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与职业特性为切入点,探讨高校辅导员职业成长路径。高校辅导员职业成长路径可分为四个阶段:适应阶段,建立职业认知与职业生涯规划;成熟阶段,丰富职业知识、提升职业技能;突破阶段:敢于创新,形成独特的职业作风;稳定阶段,以职业为乐,以职业为荣。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创新的着力点在于加强职业价值观导向教育,主要是职业理想、职业目标和职业行为规范的导向,落脚点是努力创新职业价值观导向教育的方法,帮助他们树立依需要择业、以技能立业、谋发展就业、以知识兴业、立足自主创业等现代职业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3.
究竟什么是职业能力——基于比较分析的角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中的核心概念。对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在历史上和不同国家却并不一致。文章从心理学的不同学说出发,梳理了基于不同心理学派的职业能力内涵,包括职业能力即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即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即职业潜能以及职业能力即情境性的综合能力。从不同国家的职业教育来分析其职业能力内涵,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如美国的以人格为本位的职业能力观、英国的以资格为本位的职业能力观、德国的从岗位能力本位的职业能力观走向复杂关系中的职业能力观、日本的从素质本位的职业能力观走向注重适岗的职业能力观、法国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职业能力观以及澳大利亚的以整合能力为本位的职业能力观。基于此,论文提出了中国职业教育应当持有的职业能力观的取向以及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创新的着力点在于加强职业价值观导向教育,主要是职业理想、职业目标和职业行为规范的导向,落脚点是努力创新职业价值观导向教育的方法,帮助他们树立依需要择业、以技能立业、谋发展就业、以知识兴业、立足自主创业等现代职业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浙江省现行德育存在着以智育模式解决德育问题的弊端。围绕着优秀职业人为目标的中职德育模式,学校以职业生涯规划、行为规范强化、道德实践养成、校园文化熏陶为重点工作,同时加强与企业联络,对比企业用人要求、行业标准、企业文化,真正促成校企培养目标一致,形成了以生涯规划提升职业意识、以企业要求养成职业规范、以行业标准促成职业素养、以校企文化强化职业道德、以园区保障确立职业理想的培养优秀职业人德育实践模式,提高了中职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6.
内涵近年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把职业素质竞赛体系作为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抓手,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职业素质竞赛体系是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发展需求和职业定位,以学生为主体,以社团为基础,以竞赛为载体,以文化节为平台,着力培养学生稳定的职业理想、过硬的职业能力和良好的技术文化氛围。从时间上,竞赛体系涵盖了学生从入校至毕业全过程,实现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体育教师敬业精神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体育教师职业的热爱、坚守和敬畏三个方面.体育教师敬业精神的培育应该以职业认知为切入点,培育职业热爱之情;以职业责任教育为核心,培育职业坚守之志;以科学的评价管理为手段,培育职业敬畏之心.  相似文献   

8.
职业核心素养是职业学校学生面向未来工作与生活世界的素养需求,也是当前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取向.职业核心素养取向的教学项目开发以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实用主义理论为依据,促进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效果优化,推动学生可持续发展.职业核心素养取向的教学项目开发要通过以强化职业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选择教学项目、以提升职业核心素养培育为宗旨改造教学项目、以落实职业核心素养培育为根本设计教学项目、以深化职业核心素养培育为核心开发配套资源等具体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增强船舶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结合船舶企业的职业特色,开展以遵纪守法、安全生产为内容的职业纪律教育,以诚实守信、宽厚待人为核心的职业品质教育,以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为基础的职业责任教育,以精通业务、技能精湛为目标的职业技能教育,以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为重点的职业作风教育,以团结协作、互帮互助为核心的的团队精神教育,以质量第一、用户至上为宗旨的服务意识教育,以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指向的奉献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中职生在职业生涯设计方面存在职业认识不明、职业意识不强、职业定位不清、职业准备不足的问题,因此,应从四个方面采取对策,即:以全程化职业生涯设计教育为抓手,从一年级开始实施生涯设计教育;唤醒"自我",发现优势,加强学生职业定位的能力;以职业训练与开发为内容,构建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职业素质为导向,分阶段、分目标推进中职生职业生涯设计。  相似文献   

11.
郭君 《教育与职业》2012,(15):85-87
"岗位式教学"通过将行业(或企业)岗位职业的要求、场景植入教学过程,选用真实项目,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为目标,符合我国现代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岗位式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实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是职业领域型的教育,而非学科领域型的教育,其专业人才培养培养方案的设计,必须以职业领域专业的组织形态为逻辑起点,以职业属性、职业活动、专业结构分析为基本过程,以专业设计的过程形态为基本方法,准确把握各个设计层面的要素内涵和理路,促进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改进,以适应职业领域中不同职业活动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学习者在模拟组建虚拟局域网的过程中通过边学边训、边训边用的形式培养其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文章以岗位的职业标准和真实的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培养学习者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融“教、学、做”为一体,强调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4.
高职教学改革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作为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成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内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必须树立“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思想观念,高度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一、构建科学的职业能力体系在参考目前国内对职业能力的研究成果以后,将职业能力分为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两大类别。职业专门技术能力是指从事某个职业所需要的专门技术应用能力,包括熟练的专业技能、应用技术开发与革新能力等;职业通用能力主要是指胜任职业需要的学习能…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实施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专业教学融合职业元素是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实施岗位对接的具体措施。通过对外贸行业职业元素的内涵界定与认识,思考《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职业中的定位,从职业道德意识、职业核算技能、职业沟通能力、职业操作方法等方面将职业元素融合课程教学进行分析,探索对应职业岗位相关课程教学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以职业素质为核心,以提高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以职业环境为主要培养平台。职业素质是职业能力的内涵基础,职业能力是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职业环境是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必备条件,三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日前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组合机床操作工等28个职业标准。新的国家职业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为依据 ,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对本职业影响的基础上 ,客观反映了现阶段该职业的水平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国家职业标准实行五级制 ,分等级对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做了明确规定 ,同时职业标准在结构、模式和内容方面进行了改革 ,充分体现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特点 ,并具有根据科技发展进行调整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更加适应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劳…  相似文献   

18.
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对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进行了初步探究。实践证明,高职院校只要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等方面的培养,构建全面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就一定会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构建职业素质教学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和未来对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职业素质教学模式应是以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人格本位思想为指导建立起来的,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用人才的综合职业素质和专门职业素质为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课程内容,以产教结合为基本培养途径的教学模式。职业素质教学模式的运行,需要一定的条件,还需建立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教学管理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正>一、工学结合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特点工学结合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强调以职业实践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逻辑,以项目化课程为主体。(一)以职业实践能力为本位职业实践能力是目标岗位群、岗位和工作任务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职业实践能力表现为完成工作任务的综合能力,与工作任务是紧密联系的。以职业实践能力为本位的学习过程主要体现为完成工作任务的"做事"的过程,如生产产品、提供服务的过程。在职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