传输渠道,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系、协同工作,保障学习反馈信息的顺利输入和输出,凸显出移动学习平台的反馈特征。在移动学习平台支持下,教师实现精准、及时、全方位、个性化的学习反馈,有力提高教和学的效率,更重要的是这种学习方式在保证原有价值的基础上,从教学各方主体上,让反馈价值的体现更丰富多元且具有延展性,具体表现为: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学习反馈能够引导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锻炼,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为教师提供减负增效的工具,能够在助推学校教育高效发展的同时,调节家校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助力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移动学习是我们新提出的一种在移动设备上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去学习一些知识,没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学习就成了一种无线终端。而我们移动网络是基于"微课堂",利用微课的一些资源去做,然后让他在移动网络中迅速发展起来。中职学生,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会碰到很多难点,而传统教学体系下,我们的学生感到疲惫很正常,因为无法做到在"动手中学习,学习中动手"的教学理念,所以无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没有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微课加入到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而我们在微课的基础上又提出微课的移动教学,这将是一个更大的革新。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学习机等多媒体终端逐步进入了广大中小学生的生活中,改变着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媒体移动终端不仅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也包括传统的电子辞典、学习机等等。一方面,数字化手持媒体改变了中小学生单一的学习模式,扩大了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另一方面,它强大的娱乐功能,有可能使中小学生过度沉溺于游戏娱乐中,从而影响或者荒废学业,甚至使身体受到损害。因此,充分认识多媒体移动终端对中小学生学习的影响,对于更好地发挥其在中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正面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MAS和Moodle的移动学习管理系统与关键技术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WLAN和MAS技术为基础,设计支持不同接入方式的手持设备登录移动学习管理系统的网络模型;以Moodle为基础,构建支持移动学习的移动学习管理系统;讨论设备识别技术、内容自适应技术和MAS应用模块开发,支持不同的手持设备进行移动学习。  相似文献   

15.
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各种便携式移动设备的出现,使得基于移动计算的Web应用成为可能,也使得人们学习、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一种新的基于移动网络技术的学习方式——移动网络学习成为可能。各种便携式移动终端作为移动网络学习的平台,可以克服传统的以PC为终端的在线学习系统的弊端,大大提高在线学习系统的实用性。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移动网络技术与便携式移动终端来辅助教学和学习是移动网络学习的核心问题,而设计开发一个能被移动终端访问的移动网络学习平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种学习形态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丰富的学习资源。基于手持终端的微学习活动同样如此。受手持终端功能的影响,微学习资源的设计方法有所不同,但都离不开真实学习情境的创设。因此,研究手持终端环境下的微学习资源的情境化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移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进一步探讨建立在移动终端基础之上的高校移动学习体系,从移动终端自身发挥的重要意义入手,探讨移动终端引导下的高校移动学习体系的构建方式,并指出日后如何更加高效地利用移动终端丰富和充实高校移动学习体系的具体策略,以此来实现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够"学玩合并",在快乐的氛围中体验学习,促进高校学生整体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微课与移动学习的概念、特点和研究现状,分析了开展“移动微课”学习的深远意义,提出将微课与移动学习相结合、通过移动终端学习微课资源的理念。采用文献分析法,从宏观上概述了移动微课理论研究与实践,对其研究与应用现状、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移动手持终端设备及其配套软、硬件系统的飞速发展,现实生活中各种类型的智能手持设备纷纷涌现,便携、易用、功能强大是这些设备的显著特点。PAD作为移动手持终端设备中普遍常见的一种,能否融入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达到技术与授课的无缝衔接?利用PAD教学模式将会给教师、学生带来哪些传统教学模式下无法达到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普及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依托移动终端开发的APP学习系统越来越多.但是有关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的学习资源中只限于书面资料或者单机版课件,却较少有应用于手持移动终端的动态资源提供给学习者共享,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可以填补该项空白,完善国内高职院校手持移动学习终端学习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