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元 《大观周刊》2011,(26):162-162
中华民族不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名称,而是指包括汉族在内的众多民族的一个民族群体.可以说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共同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古代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2.
一个优秀的民族往往都有自己的文字及其著述。一个民族就是经由他们对自己文字及其著述的共同阅读形成了阅读共同体。阅读共同体是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根系和血脉所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经由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共同阅读所形成的,而且每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巩固和壮大时期也是中华民族最为强盛的时期。所以,加强阅读文化建设,守住中华民族阅读文化之魂,是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必经之途。  相似文献   

3.
裴龙 《出版广角》2023,(15):75-79
京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因地缘关系与壮族、瑶族、汉族等民族的传统文化交互影响,共同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京族濒危文献的整理出版,对促进民族文化繁荣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语境下,深入挖掘和研究京族濒危文献及其出版价值,不仅可以了解京族的民族发展历程、风俗信仰、文学艺术等,而且有利于揭示京族与其他民族传统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团结轨迹,发掘京族的符号特征,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4.
王丹 《文化遗产》2023,(3):16-23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丰富而厚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资源,其传承发展以“有形”方式、“有感”实践和“有效”成果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形”方式表现为可以感知、可以触摸、可以体验的生活形态;“有感”实践落实于行动,以生产生活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标志;“有效”成果体现在各民族生活品质、情感依恋和精神气质等方面。在“有形”上用心、“有感”上用情、“有效”上用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整体呈现,亦促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创共享共情的共同体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各民族的具体生活和文化实践,建构民众的生活世界、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围绕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团结统一,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中国纪录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初期聚焦地理特征与风土人情的“民族—自然”萌芽期,到世纪交替市场力量介入下融入社会议题的“民族—社会”成长期,再到新时代以来政策、产业、技术等加速驱动下刻画民族生活全景的“民族—人民”转型期,逐渐形塑现代化、多元化、融合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容主题与审美形态。植根历史脉络,面向未来发展,纪录片可以通过打造兼具人本意识、家园意识、民族认同意识三元结构的“民族共同体影像”,以植根社会现实发展的共时性内容题材、契合民族集体志趣的共通性创作手法、立足用户视听需求的共融性传播路径,聚焦民族共同关注,汇集民族共同情感,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各民族分别形成了各自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不断互相接触、交流、融会,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丰富、发展了共同的中华民族文化。在少数民族文字书籍印刷出版方面,各民族的互动有生动的反映。由于汉族文化的先进和强势地位,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更为突出。一、中国汉字对少数民族文字的影响中国很多少数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制并使用了本民族文字,这不仅在民族文化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增添了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指在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积存,是民族最基本的象征。它既体现一定群体的生存方式,也显现人们特定的思维方式。它源于某区域人们共有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也必然体现出共同的民族文化特征。①中国有着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继承、弘扬、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保持中华民族的独立性,对于维系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积极贡献。胡锦涛同志在2008年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就"推动两岸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是居住在中国领土上的古今各民族的总称。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及其祖先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虽然也曾经历过无数的坎坷、磨难,甚至战争、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友好的政治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始终是民族关系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亲共民主人士和团体,以及爱国人士创办了大量进步期刊.在民族危亡的时代背景下,各类进步期刊通过阐释中华民族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激活共同历史记忆、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方式,有效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泛传播,促进了全民族抗战事业的发展,为当前各类期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  相似文献   

10.
熊威  刘文静 《文化遗产》2022,(5):127-133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诸葛亮传说流传广泛,衍生出丰富的文化景观,并与民族历史、道德情感、节日仪式、民俗文化等密切联系在一起。诸葛亮传说及景观叙事的生产、传播与发展,不仅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也深刻影响着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围绕着诸葛亮传说及景观叙事,西南少数民族形成了递进式文化认同,在本民族文化认同和跨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文化认同。此案例说明,民间文学是一种活态传承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文化资源,可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纪录片以“文化记忆”为传播媒介和方法,作为构建民族共同体的一种媒介形式,具有存储、激活、缝合民族文化记忆的作用,在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为观众塑造了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本文将文化记忆的构建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种思考理念,从文化记忆的视角出发,以少数民族纪录片为研究对象,基于对少数民族纪录片的主题内涵、叙事方式、呈现视角三方面的深度分析,从社会维度、价值维度和历史维度等视角,探究了少数民族纪录片对文化记忆的构建作用。本文认为,少数民族纪录片通过保存当下的影像和符号,并将其置于历史发展脉络和社会发展进程之中,运用这一特殊的媒介形式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文化记忆得以连续与整合。  相似文献   

12.
民族政策传播是勾连民族政策与国家认同的中介,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全媒体时代,应科学运用现代传播规律,积极传播主流价值,构筑以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为内核的“同心对话机制”,建立“信息流—文化流—情感流”相融合的共情传播网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加专业的传播保障。  相似文献   

13.
周岚 《新闻前哨》2023,(22):16-18
内蒙古特色文化不仅是蒙古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特色文化与高校专业教学的结合,不仅能够加强我国各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也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培养传媒领域人才的专业,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立足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围绕学生主体,从专业课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全方位开展思政教学。  相似文献   

14.
牛锐 《青年记者》2015,(10):44-45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新闻记者应多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关注其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作出积极贡献。充分了解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种类多样。在语言方面,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使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  相似文献   

15.
公共图书馆承担保存民族文化、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使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对广西15家市级公共图书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行研究,总结现状、特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馆藏特色文献为基础,开展常态化民族文化资源专题推荐服务;以民族特色文化为抓手,打造有影响力的民族特色阅读活动品牌;以民族特有元素为装饰,建设特色鲜明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空间;以新媒体为传播媒介,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等对策,以期为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曹婷  张洁 《青年记者》2012,(8):22-23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哺育和传承生命力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国的五千年优秀历史文化以及各民族共同创造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壮大提供了精神力量.面对着当下各国文化激荡的文化环境,大力弘扬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增强国有文化资本的市场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关系到民族精神与文化力量的丰富和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把文化建设好发展好既是历史的使命,也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建设好发展好文化,需要媒介技术的推动来完成这一使命.  相似文献   

17.
孙启春 《档案管理》2022,(3):125-126
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文化构筑的文化共同体。少数民族语言档案作为文化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保护和开发路径对于完善文化共同体版图、促进文化繁荣、推动民族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从少数民族语言的现状入手,以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其保护历程,提出了从明确、协同保护、强化宣传、加强征集、技术应用等角度提出了开发路径,为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黄利莉 《视听》2016,(1):63-64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中壮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一员。壮族与各兄弟民族,尤其是华南地区的各兄弟民族,在历史长河里形成了唇齿相依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为祖国南疆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壮族的语言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里,如何利用新科技、新平台,更好地对壮语节目进行创新创优,发扬壮族语言文化,促进广西以至全国各兄弟民族团结互信。  相似文献   

19.
民族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体系中极具特色的一种博物馆类型,也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脉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尤其是基层民族博物馆与当地居民的联系更为紧密,其生存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博物馆事业、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文博事业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从基层民族博物馆的现状分析入手,系统梳理我国基层民族博物馆的各项统计数据,讨论其发展瓶颈与现实问题,为我国基层民族博物馆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民族国家保持自身独立性和统一性的政治前提和民族情感基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记忆和精神家园,加强中华文化传播对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时代价值。加强中华文化传播,首先是挖掘整理中华文化资源,做好符号话语储备工作;其次是深入叙事逻辑,形成独特的中华文化符号叙事体系;最后是坚持守正创新,发挥多模态表现手法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