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诸子散文《逍遥游》作为庄子的代表作,历来受到重视,是高中语文教材必选篇目。但是各种版本的教材所作的注释及翻译多处引起争议。苏教版有一处注释,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疑问,却不见有人解答,兹不揣浅陋,提出商榷意见,供各位同仁参考,亦望方家不吝指教。苏教版第五册第95页有"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一句。注释对"犹然"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2.
3.
人教版高语第四册(必修)《逍遥游》的课下注释中,有两处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些作品中的语句,或因作品年代久远、或因作品内容表达的特殊性,解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歧解纷出。在这种情况下,解读者不仅要考虑到具体的语境、文理,有时还要兼顾到生活常情、常理,才能有一个准确的把握。高中《语文》第四册《逍遥游》一文中有两句话的注解  相似文献   

5.
教材(2002年11月第2次印刷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古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杜2000年出版)、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杜1989年出版.以下简称朱编)、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9年出版.以下简称郭编)等书。  相似文献   

6.
文非 《学语文》2003,(5):47-47
试验本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了《庄子·逍遥游》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少数课本注释或失于粗疏 ,或有欠准确。兹不揣浅陋 ,提出商榷意见 ,供各位同仁参考。一、“故九万里 ,则风斯在下矣 ,而后乃今培风……”教材注 :“[而后乃今培风]然后才能乘风 ,而后乃今 ,然后才开始。培 ,凭。”我认为 ,“而后乃今 ,然后才开始”这一注释欠准确 ,它给人的感觉是“字字落实” :“而后”就是“然后” ,“乃”即“才”。“今”引申为“开始”。这实际上是误导。本文中“而后乃今”另见于“背负青天 ,而莫之夭阏者 ,而后乃今将图南” ,而“乃今”还有一处 :“而…  相似文献   

7.
先秦诸子散中庄子的散最生动优美,最富有诗情画意,最具有个性化特征。它气势宏伟,景象壮阔。具有雄奇怪诞的艺术意境;其辛辣幽默,嬉笑怒骂,皆成章。鲁迅高度评价庄子的散“汪洋辟闽,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在章中善于使用比喻,因而使章含蓄蕴藉,富于变化,余音袅袅,韵味无穷。《逍遥游》不但比喻多,且运用灵活,充分显示出了作高超的技巧。  相似文献   

8.
"一介之使"注释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对“一介之使”的注释为:“一个使臣。介,个。使,名词。”此条注释,我认为不甚妥当,今不揣固陋,略陈一二,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四册《滕王阁序》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而难解之处颇多,虽然教材吸纳了时下多种注一的研究成果,但注释中仍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0.
《逍遥游(节选)》是高语第四册中的课文,作者是庄周。从教材的编写思路看,编者是想让学生“提高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见单元提示)。但笔者认为《逍遥游》不宜作为高中讲读课文。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1.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人教社实验语文教材初三册注:“(终鲜):终于没有。”显然.这儿把“终”字理解成为“终于”。这个解释是很随意的.编者可能没有经过认真思考。首先,句子形式上不美,破坏了文章的整饬美。“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是一个对偶句.其对应位置上的词“既”和“终”的词性应该相同。“既”是个连词.“终”也应是个连词。最顺畅的解释应该是“既……又”.当成并列来理解.学生基本上不用看注释就能继续通读下去。把“终”解释成“终于”.破坏了原本顺畅的语势.据此可以初步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12.
王晖  汪秋明 《学语文》2004,(4):48-48
高中第二册第五单元选有《过秦论》一文,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文中有两处注释不妥,值得商榷,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董文静 《学语文》2002,(5):47-47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第四册(试验修订本·必修)《逍遥游》有这样一段话:“《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  相似文献   

14.
杨帆 《学语文》2003,(6):20-20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再别康桥》(P6)注释①说 ,本文选入课本时 ,“略有改动”。我对照几个选本 ,发现改动的是两处标点 ,一处是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天上虹”后原来无标点现在改成了分号 ;一处是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漫溯”后的逗号改成了分号。细一分析 ,后一处改动尚能讲得通 ,但前一处改动则不大妥当。我认为 ,还是原版本中不要标点有道理(也可加逗号) ,理由如下 :首先 ,如果这句中用了分号 ,则该句写的就是两层意…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选入李贺《李凭箜篌引》一诗,其对“十二门前融冷光”的注释为:“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笔者认为不够恰当,释为“优美动听的乐声消融了长安城的寒光冷气”为好。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6.
辛卫华 《学语文》2003,(2):41-41
《逍遥游》入选高中语文新教材,是件好事,便于学生领略《庄子》那奇特壮美的意象和深邃幽美的意蕴;又从第一册调整到第四册,且由自读课文改为讲读课文,足见编者的良苦用心。然而,课文注释和编排中的一些不妥之处,在这次编写调整中并未得到解决,令人感到美中不足。笔者特就以下几个问题向方家求教。  相似文献   

17.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⑤(2006年11月2版)对《逍遥游》一文中的“去以六月息者也”的注释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才能离开。去,离开。以,用,凭借。息,气息,这里指风。配套教参《教师教学用书》(2007年4月2版)中的参考译文是:它离开北海,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啊。  相似文献   

18.
19.
清代文艺理论家包世臣在其所著<艺舟双楫·复石赣州书>中谈到:对<报少卿书>的理解,"二千年无能通者".这说明理解这篇文章难度很大.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六册选用的<报任安书>注释比较详细,但错误较多,现提出来,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注释:“【终鲜】终于没有。”这一注解明显有误。若将“终”解释为“终于”,整个句子怎么翻译得通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