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到王羲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潇洒飘逸的书法。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兼采众家之长,论者称其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故有“书圣”之美称。其实,王羲之在诗文写作方面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名士41人(一说42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临流赋诗,各抒怀抱。王羲之为这些诗做的书序《兰亭集序》,以文采书艺双绝而流传千古。  相似文献   

2.
(一) 中国书论很早就肯定了书法能够传达、表现情感。“抒情说”在汉代就被提出来了。杨雄《法言·问神》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这是把“言”、“书”和人的内心世界联系起来了。杨雄这里所说的“书”,并不是专指书法艺术,而接近于文字书写,但对后来书法艺术美学的抒情说影响很大。在汉代,真正第一个接触到书法艺术的抒情本质的,是大书家蔡邕。他在《笔论》中提出: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相似文献   

3.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这是《兰亭集序》里的句子。人教版高中《语》(必修)第二册(2003年12月版)给“悟言”作注:“坦诚交谈。”笔以为此注欠妥。  相似文献   

4.
提到王羲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潇洒飘逸的书法。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兼采众家之长,论者称其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故有“书圣”之美称。其实,王羲之在诗文写作方面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名士41人(一说42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临流赋诗,各抒怀抱。王羲之为这些诗做的书序《兰亭集序》,以文采书艺双绝而流传千古。两晋时期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士大夫不满于此,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和生活以…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二册《兰亭集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这里的“悟言”应当改为“晤言”。“晤言”意为面对面、亲密地交谈,“晤”有面对面的意思.而“悟”只是了解、领会、觉醒的意思。《诗经》中就经常用到这个“晤”字。如《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芝,彼美淑姬,可与晤语。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相似文献   

6.
马启俊 《教育文汇》2008,(11):47-48
众所周知,《庄子》是一部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古代经典。书中充满了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强烈关注和深沉思考,其处世哲学和人生智慧令千百年来的人们受益匪浅。《庄子》是一座文化富矿,有着挖掘不尽的宝藏,正如世人所说:“说不尽的《庄子》,道不尽的《红楼》。”  相似文献   

7.
(这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疏通了《兰亭集序》的字词句,学生已熟读课文。) 一,课堂导入 师:昨天,我介绍了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成就,看到大家兴趣浓厚,今天我特地把“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拓本带来,  相似文献   

8.
《兰亭集序》是文采书艺双绝的传世名作,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选进了该文。关于这篇文章的教学,笔者谈谈其在文化接受层面上的一些看法。一、书法美学层面。《兰亭集序》的彰显于世,首先是其书艺的超绝无双。《兰亭集序》不仅仅是一般的书法佳作,同时集中而艺术地展现了魏晋时期特有的时代风貌和时人习气。所以,我认为,教学该文宜先向学生展示它的“书法原貌”,领略这些勾勾画画的线条艺术所呈现出的生命姿态和精神张扬。俗谓“书为名画”。笔墨实际上就是一个人才情、气质和性格的流露和暗示,当我们沉潜内心细细品味,这些…  相似文献   

9.
“修禊事”通释田有成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高校文科教材如《古代文学作品》、《古代汉语》、《大学语文》等,多选用了《兰亭集序》,不一而同的都对“修禊”注为:“古代一种风俗。人们欢聚水...  相似文献   

10.
“大秦国”之名释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史诸书如《后汉书》、《晋书》、《宋书》、《梁书》、《魏书》、两《唐书》以至《明史》等都有关于“大秦国”或“大秦”的记载,可见历史上的这个大秦国同我国有着长期的密切交往。自上个世纪以来关于大秦国问题的探讨已经是为中西交通所史所研究的重要课题。学术界一般认为这个大秦国位在地中海东部,这是正确的。然而还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一“大秦国”为罗马帝国专名说质疑“大秦国”之名始见于《后汉书》,如云“大秦国,一名”,《晋书》记载相同,《魏书》云“大秦国,一号《三国志》之《注》引《魏略》云“大秦国,一…  相似文献   

11.
《老残游记》中的白妞形象塑造葛正华《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别具一格的作品。因瑕玉互见,历来评论不一。在写人写景这方面有的称“这部书可算是前无古人了”。有的则说“艺术性不高”,“只有一定的艺术技巧”。这两种评论.都不尽公允,惟有鲁迅在《中国小说...  相似文献   

