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二百五"成为人们的口头俗语,用来称那些智力低下的人,形容让人叉气又恨还有点怪的人。其实,这里边源于一个历史故事。战国时期,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被人暗杀了。齐王很恼怒,要给苏秦报仇,可一时缉拿不到凶手。于是,他就想了一条计策,让人贴出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乃为齐国除了一大害,当赏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前来声称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能冒充呀!"四个  相似文献   

2.
《苏秦始将连横》中苏秦的言行时时展现儒家士子精神风貌。首先,苏秦身上有着《论语》中所诠释的"士"精神。其次,苏秦与《论语》中的孔子一样执着于自己的道。第三,以家人前后对苏秦之态度,反衬苏秦形象的挺拔、坚韧。苏秦的形象随着《战国策》的流传而逐步深入人心,本文根据《论语》中提出的"士"精神尝试对苏秦形象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3.
前倨后恭     
1.战国时期,洛阳有个名叫苏秦的读书人,到秦国向秦惠文王游说,劝他实行"连横"政策,诱骗部分弱国随从秦国进攻其他弱国,达到各个击破、统一天下的目的。2.秦惠文王以为秦国羽翼未丰,不肯采纳他的意见。苏秦接连十次上书,均无结果。日子一长,黑貂皮袄穿破了,带去的百斤黄金也用完了,他只得垂头丧气地回家。  相似文献   

4.
战国时期,齐国大臣苏秦忽然被人暗杀。齐王十分恼怒,决心要给苏秦报仇。但,捉拿凶手谈何容易?齐王想出一条计策,让人把苏秦的人头从身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上书:苏秦乃一大内奸,杀他为齐国除了一害;杀死他的人,当赏黄金1000两。  相似文献   

5.
鸡口牛后     
你又来干什么啊?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叫苏秦的人,连续十次上书秦王,推行自己的主张“纵横学”。不见不见,让他走!秦惠文王不愿意见他。大王,苏秦求见!我们应当帮助秦攻打那些弱小的国家!苏秦垂头丧气地回到家乡,家里人看到他狼狈的样子,都不愿和他说话。聚集在秦国周围......大王  相似文献   

6.
捉刺客     
请小朋友想一想,齐王用什么办法抓到了刺客?战国时期,谋士苏秦经常为齐王出谋划策,齐王很赏识他,为此一些人便妒忌苏秦。一天晚上,一个刺客闯进苏秦的书房,把正在读书的苏秦刺伤后逃跑了。齐王听到消息,大为震惊,立即来看望苏秦。捉刺客$粹介动漫工作室  相似文献   

7.
悠悠江面驶着的永远是那两只船——一只曰名,一只曰利。它们有时并驾齐驱,有时你前我后,但未曾从江面消失;这两只船把江面变得拥挤不堪人们总爱鄙夷那些追名逐利的家伙,以为他们动机如何的不纯,天性如何的肮脏。诸如苏秦。这个六国敬仰、叱咤风云的纵横家,没有因其纵横之术的奥妙赢得流芳百世的荣幸,却引来千百年来无数人的讥讽谩骂——他们斥责苏秦爱慕名利,鄙夷他贪图荣华,看不起他那为一己私利不顾手段的种种做法。而我以为,不能因此浑然忽视其"约纵散横"的聪慧,忘却其"头悬梁锥刺股"的坚忍。的确,苏秦的身上掺杂  相似文献   

8.
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把一些傻瓜叫“二百五”,其来历为战国时期,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被人暗杀,齐国国王很恼怒,决心给苏秦报仇,他亲自抓破案,可一时拿不到凶手,就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秦的头割下来挂在京城的大门上,旁边贴着榜文说:“苏秦里通吴国,是个内奸,谁杀了他便为齐国立了功,自报者当赏黄金千两,并加升官职。”看榜的人中走出四条汉子,揭下傍文,同进京城向齐王说苏秦是他们杀  相似文献   

9.
相传,战国时期的苏秦主张合纵抗秦,遍游六国。到了齐国都城临淄,他对齐宣王进行游说,齐宣王慨叹齐国的兵力不足,苏秦说:"都城临淄有七万户,我计算了一下,每户按三个男子服役,这就是三七二十一万雄兵,抗秦的兵源仅临淄一城就足够了,若再加上别处兵源,力量就更加强大。"苏秦的这种算法显然是如意算盘,因为临淄城不可能做到每户出三个男子当兵,这里有各种情况,有的是鳏寡孤独,有的有女无男,有的只是老弱病残,所谓临淄21万雄兵仅仅是纸上谈兵  相似文献   

