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最后“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句中的“寡妇”一词的注释语焉不详。大概编者认为寡妇为“丧夫的妇人”,这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所以没有详释的必要。最近看了些材料,发现有些古诗文中关于这个词的注释,时有不确的地方,因此提出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2.
《文汇报》载:日前,在上海古籍出版社举办的一次座谈会上,复旦大学教授王水照先生提出,不必强求中小学生对每一篇古诗文都能说出“意义”,古诗文阅读宜提倡“不求甚解”。读后,感慨不已,不禁为之喝彩。“不求甚解”,何“好”之有?也许有人会不以为然,认为读书不认真,不求深刻理解,读之何用?!我以为,还是先弄清楚王先生所提倡的“不求甚解”的含义再下结论为好。要弄清楚这一含义,必须综合考虑三个因素:其一,“不求甚解”不是“不求解”,二者不能划等号。“不求甚解”语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说的是观其大略,有所“会意”,以求广博。而“…  相似文献   

3.
4.
“不求甚解” ,语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该文于 2 0 0 1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入初中第三册语文教科书 )它作为一种读书态度和方法 ,千古传诵 ,历来褒贬不一 ,争论不休。贬之者古代、现代、当代皆有。冯  相似文献   

5.
“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好读书,不求甚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读书境界。不求甚解,但求会意,读者与作者心领神会,心有灵犀一点通,那样的境界是多么的美妙啊!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自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人们谈论得很多,意见也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清楚的:他决不是那种不肯用功的人。在他的《移居》中有这样两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碰到疑难的地方,能同他的邻居好友一起讨论分析,怎么会是不肯用功、不动脑筋的人呢?可见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是抓住原作的主要精神、不钻牛角尖、不穿凿附会的意思。那时候最重要的书是儒家经典,学者们注释经典往往过于琐碎,而且求之过深,叫人越读越糊涂,而有人却自以为借此弄懂了什么“微言大义”。…  相似文献   

7.
“读书不求甚解”,是东晋以五柳先生为别号的陶渊明的自况、许多人把这看作是他的洒脱与颠狂.其实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读书方法。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2年第9期"群英论道"的《不求甚解与咬文嚼字》一文(下面简称《不求》),存在有误导的因素与前后矛盾之论。一"、不求甚解"不是意境《不求》一文指出"不求甚解是意境",这一论点令人费解。如果说"不求甚解是意境"的话,那我们就该极力追求这样的意境,教学中可以完全不管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正教学只求"不深入理解或是不很明白不  相似文献   

9.
近日,笔者有幸参加了人教版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不求甚解》的听课活动,为作者马南邨的精辟见解称好。联系当前地理教学很有启发,其实,初中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也要经历三个阶段。"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出自陶渊明之口。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后一句话。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相对于其他学科,地理学科处于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窘境",如果能运用好"不求甚解",会让学生对地理学习有"柳暗花明"之感,达到出其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提出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这一思想被后人广为接纳,不仅广泛应用于人们实际生活与读书学习中,对人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还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它是一种新兴的阅读教学理念。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内涵的深刻解读,对它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功能与应用做出了详细说明,指导着教师与学生新概念阅读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12.
杨蓓 《现代教学》2008,(5):56-58
随着新课标要求的制定与实施,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理念应有所提升,逐渐从过去的“见木不见林,见字不见篇”中走出。及早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应该成为提高教学效益的解决方法之一。语言能力的培养与运用需要语言吸纳的土壤,结合量与质同步发挥效用,在阅读量上不求甚解,不追究一城一池的得失,强化检视阅读的技巧,在实用字词上求甚解,  相似文献   

13.
不求甚解     
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不羡慕荣华富贵,却喜爱闲散清淡的田园生活。他在耕作之余,勤奋读书,生活虽然很清贫,他却觉得很自在。  相似文献   

14.
不求甚解     
通常,我们认为"不求甚解"是指学习不深入,没有好学的精神,含贬义。其实也不尽然。"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是,人们往往只关注了陶渊明所说的前半句话,而忽略了后半句话的含义。陶渊明其实是说:很喜欢读书,但对所读的书不执著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读理论盛行于魏晋,那是一个学的自觉年代,读逐渐挣脱了本的束缚,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描述五柳先生的读书方法:“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作的“自况”。此处陶渊明的读书法中“不求甚解”一语,意为不拘泥于章句,不囿于作原意,唯求适己、会意。  相似文献   

16.
晋代的大诗人陶渊明,在“自况”性质的“五柳先生传”中,说他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几句话,常被一些人引为美谈。他们認为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读书可以略知其意,浅尝即止。他们十分欣赏这种读书态度,認为很潇洒自在,通脱不覊,并且既有好读书的美誉,又可免刻苦鑽研的辛劳。  相似文献   

17.
不求甚解     
黯称逝全才】12广夕.本不求甚解注:指学刁不认舜.不长深发.】理解 甚丁民〕松飞‘分‘邸,.弓‘户急‘~,口..卜不求甚解@于昌伟~~  相似文献   

18.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强调了语文不仅仅是工具,也不能忽视其人文性。重视语文人文性决定了学习语文不能有很狭隘的功利心,陶渊明之"好读书,不求甚解"正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9.
作为度或当,中的基本义是无过无不及,而无过无不及就是一种极,其哲学的彻底性表现为不甘中游、力争最好,与折衷主义毫无共同之处;中在儒家是一个本体范畴,庸为用,中庸、时中、执中、守中、制中、择中都是体用关系;中作为一种心理机制即和,既提示动机对于人格的重要性,又彰显知、情、意之间水乳交融的和谐性;中作为一种行为机制即行为选择的正,时中要求经、权的统一;中之为德乃兼德而至,人格境界至诚无息、至诚如神,作为至善至真乃最高审美对象。  相似文献   

20.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必考的一个内容,但文言文毕竟是古人写的文章,其中许多字、词、句、语法均已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加之又有一些文化典故、风俗礼仪,我们现代人很难理解。在这样一个前提下,要求中学生不借助工具书对随意从别的什么典籍上选来的一段文章百分之百地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