12.
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的《兰亭集序》别有魅力,其对于生命的感悟是前所未有的.其对于现代人甚至未来人的人生观也有启发意义,选得好。而《教师教学用书》2003年12月第1版第150页.却把“死生亦大矣”作为全文的主旨.并说:“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便是作者的高远处。”我不敢苟同,特撰此文,以求榷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3.
关于《兰亭集序》的说理思路及情感意蕴的问题,读者历来意见不一。这两个问题是阅读与教学《兰亭集序》不可回避的内容。解决该问题,可行或较为有效的方式是“联读”《兰亭集序》书法(尤其是其中的改笔)、王羲之“兰亭诗”、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石崇《金谷诗序》、刘琨《答卢谌书》等文本共同体。其中,《金谷诗序》给我们理解《兰亭集序》的思路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而“兰亭诗”为我们挖掘《兰亭集序》的深刻意蕴提供了契机。通过对相关文本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兰亭集序》的艺术性、思想性及经典性。  相似文献   

14.
《兰亭集序》,以其“飘如浮云,矫若惊龙”的“天下第一行书”和“文采飞扬,清新洒脱”的“千古同悲之哲思”被选人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本,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对于中学师生欣赏美书美文,都是一大幸事。由于教学过程中一些思考与课本及《教师教学用书》的某些理解相左,困惑不解,萦绕心头,所以提出来就教于大方之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兰亭集序》是文采、书艺双绝的传世名作,被誉为“天下第一书”。关于这篇文章的教学和欣赏,笔者从文化接受层面上谈一些认识和理解。书法美学层面。《兰亭集序》彰显于世,首先是其书艺的超绝无双。晋人的书法,唐人的诗,宋人的词,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值得称颂的艺术瑰宝。晋人的书法又以“尚韵”而著称,这“尚韵”的特征既是书法美学的,也是人格气质的。《兰亭集序》不仅仅是一般的书法佳作,同时集中而艺术地展现了魏晋时期特有的时代风貌和时人风气。所以,教学和欣赏该文应该首先展示它的“书法原貌”,领略这些勾勾画画、点横撇捺的线条艺…  相似文献   

16.
新编高中语文第二册《师说》一文,有两处注释值得商榷。一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课本注释为:“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其,指书。”这个注释欠准确,理由如次:要准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弄清“书”“其”两词的意思是关键。先说“书”。查《古代汉语》(王力主编)、《辞源》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书”在三书中的相同义项是:①书信;②书籍;③书写、写字;④《尚书》的简称。依据语境分析,“书信”和《尚书》两义项明显不合文意。如果取“书籍”义,合不合适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一千多年前的唐代…  相似文献   

17.
“心照不宣”是常用的成语。《汉语成语词典》注:“彼此心里明白,不用说出来。”引《文选》潘岳文句“心照神交,惟我与子”为出处。这样注似乎也不错。其实这是从古人书中摘下来的四个字。古尺牍末尾常说请对方了解、理解、原谅之类的话为结束语,然后加“不宣”“不备”“不具”“不尽”“不一”“不亻赐”等等。表示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只好写到这里。这两个字也是一句话。所以“心照”二字属上,本应加句号的。请看:敬祈藻鉴。不宣。/统维亮察。不宣。顺请大安。不具。/惟希青察。不具。鹄候光临。不既。/百维珍重。不尽缕缕。馀客…  相似文献   

18.
对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人们从书法角度欣赏的居多。其实,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诗序名篇,只是以前一直为其鼎鼎书法盛名所淹。后人多临习其字,少研读其文。《兰亭集序》其文鲜为人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初萧统编纂《文选》时将其排斥在外,其中有一个理由是说它“有惜时悲痛之意”,其实是冤枉。一股都认为这篇诗序分为三个层次,通篇着眼在  相似文献   

19.
提起王羲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书法艺术,而论其在这一领域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及素有“古今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2007年版,第8页)说:“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焚书坑儒’。秦始皇下令烧毁所有《诗》《书》等诸子百家书。”笔者对此产生了疑问.秦始皇“焚书”的范围不仅仅是诸子百家书.教材没有详列也无可厚非。但是单就焚烧诸子百家书而言.是否真的烧毁了“所有”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