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活着》是一部典型的悲剧小说,主人公福贵经历了重复式的死亡,但珍贵的亲情,人性的善良,活着的信仰却构成了《活着》的感情基调,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绝望的不存在",可以感受到福贵用"温柔的眼光去看待世界"。通过与鲁迅笔下悲剧人物祥林嫂悲惨境遇的对比,更能够体现出《活着》中温情的独特性,以及这种温情在福贵一生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活着》一转余华前期的冷漠叙事风格,对主人公福贵苦难命运的展示中注入了无限温情与思考。在海德格尔"死亡哲学"观引导下重新解读这部作品,可以发现人物们依靠死亡从沉沦状态完成觉醒,又从忍受苦难到乐观执著地走向"向死而生",二者共同构成了《活着》独有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3.
<活着>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令人震惊,却充满温情.它试图帮助我们,在自己身上把握生命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活着》是余华从"极端先锋"转向"民间立场"这一新的叙事空间后的第一部小说。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在这部小说中,余华对于死亡的描述已不再是冷酷、决绝,而是在死亡的氛围中融入多种情感,用一种舒缓的笔调展示苦难中人性的光芒以及温情的力量,使人们从"在苦难中寻找温情"而转变为"在温情中受难"。这也昭示了余华创作风格的极大转变以及对于"温情母题"的回归。究其风格转变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家庭生活的影响以及自身对于新的创作道路的追求是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观照伍尔芙意识流小说《达罗维夫人》女主人公克莱莉莎·达罗维的心理,探讨了她悲喜之间、生死之间的选择和人生,而她的人生就是千万个平凡生命的缩影,生死悲喜只在一念之间,活着的时候有无数想死的理由,想死的时候又选择继续平凡沉闷的人生。正是克莱莉莎苦闷中求快乐的天性让她站在死亡的边缘,却因平凡琐碎中的快乐继续着看似空虚的生活。即便此刻是生命的终结,也要让此刻成为最快乐的瞬间。  相似文献   

6.
潘慧莉 《丽水学院学报》2002,24(4):59-61,115
余华是90年代异军突起的先锋派小说家之一,《活着》,《话三观卖血记》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坛不可动摇的地位。他的小说温情地直面苦难,深刻体味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状况,寻找温情世界,挞伐无情世界,进而赞美温情世界,以温情的方式表达人性深入的绝望,体现了人道主义的关怀。  相似文献   

7.
姜良 《天中学刊》2013,28(5):56-57
在《活着》中,余华用平静的近乎宗教似的叙述描绘了福贵身边七个亲人的死亡以及福贵为自己找到的一条使自己解脱、让自己平静的道路。在小说中,死亡的再三出现发挥了独特的叙事功能,作品通过反讽、重复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了余华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对小人物生存意义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在叙事方面,小说采用重复和对比的策略来揭示"活着"这一主题,在对生活的态度中流露出浓郁的温情。在这个过程中,余华的创作也一改前期先锋小说激进探索的姿态,开始变得平实、自然,显示了现实主义小说的风貌,表现出对生命的关怀。  相似文献   

9.
余华的《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后半生厄运连连,死亡和灾难时刻伴随着他,可他却依然坚强地活着,没有被苦难压倒,没有以死来逃避非人的生活,而是乐观地活着。为什么他能不死而活下来?探究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人间的温情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性格使然。福贵的一生体现了人类普遍的生存状况,他的生存可以上升为一部生存寓言。从福贵的身上,可以学到面对苦难时的方法和态度:承受与乐观。他是现代人如何面对生存困境的一个很好范型。  相似文献   

10.
余华在《活着》中以“极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形式表达了人生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表现生命的顽强。又在《许三观卖血记》获得更深层的生命意识,“苦难与重复相依为命”,以“卖血”换得个人生存价值,升华生命意识;最后,找到了生命的支点———“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相似文献   

11.
余华小说新作《文城》以“寻找文城”为主线,通过苦难、死亡、暴力的叙事,彰显小说的悲剧意识。小说通过一幕幕悲剧阐释深刻的人生意蕴:无论在任何灾难面前,只要人性的底线尚存,真善美终究会战胜假恶丑,这才是人“活着”的真理。小说还透露出余华转型后创作的温情——彰显人性的美。在悲剧与温情包裹下,余华用“文城”这一虚构的地名构建了它独一无二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余华的《活着》讲述了人生的苦难主题。一方面人会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逼迫会产生苦难,另一方面人又会在命运面前产生种种生存焦虑,这样的结果使得人在面对死亡时,只有靠忍耐和温情来作为消散苦难的救赎途径。余华在不忘先锋精神同时,以写实方式对此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余华是 90年代异军突起的先锋派小说家之一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坛不可动摇的地位。他的小说温情地直面苦难 ,深刻体味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状况 ,寻找温情世界 ,挞伐无情世界 ,进而赞美温情世界 ,以温情的方式表达人性深入的绝望 ,体现了人道主义的关怀。  相似文献   

14.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先锋派作家余华把对生存思考的目光投向传统与民间,发生了文学上的转型,在对冷漠的死亡罗列之外,余华更多去挖掘真正中国人苦难人生的生存之道,用冷酷背后的温情去寻找中国人的根本内在。余华通过展现死亡的方式,表现了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渴求,未知死焉知生的道理在《活着》中得到了很好体现。  相似文献   

15.
漫品教师味     
教师应有品有味。或淡如春一般浪漫而温情;或暖如夏一样奔放而激情;或浓如秋一般成熟而多情;或酷如冬一样神秘而深情。这一切的一切,自自然然、大大方方、真真切切,全不做作,值得去品味。  相似文献   

16.
《一碗阳春面》,是对在苦难中顽强抗争而努力“好好活着”的人们的一曲感人肺腑的赞歌。其艺术技巧是多方面的,它最为突出的特色则是:于反复中对比,以温情而动人。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华一改其冷漠阴郁的风格而变得温情脉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讲述的就是苦难中的温情和温情地受难。不同于早期作品中符号性、寓言性的人物,作者塑造了三个典型形象——富贵、许三观和宋凡平,并在其中寄托了他对人性的美好想象。  相似文献   

18.
讴歌苦难     
<正>现当代文学家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对人性进行思考,对民族的历程进行审视,表达了对自然苍生的敬畏。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审视了一个少数民族——鄂温克族的历史与境遇。故事中老祖母的一生也是鄂温克民族的缩影,她在苦难中展现充满人性的温情,其中不乏对自然的崇敬,在与现代文明冲突对抗中固守传统。余华的《活着》对生命进行了深刻阐释,活着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福贵用自己苦难的一生诠释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淬炼的不屈精神与美好品德。在当代文学作品中,  相似文献   

19.
《活着》采用平静的语调讲述着老百姓的故事,表达出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理解,下面谈一谈笔者对余华长篇小说《活着》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当今商业大片充斥电影市场,许鞍华导演的影片《桃姐》似一缕清新之风,让叙述隐于生活,以平实自然的叙事手法与平和冷静接纳生活的态度,塑造出一对凌驾于母子、主仆关系之上的含蓄温情、亲切动人的人物形象,使观众于最平实的生活记录中寻找记忆中的影子,于平静体味生命的进程,让我们在商业气息浓重的今天为情所动。影片以一种相对隐忍克制的镜头语言,还原电影记录现实生活的本质,还原生活本来的面目,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情感让观众自己去体会人与人之间的那份亲情与感恩,感而不伤,温情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