10.
古今读书法     
江风 《职业技术》2004,(3):41-41
古往今来,我国不少名人、学者遨游书海,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治学经验和读书方法,时下读书人当深悟之. 苦读苦读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之一,孙敬和苏秦是苦读的代表,一个头悬梁,一个锥剌股.当然,也有人不赞成这种"苦读"的,林语堂在他<论读书>中对苏秦锥刺股的做法指出:"不睡觉,只有读坏身体,不会读出精彩来."  相似文献   

11.
“二百五”成为人们的口头俗语,用来称那些智力低下的人,形容让人又气又恨还有点怪的人.其实,这里边源于一个历史故事. 战国时期,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被人暗杀了.齐王很恼怒,要给苏秦报仇,可一时缉拿不到凶手.于是,他就想了一条计策,让人贴出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乃为齐国除了一大害,当赏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前来声称自己杀了苏秦.  相似文献   

12.
苏秦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他曾掌管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相印,统率六国军队,是个运筹天下、炙手可热的人物。当谈到他的成功时,我们不能不说他得益于其父母的激将法。苏秦是战国时期洛阳人。他和张仪、孙膑、庞涓同为鬼谷子的学生。苏秦向鬼谷子学得了一身本领后,来到东周想见周天子,以显其能。遗憾的是当时无人推荐,正所谓“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挈枉徒劳”。于是他又来到秦国。他给  相似文献   

13.
苏秦锥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苏秦的人,由于学问不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被重用。当他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连织布机都不下,继续织布,嫂嫂不为他生火做饭,父母也不和他说话。家人的冷淡对他刺激很大,他下定决心,闭门不出,发奋读书。他找出来几十箱书,反复诵读,细心揣摩,经常一读就读到深夜。有时候,苏秦读着读着就犯困了,想趴在书桌上睡觉。为了不让自己打瞌睡,他就想出了一个办法: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经过一年的努力,苏秦终于得到了诸候的重用,身挂六国相印,开始了辉煌的政治生涯。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官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特别的含义和位置。读《战国策》,苏秦合纵联横的故事就很有代表性。最初苏秦以联横说秦,未被采纳,失意落魄,形容枯槁,面目黎黑,回到家中,看到他这副模样,父母妻嫂都不理他,视同路人。悲凄之下,他夜以继日,刻苦钻研,期年,揣摩成,转而以合纵游说六国,大获成功,以一人之身而挂六国之相印,尊宠至极。再回到家中时,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子更是蛇行匍伏,前后之反差,皆因此时的苏秦位尊而多金,也就是既有权又有钱。难怪苏秦会感叹:富贵对一个人是何等的重要啊!  相似文献   

15.
姜启时 《新高考》2007,(11):22-23
苏秦(苏秦)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  相似文献   

16.
苏秦敝齐功成身死,因而成为"箭垛式的人物"。稷下诸子及齐人对其深恶痛绝,"共笑之、讳学其术",而天下之策士却以其为榜样,不断地对其事迹进行演绎、附会。在秦灭亡六国及其后的诸侯灭秦过程中,苏秦的形象被一再夸饰。西汉初,司马迁在"诛暴秦"成为社会思想主流的情况下,整齐史料,将苏秦塑造为合纵摈秦的英雄,而其敝齐事业则被忽略。  相似文献   

17.
“揣摩”一词的使用源头,可上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史记》里讲到苏秦为了功名,四处游说。结果,“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回家后,兄弟嫂妹妻妾一家人没人理他,私下还都嘲笑他的落魄和狼狈。苏秦羞愧极了,暗暗伤心,但是出人头地拜相封侯的野心并没有丧失。他决心让家人对他刮目相视,便闭门不出,把先前的藏书全翻出来,读来读去  相似文献   

18.
《新高考》2007,(11)
苏秦(苏秦)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  相似文献   

19.
张仪列传     
<正>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  相似文献   

20.
苏秦是我国古代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的"多极"斗争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后发制人"的战略思想、"形同忧而兵趋利"的联盟思想、"战攻非先"的智胜思想三个方面,其中所包含着的深刻见地和卓越智慧对我们认识当今国际政治斗争的现实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